文 | 赵治强
土地整治既是稳定耕地数量、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盘活低效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新乡市以土地整治中心为依托,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累计实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270个,总投资近50亿元,土地整治总规模达20余万公顷,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持续稳定在38.58万公顷、32.85万公顷以上。省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两次在该市召开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土资源报》曾多次报道了该市的土地整治工作,土地整治已然成为新乡的一张靓丽名片。
以人员管理为着眼点,推进日常管理制度化。积极推行“两会一记录一创建”制度,切实加强人员管理,营造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
“两会”即每周一次的中心内部人员工作例会,梳理上周工作,部署本周工作,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按时进行廉政提醒和教育。每季度一次的各县(市)土地整理中心交流会,交流经验,推广好的做法。
“一记录”即准确登记每个同志下基层的时间、方式及工作内容,依据记录落实补助。
“一创建”即文明单位创建,不断完善软硬件建设,积极参与公益和扶贫帮困活动,不断提升工作人员荣誉感。
以制度建设为关键点,推进项目管理规范化。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两个办法,印制了一本手册,编订了一套提纲,建立了一本台账,购置了一套工具。
“两个办法”即《新乡市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规范全市土地整治项目变更结算的通知》,有效规范了全市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及变更结算的管理。
“一本手册”即《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手册》,清晰阐述了土地整治项目从可研、立项、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审查和入库备案、实施、竣工验收、后期评价等七个环节中不同部门的工作任务,使工作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项目建设中的职责。
“一套提纲”即《新乡市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档案资料编制提纲》。组织编制了一套简易填空式的内业资料收集提纲,为提高内业档案资料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本台账”即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监督管理台账。规定每个项目在工程进展到10%、30%、60%时,都要进行巡查,清楚记录工程进度、巡查内容、存在问题等基本情况。在复查中,对照台账逐一核查,详细检查整改情况。每一次检查都使中心工作人员对每个项目的外业工程、内业档案资料有全面了解,为针对各县(市)制定下阶段的工作任务提供了依据。
“一套工具”即检测工程质量的工具,主要包括混凝土强度回弹仪、电缆探测仪等10余种专业工具,为判定工程质量是否合格提供了客观、公正的依据。以监督检查为着力点,推进质量监管常态化。重点把好施工质量、材料购置、工期进度三关,在质量管理上实行“零容忍”,坚持做到“三必须”,即发现问题必须整改,不合格材料必须退换,不合格单体工程必须拆除重建。
3年来,该中心共下发各类通知、通报98份,约谈从业单位47家,网上通报从业单位17家,拆除单体工程203个,总造价约350万元;退换了约20万元的不合格井管、地埋线、白灰等原材料。
以任务落实为发力点,推进制度落实责任化。利用专报、通报、约谈等多种方式监管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规范工程建设,保证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工。
每月出一期进展专报,下发各县(市)土地整理中心,上报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班子,抄送耕保科、各县(市)国土资源局,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清楚了解工作动态和项目进展情况。每次检查后,现场反馈情况,限期整改,并以书面形式向全市通报检查情况、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复查,对整改不到位的约谈公司法人,约谈后效果仍不明显,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网上通报,限制进入新乡市土地整治市场。
依靠省土地整理中心,大胆管理。省土地整理中心作为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的管理指导机构,各项工作制度完善,是许多政策性文件的编写部门,如专报制度、网上通报制度、变更文件的制定都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省土地整理中心的专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把握更准确,要经常向他们学习,多汇报工作,请教难题,多邀请他们到实地指导。
坚持专家负责制,科学指导。注重挑选工程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敢于指出问题,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专家,淘汰不会说、不敢说的专家。不搞一言堂,不武断决策,多咨询专家,听取合理建议,做到科学指导。
支持县(市)土地整理中心,当好靠山。面对土地整治项目点多面广,县(市)指挥部工作人员经常在野外监管项目建设,为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出台了《土地整治项目现场管理人员野外工作补助费发放标准》。对工程管理经验欠缺的县(市),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他们跨县(市)检查督导项目,拓宽眼界,丰富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对县(市)指挥部对工程管理缺少抓手,依据相关文件、规定、制度严格要求,大胆决策,认真做好坐稳县(市)级指挥部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