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类型和移情水平对大学生同情感强弱的影响
——基于“于欢案”的个案分析

2018-02-09 07:41孙文倩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期
关键词:移情同情特质

孙文倩

消息类新闻报道是一种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只报道事件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具有简洁的特点;通讯则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所以消息和通讯在报道语言和技巧上有明显的差异,传播效果也不同。移情是一种认知他人观点,并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特质移情是移情的一种下属类别,它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个体内在的情绪以相对一致的方式做出反应。同情指一种能理解他人情绪感受,并且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其处境的情感过程,而这种换位理解并不需要受众有类似的情感经历。本研究通过使用消息、通讯两类新闻体裁对“于欢案”的报道作为实验材料,对某一受众进行特质移情水平测试后,接着测试同一受众在阅读完两类材料后的即时同情体验,从而分析新闻类型和移情水平对受众同情感高低的影响。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四个假设。

H1:大学生在阅读通讯类新闻报道时产生强烈的同情感

H2:受众在阅读消息类新闻报道时不会产生同情感变化

H3:新闻类型不能影响受众的同情体验

H4:特质移情水平高低与同情感高低成正相关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让200名被测个体分别阅读关于“于欢案”的两种类型的新闻报道,每篇报道后都附有对受众的即时同情体验测试,并向每人分发特质移情量表,以测试不同新闻类型、不同特质水平下大学生群体对于欢案的同情感强弱。

1.1 被测对象

本研究通过在山东师范大学大一学生中随机抽取200人作为实验对象,以此保证被测者的认知水平、知识层次、阅读能力维持在同一水平,减少由被试主观方面带来的研究误差。在这200人中,男生女生各占一半,以此控制实验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全程在实验室内进行,对实验对象进行集中统一的测试。

1.2 量表测试

1.2.1 特质移情量表

研究中使用了特质移情量表和同情体验量表两种量表,其中特质移情量表采用韩丽颖(2005)依据Mehrabian和Epstein编制的移情量表修订而成。量表共28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分别为“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并将每份量表题目的分数进行加总,作为填答者特质移情水平分数,得分越高特质移情能力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通过SPSS分析该量表的数据信度为0.752(见表1),问卷及其测试结果可用。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1.2.2 同情体验量表

国外学者在研究新闻叙事与读者参与关系时,普遍使用的是单维传输量表,但诸多的研究分析表明,单维量表并不能为学者提供清晰透彻的了解新闻叙事吸引力的叙述。所以本研究使用了De Graaf等学者设计的21个题项量表,该量表分为叙事临场感、参与感、个人目击、注意力集中、同情五个维度,研究选取了同情维度的五道题目,用以测试受众在阅读完某类新闻后的即时同情体验。通过SPSS分析该量表的数据信度为0.866(见表2),问卷及其测试结果可用;KMO>0.7,巴特利系数<0.05(见表3),则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 可靠性统计量

表3 KMO和巴特利的检验

本研究在同情体验自变量中设计了1个维度,通过SPSS进行主成分析时,提取了1个公因子,且“旋转平方和载入”下的“累计%”为67.040,表明表4中数据可以很好地解释自变量,由于此量表只抽取了一个成分,所以无法生成旋转成分矩阵。

1.2.3 实验法

本研究进行的实验均在统一的实验室中进行,将200名被试者随机分为四组,每50人一组进行测试。实验过程总共分为三部分:首先,向每位测试者发放特质移情量表,测试其特质移情水平高低;其次,向测试者发放消息类新闻材料及同情体验量表,测试其在阅读完消息类新闻后的即时同情体验;最后,向测试者发放通讯类新闻材料及同情体验量表,测试受众在阅读完通讯类新闻后的即时同情体验,完成上述三项测试后实验结束。其中,在进行后两项实验前,研究者均向被试者强调说明,进行即时同情测试时完全依据新闻材料带来的同情体验进行回答,尽可能摆脱先前事件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在回收整理实验结果时,将每位测试者的三项测试材料装订为一份,共回收材料200份。

2 实验结果

本研究共对200人进行测试,其中有效的实验结果为154份,在对154份实验结果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2.1 新闻报道类型会对大学生同情感强弱产生影响

实验中用到的新闻材料均取自传统媒体和官方机构,消息报道综合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结果,通讯报道节选自《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刺死辱母者》。根据被试大学生在分别阅读两类新闻报道后进行的同情体验测试结果来看,阅读完消息类报道后的同情体验测试总分为2686分,通讯类报道得分为2944分,均高于基准分2310分(各题均为中立项的得分),所以大学生在阅读完两类新闻报道后均对当事人产生了同情感,其中83.8%的被测者在阅读完通讯类新闻报道后,对当事人产生的同情感略高于消息类新闻报道,且16.2%的测试者因阅读消息类报道而产生较高的同情感。该项研究证明新闻类型会影响受众的同情体验,进而验证假设1是正确的,假设2、假设3错误。

2.2 特质移情水平与大学生同情感强弱成正相关关系

根据154份有效的实验结果,将被试者特质移情水平的得分按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得分较高的前27%和得分较低的后27%进行分析,经过检验显示,高低得分的被试差异水平比较显著。

结果表明,特质移情和同情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特质移情水平较高的个体其同情体验测试得分更高,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4 是正确的,说明特质移情能正向预测个体的同情体验高低。

2.3 性别因素在特质移情水平和同情体验上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性别被试在特质移情和同情体验上的得分见表6。

表5 特质移情水平与大学生同情感的相关性分析

表6 不同性别被试者在特质移情和同情体验上的得分

检验结果显示,特质移情水平和同情体验高低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本研究在抽取被试时不存在性别的抽样误差,性别在本研究中不是影响因素。

3 研究讨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大学生同情体验的影响因素,而实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实验假设,即新闻报道类型会影响受众的同情体验。这告诫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应注意新闻用词和表达方式,避免媒体对受众产生暗示、引导,更不能一味追求传播效果、营造轰动效应,而大量使用煽情手法进行报道,应遵循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提升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4 研究不足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本研究采用量表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新闻类型和特质移情水平在对大学生同情心强弱上的影响机制,发现二者均能影响大学生的同情感,取得了具有研究意义的结果。但研究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①研究中使用的同情体验量表并不能全面测试大学生在阅读报道后产生的同情体验,还需进一步完善。②本研究以实验室实验为主,相较于真实的阅读环境有一些差异,实验环境极易让测试对象产生紧张感,影响测试结果。③在媒体快速发展、信息高度覆盖的环境下,很难做到被试对象在测试前对相关信息的零接触,且被试大学生在阅读两种类型的新闻报道时,并不能完全排除在这之前他们阅读或接触此类报道时形成的已有同情体验。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更侧重在真实的阅读环境中探讨大学生同情心强弱的影响因素,且在选择被试对象时,尽可能保证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层次、阅读能力维持在同一水平,减少由被试主观方面带来的研究误差。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前期外界信息对测试对象的干扰,在选取研究案例时,尽可能选取新近发生的、影响范围尚未扩展的事件,避免其持续发酵而形成受众的早期情感。

猜你喜欢
移情同情特质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不该有的同情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