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晓慧,范秀珍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对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要求都很高的学科。但目前由于课程繁多而课时有限,护理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易致学生的思维受限,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同时,由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儿科疾病的季节性等,学生临床见习操作的机会较少,因此改善课程安排、提高教学质量变得尤为重要[2]。另有研究表明,护生毕业后到儿科就业的整体意愿较低,本科护生与低学历层次学生相比儿科就业意愿最低[3]。期望—价值理论是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能激发个体的行为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文基于期望—价值理论对儿科护理学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改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儿科学习和择业的动机,培养从事儿科护理的高素质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4],该理论认为个体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取决于个体预计达到某一目标的可能性大小(期望)乘以个体完成该目标所能获得的全部预期价值(效价),即激励力量=期望×效价。其中,个体对某一目标所赋予的价值又包括内在兴趣、重要性、实用性和代价四个部分。内在兴趣指个体对目标的兴趣;重要性指达到某一目标对个体的重要程度;实用性指达到某一目标所获得的外在功效;代价是负面效价,指个体对完成目标的付出或消极后果的感知。
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公式,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学习的期望和效价的乘积决定其学习动机。只有当两者均处于较高水平时,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充分调动。因此教师需充分考虑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期望值和效价值,以激发学生儿科护理学的学习动机。
个体的成功期望受个体成功体验的影响[4],教师可通过增进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期望值。具体方法如:第一,教学遵循“难易适中,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课堂内容与学生能力相匹配,课程教学初始不要求学生掌握难度过高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的差距,提前准备好不同的任务安排。例如在学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时,对能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要求其承担“脱水的程度和性质”等基础性的任务;对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可要求其承担“脱水后的液体疗法及护理”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第二,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树立自信心,增进成功体验。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思考,增进成功体验。例如在学习“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时,教师可将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图片作对比,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两者各自的特点及不同之处。第三,教师可采取鼓励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肯定并表扬学生的优秀成果。另外,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同伴教学法,让能力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儿科护理学的讲解示范,以此增进成功体验。
1.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临床的情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以这种近似亲身体验临床的方式,学习儿科护理学课程,培养起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儿童惊厥”时,教师可创设“高热患儿入院,惊厥发作”的情景,让学生角色扮演,分别饰演患儿、家属、护士、医生等,使其在扮演过程中学习儿童惊厥的相关知识。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幻灯片中加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丰富课件内容,吸引学生眼球。例如将胎儿血液循环的过程、小儿骨骼发育的过程等制作成动画,易于学生理解,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增加重要性认知。适当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在相应理论课后附加临床见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以此让学生体会到儿科护理的重要性。例如学习了“婴幼儿腹泻”这一章节后便安排学生到相应的科室见习,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重要性的理解。但应注意婴幼儿腹泻夏秋季发病率最高[5],教师在安排课程先后顺序时应考虑到疾病的季节性。对于临床见习不能满足的技能教学,可通过智能婴儿、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等缩小与临床实践的差距。另外,教师自身应表现出对儿科护理的重视度及认可度,告知学生儿科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地位,介绍儿科护理学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使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儿科护理专业,增加重要性认知。
3.加强实用性感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对学习儿科护理学积极性高、态度认真的学生采取奖励措施。奖励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奖励,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同时,对事先承诺的奖励,教师应予以兑现。通过采取奖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课程的效价值。但奖励应有间隔,不宜过于频繁,以免因奖励过多而麻痹[6]。
4.降低代价感知。儿科护理学多年来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课程结束后通过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7]。这种单一的考试方法使学生需耗费很多精力来应付考试,而考试成绩往往很难达到学生的期望值,这就增加了学生的代价感知。因此教师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降低其代价感知。例如可采用小讲课、小论文、病例分析或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等考核方式,降低代价感知带来的消极影响。
研究表明,期望价值理论应用于专业英语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平均激励力从课程初期的17.6增加到中期的53.8和末期的64.7[8]。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该理论亦取得了理想效果。实习前期对学生的期望给予肯定、提高学生对临床知识重要性的认知,实习中期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习后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等提高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9]。另外,在护士培训中,以期望价值理论指导静脉穿刺技能教学,干预效果显著,一次穿刺成功率由88.82%增加到90.96%(P<0.01)[10]。
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儿科护理学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儿科护理学的学习动机。其优点还表现在: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查阅资料,课中小组讨论等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二,鼓励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通过对案例的思考、问题解决,达到了学习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儿科护理的择业动机。教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产生专业认同感,体会到儿科护士的职业价值,从而使学生未来更大可能选择在儿科护理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文涛.本科护生对《儿科护理学》课堂授课质量的评价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2):70-72.
[2]赵文晓,刘艳丽,韩晓春,等.中医院校《儿科护理学》见习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111-112.
[3]朱 江,袁小玲.实习护生儿科就业的意愿调查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2):125-127.
[4]范秀珍.教育心理学与护理教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117.
[5]崔 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3.
[6]陈 平,侯 聪.大学生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互补激励机制浅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4,37(12):153-155.
[7]常红娟,高 敏,薛松梅,等.某省十所高校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77-78.
[8]谷胜利.基于期望激励理论的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研究[J].大学教育,2015(2):8-9.
[9]杨志萍.期望理论在手术室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64-565.
[10]石东辉.运用期望理论提升低年资护士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技能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7):3291-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