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 王成子
(陇南卫生职业学院〈筹〉;陇南市礼县石桥镇古泉小学)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全面系统的学校教育,有社会环境、文化生态、思想导引、价值取向等外在条件的复杂影响,也有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生存机遇、人际交往等其它方面的条件制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教育培养体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社会必须相互沟通,积极配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够使素质教育实现预期的效果。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从素质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家风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何为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因受自身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生存机遇、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等的影响,逐渐形成并不断传承的传统风尚、风气与作风,它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教育是一种在独特而浓郁的亲情温情爱情氛围中给予的生命意义的教育,是每个人开始最早、持续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自出生到成年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训的规约,家风的传承,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人都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风教育,不仅对日后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涉足社会后为强化社会正能量积蓄积极的动力,而且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家风教育,与人终生相伴,受益无穷,因为良好的家风教育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准确判断,并迅速做出正确选择,然后身体力行;良好的家风教育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求真的精神、向善的自觉、尚美的意愿;良好的家风教育使人在耳濡目染中培植高尚的德行、铸就良好的品性、建构理想的人格。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史典·愿体集》说,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柳永在《劝学文》中说,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从大量的历史典籍中也不难看出,许多品德高尚、人格完美、胸怀报国理想和家国情怀、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家风教育,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上受到严格的家教熏陶。比较典型的如“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伟大的母亲成就了地位和影响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人们耳熟能详的“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传说,有大节大义的岳母,使岳飞成长为光耀千秋的民族英雄。这些千古流传的古代先贤都受益于良好的家风教育。“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这是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家风,他教子有方,使司马之后个个谦恭礼让,人生有成。“勤奋、俭朴、求学、务实”,这是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曾国藩的家风,百余年来,曾氏家风在治家和教育方面显示出过人之处,一直为其后人所传承。今天看来,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中的许多方面就来自于“家教”和“家风”建设,实际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范畴,如品德修养、意志锤炼、为人处事、技艺能力等。
现代许多颇有成就的大师名家,他们的成功大都源于良好的家风教育。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人格精神就是母亲给他“生命的教育”的结果,他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的人生历程中不论地位到多么高、名望有多么大,他始终保持一个“布衣”的本色,博施济众、高尚正直、坦诚质朴。河南省南阳冯氏家族的一脉文心,提供了优质的家风教育,成就了现代文化史上几个著名的大家:冯友兰,学贯中西的哲学家;冯沅君,现代第一代女作家和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冯钟璞(宗璞),一个极富魅力和独具特色的当代女作家。傅雷作为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不仅自己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且教子有方,他和夫人堪称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倾其全部心血养育两个孩子:著名钢琴大师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傅雷家书》是流淌着浓浓父爱的教子名篇,是家风家教的经典范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说,“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未成年人问题发生的四步曲。孩子教育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某一方面的疏忽和失误造成的,也可能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不良的家风和作为基础层级的家庭教育的缺位难辞其咎。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察觉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往往怪罪于社会,怪罪于学校,怪罪于老师,怪罪于孩子,唯独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往往与不正的家风有一定关系,也可能就是家长有意无意影响出来的,这就是化进孩子血肉里“潜教育”,它是比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显教育”作用还要大的本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优秀孩子多是成功家长实施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失败家长累积家庭问题的必然。孩子身上的问题不少是家庭问题的投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始作俑者。面对问题孩子,整个社会、学校应积极教育和主动帮助,但同时家长也应该警醒,尽快改变自己,然后再改变孩子,因为没有家长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家长不断自省、自觉、自我教育并与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的过程。
