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 安徽滁州 233100)
论徐铉顺时保身中的儒教坚守及其诗学思想
汪国林
(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 安徽滁州 233100)
【摘要】徐铉既是南唐入宋著名宗白诗人,又是“以儒术名一时”的儒学名臣。这使他的诗学思想既有重视诗歌自适缘情的一面,又有浓厚儒道诗教的另一面。诗歌功能上,崇儒重教与缘情清丽并举;诗美标准:格高气逸与自然成文齐美。徐铉诗学思想对五代宋初诗坛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他还是把五代宗白诗风携入北宋的第一人,对宋初白体的兴盛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徐铉;儒学;生平;诗学思想
徐铉(917-992),字鼎臣,广陵(今扬州)人,出生在南北分裂,群雄纷争,武人乱政,礼乐崩坏的五代十国时期。长期战乱割据深刻影响了世人的人格与心态,对此,张兴武先生论述道:“在近一个世纪的乱世的震荡中,当代作家,尤其是仕宦作家的群体人格发生了剧烈的质变。譬如说他们对王权政治所持的变通态度,顺乎时势和淡化是非标准的普遍作法,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不定的心态,以及自我人格在名利驱使下的世俗化倾向等,都是与‘修’‘齐’‘治’‘平’的传统士人人格相背离的。”[1]82
而陈师锡感叹儒家之道不济时说:“甚哉!五代不仁之极也,其祸败之复,殄灭剥丧之威,亦其效耳。”[2]1无法脱身的文士们或巴结逢迎、或混世度日、或沉溺花间。如后唐宰相马胤孙“临事多不能决,当时号为‘三不开’,谓其不开口以论议,不开印以行事,不开门以延士大夫也。”[3]629;连仕四朝六君的政坛不倒翁冯道,本毫无气节、尽职忠君可言,而卒时,“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3]615可见,士风沦丧。欧阳修无不慨叹地说:“呜呼甚哉!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3]355五代南唐名臣徐铉既有顺时保身、阿谀委顺的一面,也有坚守儒家人格,不避权贵,为民请命的另一面,而这对他的诗学观点有明显的影响。
乱世文人的顺时保身、混世逐利与荒纵之习在南唐君臣中普遍存在,即使是负才自傲的名士潘佑,也有顺时保身的思想,他在《赠别》中对友人说:“庄周有言,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4]458重臣张洎,深受后主信任与宠爱,但他在南唐政权危及存亡的关头,却心怀鬼胎、丑态百出,实无尽忠之心与守节之义。此外,乱世文人的荒纵声色,十分突出。
徐铉是南唐政权由建立到一步一步走向衰亡的历史见证人。面对世风日薄,国事日非,徐铉奋斗过也彷徨过。他既深受恩宠,文誉江左,又秉性率直,为民请命,因而屡遭排挤,有志难伸。他宦海沉浮数十年,最终在年近六旬时成了新兴王朝的“降臣”,步履维艰地度过余生。其所经历的心灵的剧痛与悲凉非常人所能及,其三遭贬谪的经历更折射出乱世文人的多难与对儒教不屈于道的坚守,并对徐铉的思想影响颇大。
徐铉为官初期,不避权贵,因此遭遇泰州之贬。对此《徐公行状》记载道:“初拜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后睹受命草诏者无所经据,不根事实,由是驳议,忤旨,左迁泰州幕职。”[5]261其弟徐锴也受到牵连,《宋史》记载:“(徐铉)与宰相宋齐丘不协,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6]13044汤悦即是殷崇义,徐氏兄弟被贬的内在原因是得罪权臣宋齐丘之流,而招致诬陷。至于泰州之贬时间,金传道先生考订为“徐铉被贬当在保大七年”[7]100,这是严密的。
此贬对仕途一贯平顺、少年即风流得意的徐铉来说,影响非常深远。从其长篇七言古体诗《亚元舍人不替深知猥贻佳作二篇清绝不敢轻酬因为长歌聊以为报未竟复得子乔校书示问故兼寄陈君庶资一笑耳》,可窥其一斑:
海陵城里春正月,海畔朝阳照残雪。城中有客独登楼,遥望天边白银阙。……伊余独禀狂狷性,褊量多言仍薄命。吞舟可漏岂无恩?负乘自贻非不幸。一朝削迹为迁客,旦暮青云千里隔。离鸿别雁各分飞,折柳攀花两无色。…… 游处当时靡不同,欢娱今日两成空。天子尚应怜贾谊,时人未要嘲扬雄。曲终笔阁缄封已,翩翩驿骑行尘起。寄向中朝谢故人,为说相思意如此。[8]82-84
