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平
★作者通联:杭州市风华中学。
初中生写作兴趣寡淡、畏难怕写,教师写作指导的抓手纷繁序列欠缺,难学难教双向牵制之中,如何寻找突破点呢?
常常觉得,一部好电影犹如一篇好文章。好电影要有深沉的意蕴作为灵魂,犹如好文章自有其深刻主旨;好电影要有好的剪辑形式,如同好文章自有匠心的结构布局;好电影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恰似好文章要有新颖别致的题材内容……电影理论家弗雷里赫就这样说:“电影同文学的相近在于电影通过情节反应相似世界的一切关系。”
看来,文学与电影本有亲缘。同样作为艺术形式,文学与电影都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都强调艺术的真实。同样作为呈现方式,文学与电影实则都是一种表达,无非前者依托文字,而后者结合了语言文字、光影声色更多元素。同样作为文艺作品,文学与电影都具有唤醒能力,在受众接受的过程中,让心灵受到触动和感染。如此,将一部好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的价值切换到写作层面而言,它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情节构思、叙事语言、观赏情味等等要素上,是可以成为写作教学的抓手的。
再看学生层面。如今的零零后一代,他们自出生伊始就受到信息化时代的全面熏染,他们热衷也擅长从各种电子媒体中获取不同的信息,比之于纯文字的写作教学,融汇电影元素的写作课显然更让他们喜闻乐见。我曾在闲暇之际与学生聊天,发现几乎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电影。那么,把学生对电影的兴趣迁移到我们的写作教学中,从培养对电影的内容把握,到艺术的欣赏,到意蕴的感悟,步步推进,由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许值得一试。
在将电影引入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电影在吸引学生关注、激发表达欲望、点拨写作技巧、升格作文内蕴等各方面均有妙用。推荐影片——相机练笔——品评讨论,经过近两年的轮转,我和我的学生总计看了六七十部好电影,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度发掘电影与写作相融汇的元素,并对它们进行整合利用,发现可供写作的资源相当丰富,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写作模块,也可形成一种有序列的写作训练。
第一阶:把一件事写清楚。
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是初一学生的基本要求。“热爱写作、热爱生活”“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这是2014年部编本的四个主题写作模块。可见在七上阶段,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是需要足够重视的起步要求。
这一时期教师可以寻找一些趣味性较强又有较强感染力的影片如《疯狂动物城》《垫底辣妹》《火星救援》《功夫熊猫》《阿甘正传》等,去吸引学生,消减他们的畏难情绪。这些电影故事情节脉络清晰,依托于电影故事叙述,容易让学生将光影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
例如,在此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1.写一写,火星救援写了怎样一个故事?2.假设你就是辣妹,请你说一说你在坚持考大学时心路历程。3.设想你就是熊猫泰迪,请以第一人称写一写你的成长经历。4.给可爱有坚持的兔朱迪个小传。5.看电影,用文字走一走阿甘的人生逆袭路。
这一系列的写作训练,貌似各有偏重,实则是对记事有条理的多角度反复操练。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写哪件事或哪几件事,叙述顺序孰先孰后,叙述重点孰详孰略这些写作过程中实际具体的问题加以引导、点拨。
第二阶:把一件事写精彩。
初中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是:平铺直叙似流水账,语言苍白无文采。怎样把一件事写精彩?语文老师当然会针对性地提出要“波澜曲折”“选材别致”“绘声绘色”等等写作技巧,在名家经典、优秀范文中也会有各种相应的范例。而在电影作品中,学生们则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细节的力量,剪辑的奥秘,声色的绚丽,伏笔的妙用,留白的张力……
作文中最动人的是细节,电影中的细节则体现为特写,特写最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荡。例如《唐山大地震》中母亲李元妮面对救儿子还是救女儿的两难抉择时,她几度犹疑的肢体语言,最终说“救儿子”之前嘴角的抽动的面部特写,非常细腻传神地表现了她当时极其复杂的心理。这个细节令人心碎,当我再回放这个镜头时,观影的所有学生都为之动容。可见,对于细节传神的力量,学生借助一个电影镜头感受得入情入心了。
再如绘声绘色的魅力。在课文文本中也有很好的范例,而电影借助于视觉听觉的直接感受,在绘声绘色上,会让学生有更强烈的体会。我曾经为学生播放过张艺谋《英雄》中无名与长空棋馆一战的片段,学生们当时看得很投入,对于影片中国风的韵致也很欣赏。于是我趁机提出要求请学生将视听的感受转换为文字上的水墨风雅。其中一篇优秀的文稿是这样的——
