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
(威海市环翠区羊亭学校)
笔者认为,切实有效地将育人与学科教学整合,既需要针对文本理想的思考,又需要结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感性的融入。根据《纲要》中给出的建议,语文德育也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思考。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曾经说过“阅读是一场妙不可言的奇遇”。《纲要》中也明确提到了“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其实,倡导学生读书不仅仅是进行阅读技能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阅读书籍还具有育得、启智、健体、修身、养性、冶美等方面的作用。阅读,在无声中浸润德育。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比较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学初我便制定的活动策略:以活动为基础,以奖励为手段,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以老师帮扶为辅,开展系列阅读活动。
1.有效的读书引导,树立正确人生导向
利用阅读课时间带领孩子们到阅览室中阅读。阅览室群书荟萃,有各种各样孩子喜欢的书,又有安静宁谧的氛围利于学生快速投入到阅读中来。要想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老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如在低年级阅读的起始阶段,可以从学生喜欢的传统经典故事入手,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认同阅读这件事后,再推荐人文类、科学类的书籍,让学生感受到书的魅力是无穷的。为什么选择传统文化故事呢?首先读这些故事即积累了文学素材,丰富孩子的语言,孩子也喜欢读,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被我们先贤古人的优秀品质所感染,如程门立雪、卧冰求鲤、凿壁借光等在阅读相关的作品时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在无形中接收到作品中传递出的正能量。孩子的头脑中有了正能量的积淀,在以后阅读的过程中,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自己的读书选择机制,分辨好坏真伪,从而真正达到内化德育的目的。
2.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内化文化精髓
看了不一定会,但说了一定就是自己的。语文学科在更应利用这一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和发挥读书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读书活动可以是故事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感受类的;也可以是朗读者吟诵展示类的;还可以是诗词大赛竞技类的。在交流、分享、竞赛的过程中把自己汲取到的精髓传递给周围的人,而同时自己为了更好的展示出所读内容就必须更加深入的阅读、分析。而同学们所展示的是在老师引导下,当前主流文化的积极成分,这就是通过语文学科的渗透自觉的德育内化的过程。以诗词大赛为例,同学们在积累诗词时或感受到作者的忧国忧民如杜甫;或感受到作者豁达的胸襟如苏轼;或感受到作者的恬静淡泊如陶渊明。这些生活的态度成就了不同的人,也是当前缺少信仰的孩子需要有的人生指向。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更高的追求,这也是农村学生在阅读中需要关注的德育目标。除此以外,还通过不同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促进德育的渗透。如以写促读,写一写自己读过的名词佳句,写一写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通过写,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走进经典,倡导亲子共读,把读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在家里也掀起读书热,孩子影响父母,父母激励孩子,学生在这全方位的读书活动中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家庭教育是孩子德育的主阵地,家长能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进行有效的为人处世的引导,那么孩子可以轻快的走在人生给你的道路上。但是农村家庭教育情况极为不乐观。通过对学校行为问题的学生的分析,其中97.4%的家庭都在教育方法或方式上,教育态度上有严重的问题。所以,通过学科教学带动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改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理性分析,走进文化的背后,培植文化包容性
不论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在不断变革中的语文教学总是时刻关注着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中华美德的德育教育。在此方面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去学习。但在此次《纲要》中不仅提到此类内容,还提到了多元文化:“对不同文化应取的正确态度,或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是在塑造人。而语文学科更在“塑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比以前,单纯的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播,现在我们
还需要塑造一个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更加全面的人。所以教学中,可通过阅读感受、主题讨论、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开拓视野,感受文化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尊重多样文化的情怀;还可以联系品德与社会、外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潜移默化地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理性分析,走进文化的背后。每一篇文章都有写作的背景,只有走进去才有可能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想,但同时也需要老师能够引导孩子做一个理性的分析,求同存异,树立国家意识。学习《夜莺的歌声》时查阅有关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此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感受每一个民族都都有自己要维护的尊严,当民族危亡时,每一个成员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是,别人亦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文化同样需要被理解被尊重,文化的包容性这是我们在学科教育中应该渗透的。
2.客观评价,走进文字背后,滋养“大写”的人
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年幼学生对历史也是一无所知,但是现如今自媒体时代出现多元价值观,学生很容易就被一些错误思想所牵引。一些错误的思想、浮夸的价值观很容易占据孩子稚嫩的心灵。我们语文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带领孩子走进文字背后,用文字来滋养孩子,而利用文章线索,讲述历史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的滋养的良好契机。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在分析文章的同时为同学们讲述了十二岁的抗日英雄海娃的故事,同学自己分享了小兵张嘎和王二小的故事,体会孩子也应有责任和担当;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同学分享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并说出了自己的体会,鼓励同学搜集并分享了开国十大元帅的故事,增强学生光荣感与和对使命的传承的责任感。树德,并不是存在于概念的形式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践行道德。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看似不经意的引导、分析实则是引导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辩证的看待一件事,选择正确的做法来完成一件事。
以德育人,浸润无声。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铁肩担道,在教学中修葺、完善自我,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育功底,将育德育人作为一项事业不断探究、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