此诗情感复杂,本来是喜庆的正月,在徐铉笔下却残雪犹存,春寒料峭。形单影只的徐铉独上城楼,这是何等的冷清孤寂。伸颈遥望天边的白银阙,正流露出他此刻的心情——忠君恋阙。此时的京城应是俊彦趋承明之时,而自己却身处孤寂的海陵城(今泰州)。“一朝削迹为迁客,旦暮青云千里隔。离鸿别雁各分飞,折柳攀花两无色。”贬谪前后的巨大反差,使诗人对自己因狂狷、多言而被贬,流露出一丝后悔之情。贬谪生活是谢客思过,即使赏游也是“暂似京华欢会处”,处处流露对京城的留恋。“天子尚应怜贾谊,时人未要嘲扬雄。” 则直接表达期盼被召回的愿望,但直至三年后,元宗李璟才让他官复原职。全诗笼罩着清冷、哀怨之气,与贬谪前“时清政事少,日永直官闲”[8]62的清闲自在判若两人。
保大十一年,耿直的徐铉与中主李璟争辩得失,不惜得罪权臣冯延巳、李德明及皇帝的亲信车延规、董其役等人,又遭舒州之贬。对此,司马光记载道:“唐祠部郎中、知制诰徐铉言贡举初设,不宜遽罢,乃复行之。先是,楚州刺史田敬洙请修白水塘溉田以实边,冯延巳以为便。李德明因请大辟旷土为屯田,修复所在渠塘堙废者。吏因缘侵扰,大兴力役,夺民田甚众,民愁怨无诉。徐铉以白唐主,唐主命铉按视之,铉籍民田悉归其主。或谮铉擅作威福,唐主怒,流铉舒州。”[9]9498由此说徐铉“当官执法,无所曲挠,奸邪为之侧目,权贵因之敛手。”[10]3并非溢美之词。为民请命,秉公执法的结果是诽谤接踵而至,差一点遭到沉江之祸,后长流舒州。稍后,其弟徐锴又直言上奏冯延鲁“无才多罪,举措清浅,不宜奉使”,也于同年被贬,分司东都。在乱世之中,徐氏兄弟品行至正至刚,实属希见。
此次流放舒州,徐铉心态却平和很多。《徐公行状》说他:“在同城三年,唯游览胜境,披玩典籍,尤攻吟咏情性,未尝以得丧虿芥于方寸。”[5 ]264这种心态的微妙变化,在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作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三峰烟霭碧临溪,中有骚人理钓丝”“清时沦放在山州, 邛竹纱巾处处游”之类数量有了明显上升,对诗歌之美有了进一步的关注。
南唐灭亡后,徐铉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虽得到宋太祖、太宗的“优待”,但其内心剧痛与悲凉自不可消除。入宋前徐铉是“今也儒宗,古之君子”[10]4“海内才名重,儒宗学问高。”[10]5虽两度被贬,但始终不忍拂袖而去,在国家危急的关头,挺身自荐,两度出使,据理力争,不卑不亢,是南唐难能可贵的忠贞之士。归宋后,始终只是文士,任职多为闲职。又受到北方士人的排挤,内心也纠缠于旧宠与新恩之中,加上年事已高,亲人亡故,已无心于新朝。谨小慎微,唯求善终是其晚年真实心理,但还因耿直而数次处境凶险。
譬如淳化二年秋,七十五岁高龄的徐铉身遭诬陷被贬邠州静难行军司马。飞来的横祸,徐铉无从辩解,《宋会要辑稿》对之记载最详:“……左散骑常侍徐铉,开封府判官、左谏议大夫张去华,皆免所居官,仍削一任;续责禹偁商州团练副使、湜均州团练副使、铉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去华安远军节度行军司马。坐庐州尼道安尝请开封府讼兄萧献臣、嫂姜氏不养母姑,府不为理,械系道安送本郡。至是,道安复击登闻鼓,自言尝诉兄嫂不孝,嫂姜氏徐铉妻之兄女,铉以尺牍请托张去华,故不为治,且诬铉与姜奸。帝颇骇其事,以道安、献臣、姜氏及铉、去华属吏。狱具大理寺,以铉之奸罪无实。刑部详覆,议与大理寺同,尼道安当反坐。帝疑其未实,尽捕三司官吏系狱,而有是命。”[11]3824
突遭无妄之灾,徐铉只有醉心老庄,才能了解透彻一切。次年因冷疾,冷清而从容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李昉无不动情地说:“明年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时,方冠带,遽命笔砚,语左右曰:‘吾疾作矣。’手书一幅,约束后事,又别书一幅:‘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终,年七十六。”[12] 173
徐铉在乱世之中对儒家人格的坚守,及其诗歌创作的重情求真对他的诗学思想有明显的影响。对此,罗宗强先生在论及南唐主缘情的文学思想时,对徐铉的缘情理论予以较高的评价。张毅先生认为徐铉是宋初文学思想的代表人物。而金传道先生也认为:“徐铉是五代最后一个,也是宋代第一个文论家。”[13]26-29
相对于武人统治导致儒道式微,权霸横行,忠信孝悌、仁义廉耻丧失的北方,南方统治者相对重视儒士的培养,尤其是南唐,早在李昪时期就设太学,兴书院,延儒臣,复科举使崇儒之风能得以延续。这使得徐铉从小沐浴南唐儒学世风,加上个人努力而“以儒术名一时”,这使他的诗学观念具有浓郁的儒家诗教明道的成分。
