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汉
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和认知状况,再加上新课改呼吁“能力为重”的教学,不得不说,高中语文选择自主课堂,是很不错的探究方向。为此,我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了实践探索。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设计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为了实现真正的自主教学,我大胆打破过往的基本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倾听、商讨的过程中,教学从准备环节便具备交互性,成为师生共同的期待和选择。以人教版教材《哈姆雷特》阅读鉴赏课为例,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和学生交流对话,“放低教育姿态”“俯下身子”,倾听他们的想法。
顺应高中生对网络的爱好和需求,我把教学内容合理分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找寻资料、研读文本,利用QQ和微信等方式,分组为教学提供图文资料,提出课堂活动设计建议。从课前准备环节开始,设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收集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的人物解读、莎士比亚的写作特色等材料,并提出自己对学习形式的想法。我酬情处理,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学生喜欢的因素,使教学案贴近其内心,创造出师生共同悦纳的教学样式。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课堂真正体现开放的风格,作为执教者,我们首先要让自己铭记这一意识。以经典名篇《边城》阅读为例,我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敢于表达独特的想法。比如,在翠翠与大老、二老的爱情纠葛上,让学生上台辩论展示,正方队员侧重灵魂契合的美感,认为“心中有则爱恒久”,使情感得以升华,给读者愉快体验和意犹未尽之感。反方却从多个角度辨驳,认为兄弟们的做法,不但有怯懦回避的嫌疑,而且对翠翠而言,如花年华在等待中度过,看似颇有意境,实则有失公允……有时候,师生会被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智慧而触动,产生情感共鸣,课堂“学习场”很自然地形成,推动课堂走向高潮。
我适当把握课堂思维开放的程度,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们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其中,深入探讨并提出对文章的感受,不少教学难点便得以突破。在思维碰撞中,课堂精彩频繁出现,推动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在教学课件的引动下,他们以“层层剥笋”的方式,有目标、有层次地交流互动,书卷中的文来精华悄然融入其内心之中。当然,教师不能“游离于外”,而应“走入其中”。我时而点拨,时而衔接,时而将遗漏的问题点“拎”出来,以“对话质疑”方式,让学生再思考,使自主学习,沿着“阅读·质疑·对话·理解”的方向顺利达成。如此一来,不但有助于高中生的语文品读、鉴赏能力培养,还能走出一条创新、发散的思维成长之路。值得注意的一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也要适时矫枉,促使他们在认知冲突中分析判断,寻求解决途径,最终恰当地取舍拓展,把正确答案和阅读方法转化为悟性和技巧。
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改革既要改教,更要改学”。分析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的效果应当通过相应的追踪反馈来体现。进行灵活的课后反馈,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也为下一次的语文自主教学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因而,为检测自主课堂的效率,观察学习效果是否落实,我会采用灵活多样的追踪和交流反馈方式。例如,用师生平等交流、友好对话的方式,倾听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真实感受,了解他们期待改进的部分。也可以展示课堂追踪表,让学生用记事贴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好粘上去,方便老师登记梳理。
偶尔,我也会利用假日,进行形式生动的QQ或微信“小微问卷”,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交流,为自主课堂出谋划策,善意地“点赞”或“砸砖”。高中生是非分明,只要教师真诚相待,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良苦用心必然可以触动学生。看似“放低身价”,却能吸引更多学生关注自主课堂,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建构生存。假以时日,学习效果在得分和能力上呈现,就会慢慢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学生取得学识、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就这样,随着尝试的深入,许多原有的困惑和问题正在得到破解,学生主体权利得到尊重,自主热情被充分激发,语文能力和思维品质明显提升。
由此可见,面对时代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呼唤,在高中语文学科中,我们要果断摒弃传统模式。用新课改观点来说,就是将教育关注点由侧重于“教”向侧重于“学”转型。经过审慎地思考,我选择从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时段入手,由“就鱼”到“得渔”,由被动到主动,对高中语文自主教学展开一系列实践性研究。面对课堂氛围的明显变化,我深感自主方式的确具备使课堂由“知识传递”走向“思维建构”的魅力,必将为培育高中生语文素养提供全然不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