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洁
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仍旧是一大难点。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方说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作文命题结合程度不够,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也不够,学生的作文很容易远离了生活实际,当然还包括其它一些因素,如学生对生活认识肤浅、缺乏真情实感,考试评价方式不合理等。认清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现在的学生大多看到作文就头疼,不知如何动笔去写,很不情愿写作,这是普遍而无奈的现状。在当前的教育模式和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活动空间极其有限,一般局限在学校和家中,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缺乏体验和感悟生活的契机。再加上繁重的学业负担,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他们课余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低。但是,写作的源头是生活,学生缺乏体验生活的经历,碰到作文题目便只能胡编乱造。教师改作文头疼,学生也会失去写作的热情。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教学的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依旧存在一些弊病,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存在。初中语文教师常常让学生照着某个作文模板写作,这样的作文模板在句式结构和全文的框架上是固定的,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缺乏新意。这样的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违背的,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不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国民人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写作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与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片面追求所谓的标准化写作脱不开关系。在当前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寻求范文、模板的帮助,自己真正的想法被抑制,只写教师赞同的、标准答案上的东西,缺乏新意,缺乏真情实感,不利于自身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从心底里抵制和讨厌写作,进而慢慢喜欢上写作。
生活就像一条河,文章就是河里边的水,脱离了生活,文章便不复存在,更不用说去写作了。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走进自然,融入生活,热爱生活,观察和体悟生活,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在寻找、挖掘素材。如在“写最美的人或景”时,可以拿一些优秀的文章给学生看,和他们一起分析、探讨,然后引导学生去回忆,让他们多多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发散思维,使其能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去写作。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头疼,才会有所可写、有所愿写,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包涵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生活、人生价值的种种看法,而不至于去剽窃别人的观点。
初中生认知水平有限,生活视域相对狭窄,基于生活化作文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学生对所谓的范文模板过于依赖,禁锢了自身的思维和真实想法。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立个性,这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主体位置摆正,让他们不再靠死记硬背优秀作文模板,而是靠自身的切实生活体验来写作。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创新和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小组合作、走出课堂等,解放学生天性,让学生多学多练,让学生在头脑风暴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切实的提高。
写作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会用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更学会要用一颗体察入微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和开展“春游”“野炊”“参观博物馆”等外出参观的活动,拉近学生与自然地距离,让他们在游玩中学会观察自然,观察和思考生活。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贴近生活,那么写作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就不会存在下笔难、写不出、胡编乱造的难题。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到各种新奇有趣的东西,自然会有喜怒哀乐愁等各种情绪,会有所想写,想宣泄心中的情感,其感悟得越深越独特,写出来的文章就越有生命力。
生活化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生活化作文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作文教学方法,生活化作文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善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作文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活动,更是学生投身生活、表达思想、彰显个性的一种过程。初中作文最本质的目标是做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这就需要学生懂得生活的真谛,理解生活是文章的源头,需要他们深入生活实践、感悟生活奥秘。初中语文教师要牢牢确立起作文教学的正确观念,引导学生认识五彩斑斓的世界,认识生活,深入生活,体悟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让学生的写作“生活化”,从而激发其写作的激情,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