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友平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10001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上主要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20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次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并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整个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01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重大创新之处就在于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时代特征和崭新的中国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可概括为:时代的产物、理论的总结、革命的需要。
从1843年底,马克思抱着为劳苦大众伸张正义、批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解剖“市民社会”的目的开始涉猎政治经济学,到1883年3月14日,共40年,经历搜集材料,写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和手稿,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修改和出版《资本论》三个阶段。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1卷在德国汉堡出版发行。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毫不犹豫地放下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工作,担负起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责任,1885年10月出版了第2卷,1894年出版第3卷。列宁曾引用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阿德勒的话说:“恩格斯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就是替他天才的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的确这两卷《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①1895年恩格斯去世,临终前他曾委托考茨基整理马克思余下的原稿,作为第4卷出版。考茨基整理后将其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分3卷分别于1904、1905、1910年出版。1954—1961年苏联组织力量重新整理出版了第4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出版发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用唯物主义辩证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通过分析商品与货币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剩余价值为中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运用科学抽象法,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首先,撇开交换和分配,单纯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阐述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其次,撇开分配,剖析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阐述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主要阐述在生产开始之前,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过程,以及在生产结束之后的商品销售过程。再次,阐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阐述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研究在生产中生产的、在流通中实现的剩余价值是如何在各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分割的。最后,按照建立学说的惯例,阐述剩余价值学说史,马克思系统地评述并批判了17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各流派学说,从而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演变发展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剖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这样,中心突出、逻辑清楚、结构严密,建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及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列宁同志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同时,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实行新经济政策使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起来。1922年12月,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上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会上还通过了第一部宪法。这样,有史以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1924年列宁逝世,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1929年,斯大林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在1952年2~9月间撰写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著作成了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书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4年版)系统表达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基本思想。其主要内容为:明确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认为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三个方面内容,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阐明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认为经济规律反映客观经济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制定、废除、消灭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利用它为社会服务;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由于两种公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存在,所以必须保留商品生产,但否认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可以是商品;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肯定就要起作用。但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只对流通起调节作用,而对生产只有影响作用,不起调节作用;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一规律可以概括为: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突破了过去认为社会主义就要消灭商品生产、取消货币的传统想法,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但是其中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如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问题。
最初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我们可以将这些设想称其为“理想社会主义”。这种“理想社会主义”是以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为前提的。“理想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特征可概括为:生产资料的单一全民所有制,劳动者直接按劳分配,没有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经济等等。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并没有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资本主义链条上比较薄弱的环节俄国首先取得胜利。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时代上来说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也通过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胜利,并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种“现实社会主义”是以“理想社会主义”为指导,结合各国具体实际建立、建设的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由于不是按照马恩设想的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再加上各国实际的不同,因此具有不同于“理想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来应该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诞生的时间还不长,而且现实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斯恩格斯理想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国不同情况建立、建设的社会主义,它与马恩设想的理想社会主义有很大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挫折,使我们在刚刚建国时还不具备从研究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概括出社会主义经济一般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说还不具备建立符合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因此,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当时我国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明显具有中国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开始从苏联引进《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同时大批专家也来到我国,在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教授政治经济学。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他多次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重视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甚至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本人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了反复阅读,深入研究,作了大量详尽的批注,批注中有肯定,同时也有批评,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甚至错误。其中一些真知灼见和不懈探索,为我国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1949年建国到1956年底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经济以及按劳分配,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提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如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注意综合平衡;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农村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物质利益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发展对外关系为辅等等。这些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但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底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所说:现在要写一本成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
3. 另行解释执行依据。即由执行机关商请作出生效法律文书的审判组织或其他机构作出进一步解释。该种做法主要是:执行机关对于执行依据不明确的执行案件,不能直接采取相关驳回申请或终结执行的方式结案,而是应当有所作为,即可以通过一定的解释方法来界定执行依据中所列明的内容。对于解释方法,应该紧紧围绕执行依据本身进行,首先运用文义解释的方法,相对客观地来解读执行依据所列举的执行内容;如果通过文义解释可以解释出多个结论,则为了合理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益,适宜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明确执行依据的相关内容[2]。
实际上,在我国建国初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都基本上被继承下来,但也有所发展,如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按劳分配的具体方式上与马恩设想有所不同。从实践上看,虽然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们经历了严重挫折,但其历史功绩也不能抹杀。正是依靠这一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和我国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了按劳分配,消灭了剥削制度,保证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排斥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谱系之外。
当然,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有教条化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理论的问题。恩格斯强调,“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2页,第601页。他还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2页,第601页。所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依赖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各国国情相结合,并总结凝练出符合实际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过去一个世纪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国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78年—1984年我们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要求“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2年十二大报告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这一思想是1979年—1984年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它与原来把社会主义经济等同于完全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观念相比,无疑是历史性飞跃。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邓小平同志给以很高的评价,认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它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与十二大“为主为辅”的提法前进了一大步,开始强调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是板块式的结合,而应该是内在统一的,有机地结合,并提出了“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1992年10月,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成果也不断出现: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关于实行“三步走战略”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关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关于经济全球化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是实践的结果,而且也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发展实践。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认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经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式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经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其主要内容包括:
1.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2.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我们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让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行稳致远。
3.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而要发展就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全面和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同时要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我们党的中心工作中,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4.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高度概括了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深刻的趋势性特征,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战略指导,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优化,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转换三大新特征。
5.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总任务和战略步骤。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总任务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步骤是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努力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再经过十五年的奋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我国经过长期探索,提出了要由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办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适应现代经济需要,跨越关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措施;必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必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各项制度,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同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
7.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完善宏观调控。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要求我们要适应变化了的主要矛盾来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出治本良药。
8.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国家、企业和城乡居民。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目前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使农村经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生机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展农村经济主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9.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为此,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生产要素能够平等交换、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放宽服务业准入,完善市场监管。
10.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坚持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整合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等等。
11.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弯区建设战略、全面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实施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遵循共建、共商、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2.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宏观调控的时、度、效。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增长、总量平衡,稳定物价,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充分就业以及实现公平分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13.引领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习近平同志着眼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全球命运休戚与共的发展大势,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历史上任何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家都形成过自己的经济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基本特征;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统一等原则;它吸纳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新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新论断、构建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它融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以及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的全面部署,从而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