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国 张冬冬 阎斌伦 程汉良 许建和 易乐飞
淮海工学院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5
涉海类专业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1],淮海工学院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现有水产养殖、水族科学、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食品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共7个涉海类专业。传统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停留在“大学与企业、产业分离,关门办大学”阶段。学生技艺累积模式主要是通过到一线企业后师带徒的低效率和少创新的模式,缺少针对性和特殊性,离产教融合、校企深度融合相去甚远[2]。这种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海洋渔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淮海工学院以有着60年悠久办学历史的水产养殖学专业为核心,近五年在不断优化改革实践教学方案,以服务区域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双创型人才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科研平台、实践基地为载体,围绕专业链、平台链、产业链对接,链内模块化,使模块间达到相互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海洋渔业创新创业人才的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培养人才从应用型到双创型转变。现就改革实践的情况做一总结,以期为兄弟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为实现双创人才培养之目标,学校创新提出“三建四举”策略,“三建”即指构建海洋渔业创新平台(围绕平台链),构建海洋专业及创新课程体系(围绕专业链),构建海洋创新服务形式(围绕产业链);“四举”即采取以下4项举措。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水产类专业采用大类教育培养模式,即“二阶段+三平台+六模块”课程体系,学生在大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注重课程体系兼顾个性化与双创能力培养。前两年学生进入大类教育通识教育平台学习阶段,第三年学生进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社交表达、创新、创业和专业技能。
(2)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产业零距离的生产实习模块。全面构建实用化和生产化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实习内容与产业需求零距离,拓宽创新创业链条,大幅增加实践教学学时,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30余家。依据海洋生物产业安排实践教学,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生产化。
(3)充分利用海洋渔业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淮海工学院大学科技园,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海水养殖甲壳类种质资源研究中心、省沿海特色水产品加工研究开发中心、省海水甲壳动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省海水养殖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等涉海平台,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4)建立师生走向社会、融入产业的机制,多途径服务海洋渔业产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师生积极走向产业,鼓励教师参与挂县强渔富民工程、省科技镇长团、百名教授兴百村、科技副总、双创人才、博士计划、产业教授等多种形式的渔业产业服务。
(1)创新了三链融合的海洋渔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链对接平台链,平台链对接产业链,产业链反馈引导专业链,三链深度融合、三位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三链分层模块化,专业链上的课程模块对应于产业链上的相应模块,产业链上的模块对应平台上的研究模块,模块间实现无缝对接,链条间的模块相互契合,自成一体。
(2)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块化体系。水产类学生分阶段培养,前期在水产大类中,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大类教育为主,辅以专业课程教育。第三年、第四年主要进行专业教育,尤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根据自己选择方向从实验室走向实验基地,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在自己方向的产业链中进行创新创业。爱好水族专业的学生曾在2015~2016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培养了大批能从事海淡水鱼、虾、蟹、贝和观赏鱼等人工育苗、健康养殖和研究的专业人才
(3)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领先的专业学科。2009年水产养殖学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又被确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水产类的核心专业;2015年被确定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现在水产类专业拥有江苏省唯一涉海省级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农业推广(渔业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建成了一批省级专业试验平台、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养和打造了一支业务精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师资队伍,办学水平省内领先进,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4)学生的创新创业成为常态,社会认可度更强。以双创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大大提升,近五年考研率达到25%以上,学生获得省、校各类奖励30项。获批了11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以及一大批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学生毕业后在渔业生产中往往能主动地、创新地提出一些新的或有效的养殖模式建议或疾病治疗方案来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和异常问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善于在渔业生产活动中分析市场、把握市场,通常经过2~3年的市场磨炼和资本积累,大约30%的毕业生开始联合创业或自主创业。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部分学生在三年级时就被企业预订,为了抢夺优质毕业生源,多家企业为水产类学生设立了专门的奖学金,近五年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
海洋渔业高技能人才对于促进海洋经济更快发展,提升和优化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都具有重要作用[3]。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急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结合发展趋势的实践经验[4,5]。学校针对水产养殖专业,还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人才规格标准,更加丰富专业实践,与地方经济互动,紧跟产业转型升级,为江苏海洋经济和海洋教育的发展培育出更多、更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1]刘巍伟,谢志远.发展高校涉海专业服务现代海洋产业[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3(4):129-130.
[2]封功能,王爱民,吕富.高等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以盐城工学院水产养殖专业为例[J].职业时空,2014(12):94-96.
[3]吴以桥,杨山,王伟利.基于沿海大开发背景的江苏海洋产业发展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130-135.
[4]鲍传和,万全,丁淑荃.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6(2):326-327.
[5]曹谨玲,陈剑杰.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