他认为文学要言之“志”即传统儒家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泽及四海,化成天下”。他在《御制春雪诗序》中说:“臣闻尧尚文思,《书》有咏言之目,汉崇儒学,史称好道之名,所以泽及四海,化成天下。”[12]180文学的功用就是要有利于儒家教化,他在《送武进龚明府之官序》中说:“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 苟泽及于民,教被于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斯可矣。与夫杨、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犹愈乎!”[14]174徐铉将“道”置于功名宠禄之上,批评扬雄、班固的文章是“空言”,不能“泽及于民,教被于物”,可以说这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先河。徐铉还认为词臣的职责就在于“将顺致美,铺陈耿光,布尧言于万邦,称汉德于殊俗。”[14]184徐铉这一文学思想是一贯的,他作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 六月的《故兵部侍郎王公集序》,仍然要求文章要发挥其道德教化的功能,其文为:
君子之道,发于身而被于物,由于中而极于外。其所以行之者言也,行之所以远者文也,然则文之贵于世也尚矣。虽复古今异体,南北殊风,其要在乎敷王泽,达下情,不悖圣人之道,以成天下之务,如斯而已矣。至于格高气逸,词约义微,音韵调畅,华采繁缛,皆其余力也。[14]196
相类似的表述还有,如“诗之旨远矣,诗之用大矣,先王所以通政教、察风俗,故有采诗之官、陈诗之职,物情上达,王泽下流。”[13]189徐铉崇道明教的理论不只是停留在口头阐述之中,其诗文创作也实践这一主张。他在诗文中说:“时危道丧无才术,空手徘徊不忍归”[8] 88“羁游白社身虽屈,高步辞场道不卑”[8]88等等,看出其对儒家之道的向往与追求。
徐铉崇道明教的文学思想虽然有脱离当时现实政治的成分,并随着偏安一隅的南唐王朝走向没落和自己因董道直行而屡遭打击,崇道明教思想的空泛性日益突出。但这一思想反映了作为传统文人对儒道精神的执着追求和对晚唐五代以来绮靡文风的不满,也对宋代文论的儒学重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五代乱世,儒家伦理日丧,传统士大夫追求明道事功的济世理想逐渐退缩至个人狭小天地,这使得文学思想发生转变。对此,罗宗强先生说:“社会思想的这种不知不觉的变化影响到文学思想上来,便是重功利的文学观如诗教说和明道说的失去现实意义。……文学思想的主要倾向,是缘情说。缘情说从两个方面发展,一是走向娱乐消遣,因此追求轻艳;一是虽亦用消遣,而着重于追求真情抒发,追求内心感情的细腻表达和意境的细美深广。”[15]280
南唐诗歌也不例外,君臣雅集、赏花宴饮、诗酒唱和十分普遍,使其诗歌具有明显的娱乐色彩,情感表达高雅细腻。再加上,儒士所追求的“道”,在现实中被践踏抛弃,所剩无几的时候,为了安顿心灵,文士们或遁身于隐,或溺身于情,或醉心于酒,诗歌内容转向于描绘闲适的生活,从容的心态及优美的山水,借以沉溺于一己私情之中,忘却现实的悲哀。如此种种,在徐铉诗作与诗论中也有所反映,如:
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诗之贵于时久也。……每良辰美景,登高送远,适莫不存于心府,势利不及于笑谈,含毫授简,唱予和汝。其性淡,故略淫靡之态;其思深,故多清苦之词。大雅之士,何以过此?[14]188-189
——卷二一《萧庶子诗序》
鼓天下之动者在乎风,通天下之情者在乎言。形于风,可以言者,其惟诗乎。[14]185
——卷二一《文献太子诗集序》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故君子有志于道,无位于时,不得伸于事业,乃发而为诗咏。南阳邓君,少而从吏,服勤靡监。时命不偶,淹翔末涂。养心浩然,不以为慊,遇事造景,辄以吟咏自怡。悔吝不及,终始无累,至于皓首,未见愠容。家贫晏然,惟诗稿盈箧。…… 嗟乎!士君子乐道自娱,贞节没齿,斯可矣,悠悠世利,曾何足云!子其勖之,无易尔守。[14]199
——卷二二《邓生诗序》
诗之旨远矣,诗之用大矣,先王所以通政教、察风俗,故有采诗之官、陈诗之职,物情上达,王泽下流。及斯道之不行也,犹足以吟咏情性,黼藻其身,非苟而已矣。若夫嘉言丽句,音韵天成,非徒积学所能,盖有神助者也。[14]189
——卷二一《成氏诗集序》
徐铉论文注重情的成分,他认为诗歌是郁积于胸的情思的外化,情思的发生又是因外物的感发而成,这是对陆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16]566的继承。君子有志而不能申,则以诗歌来抒泄其愤、遣兴怡神、陶冶性灵,达到乐道自娱、安顿心灵的目的,这也是对“诗可以群,可以怨”与“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17]47的发挥。