还有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现象,就是父母虐童、致死事件偶见报端,少年杀父、杀母事件时有发生。分析这类悲剧事件的成因,有多种复杂的因素,但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带有普遍性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这类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娇生惯养、溺爱宠爱;望子成龙、揠苗助长;本末倒置、重智轻德;蛮横专制、缺失亲情;以偏概全、无视优点,等等。不少家长综合素养偏低,教育能力不足,家风不正,家教环境恶劣,无法承担良好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环境亟待优化,教育水平亟待提高。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国民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的生命潜能最大化为宗旨的教育,是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培养和造就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所谓人的素质不仅仅是某种技术或能力的掌握,也不仅仅是某种爱好或兴趣的养成,而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概念和范畴,如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行素质、职业操守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文化素质、知识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等。这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家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广泛的心声,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我国的教育改革从未停息,而且改革力度愈大、批评之声愈烈。在此背景下,着力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即以家风的潜移默化、世代传承为主要方式的家庭教育恰逢其时,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强化学校的全面规范教育,重视社会的影响导引教育,同时,突出以家风、家教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这样,素质教育才可能收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
在社会转型期,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被普遍重视,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种名目繁多的升学、就业、升职考试热闹非凡、竞争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教育不断向智力方面倾斜,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盯着孩子考试的分数,“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得一些家长把孩子是否升入好的学校、是否通过考试入职看作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
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呢?我们不赞同唯分数论,但也不反对对分数的重视。因为从我国的教育机制、体制来看,要体现社会主义大国教育的公正、公平,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可操作的尺度很重要,而“分数”就是这尺度之一。诟病最多,却又影响千家万户的“高考”是目前唯一的“较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公平”是说不同出身、不同地位、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评价,“较为”公平是说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从形式到程序优于高考、取代高考的更好办法。“农村孩子不高考,就拼不过富二代。”人们曾说的这句话尽管很无奈,但至少从另一方面说明高考的优越性和相对的公平。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应试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是荒唐的。近几年,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应试教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进行研究、学习和借鉴。其实“应试教育”这一概念本身就可值得商榷,教育效果怎么检验、学习成绩怎么评判,好坏优劣怎么区分,“应试”或分数是其中的手段之一;任何教育模式都有一个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而这个评价体系和结果所附着的形式往往要借助“应试”来完成。就此说来,所有的教育模式都有“应试”环节,所有的教育都可以叫“应试教育”。
作为学生,“应试”是无可厚非的,作为家长则要鼓励孩子提高应试能力,告诉孩子应试就是一种素质,文化知识的拥有、科技知识的掌握,就是一种素质。但同时也要理性看待分数,改变唯分数论倾向,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引导孩子多维度发展,注意发现并点亮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既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加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综合素养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教会孩子文明做人,有礼貌,懂规矩,邻里团结,互助友爱。激励孩子确立较为明晰的奋斗目标,鼓励孩子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
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有人群——独生子女,对这一人群的养育方式也很独特,就不少家庭来说,用“非理性”概括也许并不为过。具体表现在,家长对孩子过分袒护、溺爱,娇生惯养;孩子目无他人,自私懒惰,任性偏执,软弱幼稚,依赖性强,抗压力低,等等。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频出,早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独生子女问题的解决,家庭还得承担主要责任,依靠家长的醒悟、自觉和家风、家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和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尽量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包办代替,因为孩子做事的过程,是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过程,让孩子知道自己对家庭负有责任和义务,也是铸就孩子独立人格的过程,让孩子懂得自己与父母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求孩子认真做事,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必要的挫折教育,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克服,使孩子勇于面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孩子勇敢坚强、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学习是艰辛的复杂劳动,不要寻求什么捷径,不要奢求什么快乐,任何知识的获取、任何成长和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家庭是由血缘和婚姻关系为纽带由多人结成的特殊群体,有着特别的亲情、爱情和温情,成员相互间的影响也是润物细无声的,家长在生活小节和细节中、在无意间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潜在地影响和感染着孩子。只要有良好的家风和称职的家长,只要赋予孩子以生命意义的教育,孩子会快乐健康地成长,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可能将不再成为困扰社会的问题。
市场经济尊重个性意识、重视个人利益和注重积极性的调动,但也诱发了一些人物质利益至上和自私自利的思想。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意识,集体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和弱化,浮躁情绪、攀比心理、急功近利、一夜暴富思想盛行且很有市场,有些人理想信念丧失,道德品质滑坡,善恶是非观念模糊。所有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崇德向善、无私奉献、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同时,加强家风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注重自己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修养,“行之以躬,不言而引”,家长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孩子辨析善恶是非观念,排除社会上一些负面思想的影响和干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最小单位,是人生踏入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生命的教育”,是一个人受益终身的必修课程。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生生不息、世代相传。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家风传承,同时,与学校、社会积极配合,多管齐下,强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每一个青少年都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有所长的人,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