长空在棋馆,石制的棋盘,置于水中,周围有水花飘逸飞溅,整个棋馆也都笼罩在水帘与水滴之间。黑子与白子相往来,好似千军万马蜂拥而至,又好似孤军奋战于落日孤城,这是围棋——用黑子与白子浓缩的战争。在一片纯净的黑白色中,落子有声,棋声与水声相应和,继而清朗的琴音也幽幽响起。这个声音,似乎从极遥远处传来,从中国悠悠历史的一个深处传来……这里声与色的调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我看到这里,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太美。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在老谋子的镜头下,有一种美得要醉的感觉。
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楚门的世界》里情节构思的巧妙,伊朗电影《小鞋子》里不动声色的渲染烘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倒叙插叙的妙用,《卧虎藏龙》里自然景物的描画,《华丽上班族》中夸张别致的心理描写,《爱乐之城》时空穿越的蒙太奇手法……优秀的电影作品往往会有其匠心独运的艺术呈现手段,而这些艺术手法与文学通常是相通的。初中生写作的平淡苍白症,只要写作者自身有所感有所思,再加上老师有所引,相信通过一定的实践写作练习,是可以有所改善的。
第三阶:把一件事写深刻。
深刻,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方面的要求。任何一篇文章,如果有了深邃的见解做内核,就一定有启人心智动人心魄的力量。如何使文章写得深刻呢?优秀电影的某些特质又可以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推荐学生观看的电影的同时,应该提出一定的观影要求了。最好根据不同的电影作品,设计相应的思考、评论、仿写等任务,做到观影有得。比如推荐电影《活着》,可以布置思考题“活着,究竟是什么?到底为什么?”请学生撰写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比如推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提前预告“影片结尾乃核心揭秘,务必反复看两遍以上”然后设问:“这场奇幻漂流到底寓意为何?”比如推荐《阿凡达》,也可以提前揭示“阿凡达是一个人类命运的寓言,请思考其寓意何在?”比如再回首《疯狂动物城》,可以让学生撰写影评“回首《疯狂动物城》,我又看到了……”
以上观影作业之后,教师需要有一个作业的反馈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此反转思考——“优秀电影中这些关注人性、人生、人世、人类的深刻意蕴又是怎样表达的呢?”比如《活着》“活着,是什么,为什么”有答案吗?答案在哪里?有提问吗?提问在何处?比如《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人性的善与恶是通过什么呈现的?怎么呈现?又怎么揭开的?比如《阿凡达》这个寓言借助什么而成型?同样的寓言还可以有怎样的故事情节来体现?
透过情节把握主旨,再理解内涵回味形式,经过如此双重往返,相信对于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站在电影与写作融汇的探索之路上回望,我发现这一条曲径有通幽处可赏,也有崎岖处可思。
先说有所得。电影欣赏与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在教师指导设计和学生写作实践两个方面确有良好的体验。电影所具有的丰富的艺术元素、运动的时空感受恰恰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新鲜变化的天然载体。借助于电影欣赏,教师能打破单调说教、苍白示例的简单指导模式,转而借力于电影中更丰富的审美元素来更好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再从学生的角度看,写作融汇电影而萌生的趣味性、丰富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在不经意间将写作拉下恐高畏难的“祭坛”,在愉快欣赏、自由表达到文字表述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积累起一定量的写作实战经验。
反思有所憾。电影融汇写作,其操作方式和序列编排必须根植于教师的精心构思、合理安排和通盘思考,才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真正的实效。然而,限于能力、才力与精力,单凭教师个体的探索和实践,难以穷尽“融汇”之妙法,难以构建“序列”之精确。
就“融汇”而言,电影中可供写作运用的资源相当丰富,可以从记人、写事、描写、抒情等多个维度展开,也可以从选材、情节、结构、主题、细节、环境、手法的多种元素入手,如能深度挖掘、多元整合,这将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资源库!而本文案例所展示的融汇之法,只是片鳞半爪而已;更多地停留在激趣和唤醒的层面,示范借力升格的层面深入度尚浅。
再就“序列”而言,要构建一个能体现写作难度与梯度的变化,训练步骤上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训练序列,本就是十分复杂的一件事情。更何况试图将优秀电影作品的庞杂和学生写作训练的乱麻合二为一,一线以贯之?故本文案例的实践操作中的“把一件事写清楚到写精彩到写深刻”也是限于记叙文体的一隅而已。
无论如何,优秀的电影作品因表现形式与文学写作的亲缘相通,能以其丰富的审美形式来点缀写作教学的漫漫长路,提供有趣有料的写作素材和方法,是一个值得我们大胆遐想并用心实践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