作为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儒雅之士,徐铉的“怨情”大多是个人情怀,抒发方式是含蓄而内敛的,目的是自适无闷。这与韩愈的“不平则鸣”有很大的不同,也与西蜀花间诸人只注重香奁闺情迥异,正如罗根泽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徐铉)所谓的情不一定是性爱之情,而是人情、物情之情,是在调和当时的艳情的提倡与反对。”[18]483自适无闷的创作心境与对“情”范围的开拓,对有宋一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的影响。
徐铉论诗之用,虽重儒家政教,强调移风易俗,但在儒道式微之世,也强调诗歌“吟咏情性,黼藻其身”,这看似矛盾,其实是身处乱世想有所作为,最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反映。儒士的社会责任,在残酷现实的震颤下,逐渐遁失为一己的悲欢离合,徐铉也很难独立于世外。由“通政教、察风俗”内敛到“犹足以吟咏情性,黼藻其身”与白居易由“上以裨教化,舒之济万民”转向“下可理性情,卷之善一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学习白居易也转向“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感伤诗作及其“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咏情性”的闲适诗作与“亲朋合散之际”的杂律诗上来。徐铉集中有感而发的作品比比皆是,有对君主的忠心,有对家国的忧愁,有对百姓的关切,有对亲友的思念等等,至于君臣侍宴应制、同僚诗酒宴乐唱和之类的作品则要占去总数的近六成。
在诗歌艺术上,徐铉主张“格高气逸,词约义微,音韵调畅,华采繁缛”[14]196。徐铉赞成诗文要写得格调高逸,言辞简约含蓄、富艳流畅,又极具音乐美。同时,徐铉推崇自然成文的写作状态,反对人为刻意雕琢。他在《文献太子诗集序》中说:
鼓天下之动者在乎风,通天下之情者存乎言。形于风,可以言者,其惟诗乎?…… 体有古今,理无用舍。夫机神肇于天性,感发由于自然。被之管弦,故音韵不可不和;形于蹈厉,故章句不可不节。……[14]185-186
同时,徐铉论诗重“精诚”、重“天成”,诗歌还要有感而发,不可为文造情,矫糅造作。他在《萧庶子诗序》说“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诗之贵于时久矣。虽复观风之政阙,遒人之职废,文质异体,正变殊途,然而精诚中感,靡由于外奖,英华挺发,必自于天成。”[14]188只有发自天机灵性的诗作,才会英华挺发,异代流芳。
徐铉的直抒胸襟、率意而成,与元白的“率意放辞”有明显相通之处。但徐铉毕竟是饱学之士,更深知后世学白者失之粗疏的弊病,因而也注重诗歌的含蓄蕴藉,以达到“取譬小而其指大,故禽鱼草木无所遗;连类近而及物远,故容貌俯仰无所隐。”[14]186的境界,即诗歌要以小指大,以近喻远,借眼见之物,传言外之理,做到典雅含蓄。
徐铉认为诗才是上天赋予的,非积学所能至。语言要清丽,用韵要自然。他说:“若夫嘉言丽句,音韵天成,非徒积学所能,盖有神助者也。”[14]189徐铉精通音韵,诗作以近体为多,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形成清丽流畅之美。
追求清丽流畅是五代文学的共性,儒道式微,政权跌宕,折断了许多文人正常的人生轨迹,使他们从传统的儒家政治责任中解放出来,或情愿或无奈地走向纯文学的创作殿堂。这是对晚唐以来崇尚苦吟雕琢,取境荒僻瘦硬之风的反拨,也是对南唐宗白诗风过于浅切的补救。徐铉诗论中的“矛盾”与不足,在白居易身上也存在。徐铉过于强调自然为文,反对必要的细琢以至流于粗疏。因而,晁公武评价其作品时说:“凡有撰述,常不喜预作,有欲从其求文者,必戒临事即来请,往往执笔立就,未尝沉思。”[19]1860
结语
身处乱世的徐铉,既是诗文成就颇高的一代文臣,也是坚守儒教“以儒术名一时”的儒学名臣。他对崇道明教的坚持,对缘情自适的肯定,对自然成文、清丽流畅诗风的推崇,对“格高气逸,词约义微,音韵调畅,华采繁缛”形式美的肯定等等对五代宋初诗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他还是把五代宗白诗风携入北宋的第一人。
[1] 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 陈师锡.五代史记序[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陆游.南唐书[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88.
[6]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 金传道.徐铉三次贬官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00.
[8]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编.全宋诗(第一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 徐铉.徐骑省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11] 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2]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文(第三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3] 金传道.论徐铉的文学观[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26-29.
[14]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文(第二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5]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 刘勰.增定文心雕龙校注[M].杨明照,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 钟嵘.诗品集注[M].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8]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9]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OnXu-Xuan’sConfucianismPersistenceinSelf-PreservationandhisPoeticThought
WANG Guo-l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uzhou 233100, Anhui,China)
Abstract:Xu-Xuan is a famous Zong-Bai poet in both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Song Dynasty, and also a famous Confucian official. All these make his poetic thought attach importance to both the poetry and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function of poetry, he praise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poetry, and also advocated to express personal feelings. In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poetry, he required the poems to be elegant and naturally written. His poetic though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he early Song Dynasty. In addition, he was the first man who brought the Five Dynasties Zong-Bai poems in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etus for the rise of Bai-Ti poetry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
Keywords:Xu-Xuan; Confucianism; life; poetic thought
【中图分类号】B222
A
1672-4860(2018)03-0016-5
2018-02-24
汪国林(1978-),男,安徽青阳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系安徽省2014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项目与安徽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基金项目(AKZDXK2015C07)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