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西南大学 文旭)
语用学研究:认知语用学
(主持人:西南大学 文旭)
认知语用学是在认知科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对语言使用的语用知识系统、交际语境中语言的心理结构和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认知语用学这一术语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但Kasher(1989)认为,语用的认知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早期语用的认知研究主要局限于理性原则 (Rationality principle)、关联理论(Sperber & Wilson 1986,1995)、参照的认知语用分析(Ariel 1990,1994)、语用习得的语言与心理研究(Carroll 1986)、言语理解与产生(Clark 1979)、语言使用的神经心理分析(Gardner et al.1983)等。特别是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西方语用学界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有人认为,正是以关联理论为中心的语用学才被称为认知语用学。
不过,随着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认知语用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方法论上,认知语用学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Marmaridou(2000)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全面阐释了语用学中的经典话题,具有开创性的意义。Molder & Potter(2004)专门研究了会话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尤其集中于认知与行为之间的界面研究,以及行为中的认知研究。Panther & Thornburg(2003)专门探讨了转喻在认知及语用学中的作用。近年来,神经语用学(Neuropragmatics)成了认知语用学的一个新趋势:它关注交际的心智过程与专司这些过程的脑区之间的关系。此外,实验语用学、临床语用学、计算语用学等学科的出现及其研究方法的革新,极大地丰富了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认知语用学的研究视野。
认知语用学的发展空间巨大,尤其是在理论构建、方法论、研究话题等方面都大有作为。本专栏的5篇文章就是这些领域的一些探索。文旭的《言语交际中称谓的认知语用问题》主要在语用学的框架下,结合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汉语称谓系统、称谓的认知语用特征及其使用的认知语用原则。孙雨和韩戈玲的《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小目标”的语用研究》,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触发机制以及影响模因复制传播的因素、网络流行语的认知语用功能等问题。段芸的《英语礼貌表达式的认知研究》从典型英语礼貌语言的句法现象出发,采用溯因推理的方法,利用象似性、自我中心原则、空间隐喻认知模式和范畴成员非典型化等认知机制,对英语礼貌表达式的语义理据进行了新的解释。段红的《互动话语的概念整合研究:突破与展望》对近年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互动话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全面的述介,力图跟进概念整合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视野。邓亮和姜灿中的《言语行为转喻及有关问题》结合具体案例对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作了全面的梳理,并阐释了一些核心问题,如“核心场景、场景成分、概念距离”等。总之,这5篇文章具有一定的新意,值得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