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里的独处与自由

2018-02-09 18:20武晨曦
中学语文 2018年27期
关键词:荷香诗化荷塘月色

武晨曦

颇不宁静的朱自清先生,在满月的夜里,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现实中的“我”通过荷塘逃离到只有“我”的世界。在这独处的过程中,朱自清先生得到短暂的自由,也给我们留下了这满页的荷香月色。

独处是人生中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在寂寞中又有一种充实。让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沟通、与世界对话。独处是一个自我内在整合的过程,是一个独立又生长的系统。

朱自清先生走进荷塘,在荷香、荷韵中慢慢稀释着内心的不平静。用醉人的美景和青春的快乐对抗岁月的苦恼,得到灵魂的舒怀。

荷塘外的树列,如峭楞楞的鬼、阴阴的。远处的灯光也是渴睡人的眼。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和“我”无任何关系。这像极了喧哗又不自由的现实。

荷塘内的荷花是那样的朦胧,荷叶是那样的风致,荷香是那样的沁脾。连那想到的《采莲赋》和《西洲曲》都是那样的醉人心神。 在宁静的荷塘里有舞女、有明珠、有刚出浴的美人,有渺茫的歌声、笼着轻纱的梦。这样的荷塘因“我”而存在,这是多自由的独处啊!

在荷花、荷叶、荷香、荷曲里,朱自清先生将现实中断裂、破碎的“我”,一块一块的拼凑,让自我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沉思和独处中,享受着人生,辨识着自我。

在我们身上必须有两个“我”。就像朱自清先生一个白天一定要做事,一定要说话的“我”和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我”。一个融入尘世生活中,什么都接纳,什么都经历;另一个融入精神世界里,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

独处是我们在世上遭受灾难和失败后,可以归家的路途。如果失去独处的能力,我们将全军覆没、无家可归。

朱自清先生悄悄带上门出去,是归家了一趟。轻轻地推门进去,再次踏上征程。

短暂的独处与自由只是朱自清先生的,而浸透纸张的“荷香月色”同时也是我们的。

平时的荷塘是不起眼的,而此刻因朱自清先生的独处变得美好起来。十几个比喻的使用让荷塘的美是变成了诗化的语言,景和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而这美好的融合,离不开朱自清先生的独处与自由。文章中外在的美好都是为了表现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地、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朱自清先生将外部的宁静和内心的安宁结合的“恰到好处”,这就使散文结构构成诗化的意境,因为独处和自由,这样的诗化语言才美好。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久久沉浸在这荷香月色里,不就是因为唤起了我们人生经验的通感嘛。凡是已经进入到人生竞技场的人们,有谁不想拥有这荷塘月色中的宁静与美好。有谁不想忘掉现实中阴森森的树影和吵人的蛙声与蝉鸣,而独享一片馨香寂静的天地。遗憾的是,这个世界是热闹喧哗的,我们往往会在热闹中迷失自我,失去自由,为物所役。大多数的我们只看到了平时的荷塘,那独处后的际遇,也消逝在了“觉得不过如此”之中。可我们的恍然大悟恰恰是来自于朱自清先生的体察与意趣。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中说:“仔细的观察,目的在于要从对象身上辨别出‘新异的滋味’,从而取得‘独得的秘密’;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平常身历之境,也有惊异之感”。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的。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让我们看到了“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那样的舒展、灵动,也让我们痛苦的内心随之舞动。“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了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样的颤动不就是独处时心灵的一次悸动吗?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意趣融入文字中,将独处的欢愉与自由,表达的委婉却又流畅。“什么都可以想”的《采莲赋》和《西洲曲》是那样的自由美好,热闹、风流、多情、青春、快乐不就是对抗烦闷现实的一剂良药嘛! 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细腻与真挚和盘而出,心中所独有的“荷塘”,形诸于文字,表达着独特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智慧,成为独特的生命表达和审美创造。

朱自清先生以自己独处的心境和美学点化、感染着读者,唤起人们对独处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我们看其景,闻其香,听其音,构成自己的“荷香月色”图和记忆的“江南采莲”图,欣赏着独处下的荷塘之美,品味着荷塘内的独处绝妙。

正因为“荷塘”之上有了“独处”的照射,《荷塘月色》才有了历久弥新的魅力;正因为在“荷塘月色”中赏景,我们才在沉思和独处中,享受人生。

猜你喜欢
荷香诗化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香
流淌在心中的荷香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两阕《芰荷香》,无尽清雅意
主旋律戏剧的诗化情思——评剧《母亲》赏析
荷塘月色
诗化音乐 乐化诗歌——透过「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古诗新唱」多样教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