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瀚,蔡 蓉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2.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上海 200025)
医学的发展促使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迫切任务,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改革经验,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如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先后在整合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正以不同的形式和深度在国内外展开,各医学院校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课程整合存在多种模式,我国的整合改革主要是基础学科间的水平整合及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垂直综合,较少在临床学科间开展横向整合。目前,整合课程已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4]。自2008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建立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式课程体系,突破了传统医学生分段式培养的教学方法,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前后期整合,淡化学科界限,形成一个融形态和功能、基础和临床、理论与实践、人文与医学为一体的立体式综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综合性思维能力[5]。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为两轮循环,第一轮的主体是8门课程,即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均以人体各系统为主线,整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导论的内容而形成。
内分泌系统是其中一门重要课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代谢系统与全身各系统都有密切的联系,人类适应调节机能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代谢系统。代谢疾病已渗透到临床各个学科领域,是各个学科医师都会涉及到的内容。如何整合内分泌系统相关的基础和临床医学各学科内容,同时结合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在建立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理解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很大的挑战。
在医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生打破学科界限,组成了跨学科的课程团队,负责“内分泌系统”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和实施。
内分泌系统作为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要课程,主要整合了基础医学组胚、生化、生理、病理、药理和临床医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从基础到临床多个角度阐述人体内分泌系统。课程内容涵盖了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发生和结构;各种激素的化学结构、代谢和功能;各种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等。使学生通过学习内分泌系统,理解和掌握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知识,注重多学科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强调器官系统水平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在初期的自编讲义基础上,目前已由多位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老师一起编写正式出版课程教材,并计划进一步修订编写第二版。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提问、病例讨论、PBL、实验以及临床见习等,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和考察。
配合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从转变为综合考评方式,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等。在课堂讨论,见习,实验和PBL部分,老师均会进行实时点评反馈,而最后的课程成绩则包括是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考核时为强调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一定比例的考核采用英语或法语的形式。
课程团队邀请内分泌临床教师讲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内分泌系统课程中引入了PBL教学方法。PBL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生动的临床病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但可以融会贯通基础与临床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团体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临床思维方法[6]。我们组织了由临床医师和基础老师组成的PBL教案撰写小组,以保证教案质量。在内分泌系统中选用的PBL教案,既有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这样的常见病,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对较为冷门的Addison病,胰岛细胞瘤等,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培养临床思维。在教学方法上,还引入了病例讨论,临床见习等,帮助学生在器官系统水平上基础联系临床。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的发展趋势,课程团队在医学院课程中心建立了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实时更新的课程资源,如PPT,课程视频等。团队建设了一系列微课和微精品课视频,包括内分泌概述、甲状腺激素等。同时设立在线答疑台,由教学秘书负责管理,并建立团队成员值班制,所有问题及时回复。同时课程团队还建立了线下的坐班答疑值班制度,专人教师值班,为学生答疑,加强师生互动。
为保证 “内分泌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稳定而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关键,而师资队伍建设首要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团队坚持“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全过程,开展课堂思政素材建设,把课堂思政和核心知识点的来源考证及研究进展相结合。其次,在教学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团队的教师都是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科的概念根深蒂固。整合后的“内分泌系统”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还是教学及评价方法的应用,各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从2009年课程团队建立初始,就为教师们创造机会,参加国内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
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也至为重要。团队通过青年教师授课前听课、教学能力培训、试讲、集体备课、培养性讲课、教学督导和反馈、参与教学研究等活动,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示范作用,使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内分泌系统所涵盖的教学内容。帮助中青年教师逐步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力,为整合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较有较大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既是一次观念冲击,更是一次探索创新的实践。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6],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学习同一个内科学PBL案例,采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的八年制学生在教师评分和机制图评分两项,均高于五年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学习,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已经对各系统疾病有了连续性的认识,学生有扎实的基础,能够更轻松地完成自学及对临床问题的深入理解,更为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
经过8年的实践,“内分泌系统”已完成初步建设,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参与整合课程的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完成自己相关内容授课后,如何更好地进行自身基础与临床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真正实现以疾病为中心的跨学科授课将是其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对于基础学科的教师,特别是非医学背景的教师,为其提供接触临床如观摩临床门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的机会也非常必要。相信随着教师理念的转变和不断的探索实践,国内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