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规模到社会转型

2018-02-10 06:50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 2018年20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现代化农业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卖米》一文引发的思考让我重新梳理自己对农业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认识。深深觉得,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通过对一系列重要文件和一系列专家文章的学习之后,我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自己一直有一个“自得”的发现,先进国家流行的产品拿到中国,很容易就获得成功。很多年前在中国市场红火过的“背背佳”,其实在日本已经流行多年了。那么,这个“经验”放大到更广泛的领域是不是也一样灵验呢?比如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观察与思考。早期中国农业走过的合作化运动,既有对发源自英国罗奇代尔的合作组织的传承,又有对前苏联集体农庄的“步武前贤”。实践证明,这样的农业生产与组织形式,在小农经济树不大但根深的中国严重“水土不服”。这才有了发端自安徽小岗村席卷中国农业改革、改革开放。

中国农业改革发展四十年来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始终还没有彻底解决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农业究竟要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这几十年间,作为中国合作经济的主流媒体,我们研究过美国的大农场模式、欧洲的小农场优势,也考察学习韩日农会模式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在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下,农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似乎我们必然、也只有一条道路可选——农民分流、农业扩容。但现实是“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可以一步跨越。温铁军教授认为:很多国家在现代化途中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农村社会与城市的平衡问题,导致现代化成本过高,以致于社会崩溃,前功尽弃。从历史上看,中国这种内生型农业社会与美国殖民形成的农业结构没有可比性,与欧洲也不一样;同时中国农业的适度规模也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推敲。农业政策专家陈锡文多年观察研究后说:中国农业的规模现在看以一两百亩为宜,占三分之二左右的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主体,且会长期存在。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经验和模式,都不能拿来套在中国、且畅行无阻。如果硬要简单粗暴地照搬照抄,不仅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愿景,而且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中国不能出现贫民窟”这句话,既是一种高度的政治责任和人文情怀,更是一种对世界上广泛存在的现代化陷阱的深刻总结和智慧预警。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四个自信”提升背景下对农业现代化历程的一次自觉自省,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重要升级!

当年来自马克思故乡、受教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李德,按照经典军事理论指挥中国革命,结果导致一场灾难。今天,我们早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并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在农业现代化的路上,我们在自主选择着一条通往胜利的“新长征”之路。这条道路注定要穿越前无古人的领域,也没有邻居为我们留下路标。而这最终会成为我们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一个精彩注解!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双城记》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