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吉
人们对动物的好奇心往往来源于主观感受和传说。猞猁短得出奇的尾巴、耳端竖立的簇毛和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从形态上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的感受。
而我对猞猁的兴趣,是从研究长白山猫科动物开始的。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记录的4种猫科动物,东北虎和远东豹已经在这个区域消失了,豹猫也因林区灭鼠活动的影响而变得罕见,只有猞猁的一些种群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猞猁的尾巴为什么不像虎、豹、野猫那样长而壮,短尾巴的进化意义是什么?它在广阔的寒冷地区的生存策略是什么?这些问题,使我对猞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涉足猞猁的世界,并喜爱上了美丽而神秘的它们。
寻找猞猁的蛛丝马迹
猞猁在北方栖居于生有高大树木的高山密林中,多出没于针叶林地带,独栖,或家族聚集。它们常在大石下的岩隙中筑巢。一般晨昏活动,四肢强健,善于奔走,活动范围较大。
虽然过去在野外经常见到猞猁的足迹和它们吃剩的猎物,但现在寻找它们很不容易。这几年,在寻求猞猁的活动领域和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种群变化的过程中,每当看到猞猁的足迹,我都万分激动,觉得非常幸运。
猞猁非常机警,有超强的听力和敏捷的视觉。它们昼夜活动于茂密的森林里,要见到实体不容易。因此,想要了解一只猞猁的日常生活和活動规律,我们只能通过雪地上的足迹,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在头道白河红石砬子一带,每年还可以见到猞猁的足迹。猞猁喜欢沿着河流、人行小道移动,因为猞猁的猎物如狍子、原麝、高山鼠兔等常在河边出现。在一次观察中,我们发现河边有两处猞猁粪堆,粪便细长,成分主要是野猪毛。可能是这头猞猁刚刚捕杀过野猪幼体或觅食了死体。从粪堆可以看出,猞猁在这里至少排便数次了,看来它们是有固定的排泄点的。
踏过森林雪地的猞猁会留下不少信息。从足迹可以看出,猞猁的步态优雅,足印很圆,大小如人的拳头一般。
耐性极好,善于伏击
猞猁是伏击型的捕食者。它们埋伏在猎物经常出现的地方,借助倒木根、大石头、大树等做掩体,等候猎物靠近。待猎物走近时,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捕获猎物。
猞猁耐性极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守候几个昼夜。我们在某次调查中发现,猞猁会在獾子越冬洞穴口,等待冬眠解除后的狗獾出洞。从地面趴卧的痕迹来看,猞猁已经等候了几天。
猞猁的足迹有时会在树下或岩石堆中消失。我想,这可能是它们正埋伏在树上静静等候猎物的到来。有一回,我们的跟踪对象就在云杉树下消失了,但怎么看也没有见到隐蔽在树上的猞猁。或许是茂密的树枝遮挡了我们的视线,或者猞猁已经通过树枝穿越到其他树上了。又或许猞猁已经看到我们,离开了这棵树。看来它还是个出色的攀缘能手,可以从一棵树跳跃到另一棵树上,所以捕食树上的鸟类或松鼠,尤其在夜间它们是得心应手的。
猞猁非常警惕,双眼时刻观察四周的动静,耳朵经常转动,以聆听周边的声音。它们听觉非常发达,能够听到数十米外鼠类活动的声音,捕鼠能力超强。我们在跟踪足迹时,有时会发现猞猁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小,这暗示着猞猁要接近猎物,进行捕猎了。每当看到这个变化,我们在附近多少就能见到猎取物的血迹或羽毛等。猞猁有时也会家族作战,集体围捕大型猎物。我们的红外相机就曾拍到过3头猞猁围捕狍子的画面。
猞猁经常沿野猪、狍子、青鼬或兔子的足印活动。猞猁的步距和野猪、狍子相当,雪深的时候,猞猁会踩着野猪的足迹移动,这可能是猞猁为了节省体力采取的行为。所以,我们在野外很少轻易见到猞猁的新鲜足迹。尤其是野猪群躺过的路上,雪被已经固化,猞猁的足垫布满毛,不易留下梅花足印,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很难发现。猞猁好像很不愿意留下自己的足迹,生性特别谨慎。
跟踪足迹时,我们还发现,猞猁会用尿液和耳根腺体标记自己走过的路线和自己的领地。它们移动的距离在10公里范围内,经常走自己走过的地方。看来它们已经熟悉了什么地方有猎物,知道什么时候去那里捕食。
未来
全世界有39种猫科动物,我国有12种。猞猁为喜寒动物,基本上属于北温带寒冷地区的产物。在我国,猞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西藏及东北各地,尤以北方居多。即使在北纬30。以南,也是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
猞猁曾在欧亚大陆由东至西的大部分森林、灌丛和岩石地带快乐生活,由于人类活动,森林面积破碎化和缩小,城市化的逐渐加剧导致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到了19世纪,猞猁已经在欧洲许多国家消失踪迹。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应该恢复这个物种的种群。在欧洲的部分国家,如德国、瑞士、法国和奥地利,都将猞猁重新引入,以帮助恢复种群数量。我国把猞猁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加以保护。希望在未来,它们的种群能够得到良好恢复,长久地生活在地球这个美丽家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