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水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福建莆田351100)
心脑血管疾病对于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威胁,该疾病不但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高,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能够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才是当今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动脉粥样硬化便是脑梗塞、冠心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1]。颈动脉粥样硬化,即(CAS),能够间接对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硬化程度做出反应,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我院针对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脑血管病预防意义这一课题做出研究,现具体报告如下。
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期间从住院患者中选取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108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有男性913例,女性有167例,年龄范围分布在37-79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是(63±2.5)岁。以上所有患者的纳入标准为排除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者,家属与患者对于本次实验的目的与过程均已经了解,且签署了知情合同书自愿参与。
对以上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①设置探头频率:10MHz,宽频线阵探头;②检查部位:颈部外动脉、颈部内动脉、颈总动脉。被检查患者位于操作者右侧,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尽可能向后方仰,将头部偏向于检查的另一侧,以便于颈部血管充分暴露;探头放置位置为颈部前方,或者外侧、侧后方,扫查方法采用纵切和横切的方式;其检查的内容有血管内径以及结构、血管内膜与中膜厚度,观察是否存在斑块,若存在斑块则观察斑块大小以及形态,对于血管狭窄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否有影响。
2.1.1 正常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表现为血管壁厚度是均匀的,大约1-2mm厚左右,血管内膜状态光滑,并且呈现规则线状分布,中层呈现带状线形暗区,外模则呈现明亮的线状光带。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的流层处于充盈状态,具有正常流速。
2.1.2 颈动脉超声检测斑块形成的表现分为以下几种:观察内-中膜的厚度,通常超过1.2mm就视为已经形成斑块,斑块的形态有一定的规则性,表皮有回声且强,将有回声、有脂质性但是比较均匀且低的斑块称之为软斑;既有回声又有较强的均匀纤维性斑块被称之为硬斑;斑块的表面与内部回声强弱感不均匀被称之为混合斑。
2.1.3 超声检查下,斑块可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也被称作易损斑块。如果斑块有较强的回声,并且后半伴随声影被称作钙化斑块;若斑块的表面呈现不规则状态,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匀则表示可能有斑块发生溃疡。稳定斑块通常表现为具有均匀回声且具有稳定的内皮功能,形态规则,并且具有脂质核小、纤维帽厚的特点;不稳定斑块通常表现为相对立的状态,即回声不均匀、内皮功能不稳定,形态不规则并且具有脂质核大、纤维帽薄的特点。
1080例患者当中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存在。内膜增厚患者发现有851例,发现伴有粥样斑块患者769例,阳性率为78.8%。①右侧颈总动脉:单发斑块者103例,多发斑块患者42例,易损斑块65例;②左侧颈总动脉:单发斑块149例,多发斑块28例,易损斑块60例;③右侧颈内动脉:单发斑块78例,多发斑块26例,易损斑块48例;④左侧颈内动脉:单发斑块56例,多发斑块23例,易损斑块11例;⑤右侧颈外动脉:多发斑块12例,易损斑块8例;⑥左侧颈外动脉:多发斑块12例,易损斑块8例;⑦双侧椎动脉多发斑块:多发斑块9例,易损八块10例;⑧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多发斑块13例,易损斑块15例。
颈动脉IMT增厚是是颈动粥样硬化的早期前兆,通过检测IMT能够掌握全身动脉硬化的发展状况,与心血管的发生率关系紧密。脑卒、心脏缺血等疾病在IMT增厚患者中发生事件普遍高于正常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危险事件中较正常者提高3倍之多。当IMT增厚0.1mm,则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的发生率提高12%。同时斑块的稳定性对于心血管事件有直接作用。具有破损的不光滑斑块更容易导致血小板凝集造成血管堵塞,易发生短暂性脑卒、脑缺血、心肌梗死等;低回声、无回声的斑块则相对于有强回声斑块发生的危险事件几率低。斑块分为复杂性斑块和单纯性斑块,虽然复杂性斑块患者大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远大于单纯性斑块。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尤为之多。心脑血管疾病不论从致残率还是致死率都是最高疾病之一,给患者的自身以及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该疾病也因此让人望而生畏。预防动脉硬化便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全身动脉硬化的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来反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定量和定性指标可以通过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来判定,该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也可作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判断因素[2]。
导致颈动脉硬化不断恶化的原因非常多,也是各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例如:吸烟喝酒、血压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因此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可以降低颈动脉硬化的不断发展[3]。患者本人应对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做到自我控制和调节,而家属也应给予干预,劝导和督促患者积极推进戒烟戒酒运动;有效控制高血压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控制动脉硬化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在这一方面更要多加重视。有研究表明,一些患有脑梗死、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或糖尿病病人,对其进行超声检查后发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高达100%,有效探测测出粥样硬化的程度,能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健康人群进行超声检测,也可以检测出动脉粥样硬化。因为超声检测对于颈内动脉的生理变化可以做出反应,不过即使颈动脉发现一定程度病变,但并不代表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疾病[4]。
动脉硬化病情发展隐匿而且漫长,早期并不容易被及时发现。正常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图像特点为颈动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及外膜构成。能够显示三层结构的图像叫做灰阶声像图,显示三条线分别代表强、弱、强,分布状态为上下两条平行线,中间夹杂一条低声回带:其中血液和管壁内膜之间的界面为第一条线,而回声的厚度大于内膜厚度;中膜则表示夹杂在中间的低回声带;中层和外膜之间的界线以下面最后一条线来表示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测量其内-中膜厚度(IMT),通常在短轴切面进行测量。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也会随着呈线性增长,因此在计算IMT的正常值时,对于被检查者的年龄也须考虑在内,年龄在21-35岁范围较年轻的患者,IMT正常值为0.5mm,年龄较大者60-75岁的患者,其IMT正常值小于0.9mm[5]。
通常当IMT≥1.2mm、比邻近部位高出0.5mm、≥邻近部位IMT值的1.5倍任意一种情况时被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斑块的常见易发部位有两处,即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二维超声检测可以检测出斑块的情况,即大小和形态以及内部的回声状况。斑块的超声图像分为四种:①低回声;②等回声;③强回声;④混合回声。观察回声的特点可以提示斑块的不同病变程度,如纤维钙化、纤维脂肪化、坏死以及内出血等[6]。
颈动脉IMT检测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一定意义,IMT增厚预示着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此标志已经得到临床认可。IMT检测科能够有效反应全身动脉硬化程度。临床上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于颈动脉IMT增厚有着密切关系,发现对于发生脑卒中或心脏缺血性疾病者中,其发生IMT增厚概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又将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与颈动脉壁超声显示正常者进行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则增加了3.2倍之多。当IMT增厚1mm时,则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便增加12%,心绞痛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临床上也将IMT检测指标作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指标之一[7]。
综合以上论述,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是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重要条件之一,采用超声探测能够对粥样硬化的程度以及过程清晰地显示出来,可以发现斑块的存在和形态,对于斑块的破裂进行及时有效干预,在预防心脑血管的危险事件有着较为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