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克孜·艾尔肯,布拉比热木·艾尼
(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新疆 喀什 844000)
现代医学资料证实,心理状态的致病率较高。因此,临床治疗中应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和调节[1]。如今,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和多项理化治疗外,还应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2]。本院心胸外科重症病房内包括多类病症患者,均在临床监护、药物治疗、理化治疗的基础上施行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旨在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对本院90例患者通过对患者心理特征的分析,探究针对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心胸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58例男性、32例女性;最大年龄68岁,最小8岁,平均(36.85±3.75)岁;按照手术类型可分为32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0例胸科各类大手术、28例其他心胸外科手术;监护时间3~15d,平均(10.32±3.46)d。
1.2.1 心理特征分析
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类别、环境等因素分别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1)年龄影响。年龄较大者由于身体器官逐渐衰老,自身免疫能力逐渐降低,术后恢复速度较慢,容易因病程过长出现情绪消沉、失落、悲观等情绪;中、青年患者多因家庭、个人、子女等方面压力容易出现焦虑不安、急躁等负性情绪;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容易产生依赖心理,缺乏治疗信心,多出现恐惧、紧张心理。(2)性别影响。多数女性患者自身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完全适应病房环境,常有多虑、焦躁、不安全感;男性适应能力强于女性。(3)文化程度影响。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比较关心自身病情,常对医护人员的临床诊断提出质疑,担忧疾病愈合情况。文化程度较低者加上家庭经济条件差,多产生郁闷、焦急情绪。(4)疾病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身患绝症,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常表现抑郁、焦虑、发怒反应。留有后遗症患者多存在“损失感”,性格暴躁、过于沮丧等心理。(5)环境影响。病房气氛凝重、过于严肃,加上病房内血腥味重、异味重、呻吟声及呕吐声,给予患者陌生、压抑的感受,患者多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此外,部分患者目睹临床患者的死亡,多产生恐惧、紧张、悲观等负性情绪。
1.2.2 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通过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心理特征分析,掌握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施行不同的心理疏导措施。护士人员重视自身形象,以沉着、可靠、诚恳、和蔼的态度,关心患者,二者间建立信任关系。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心理问题予以合适的心理疏导措施。
统计9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后的成功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采用t、χ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P<0.05。
通过临床治疗及护理,90例患者中有80例成功、2例死亡、8例并发症,其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89%、2.22%、8.89%。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医院相继建立了心胸外科,并陆续开展了二尖瓣闭式分离、全肺切除、胸廓成形术、食管癌根治、房间隔缺损修补、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心脏破裂修补术等心脏外科手术[3-4]。心胸外科属于一个风险大、操作难度大、专业要求高的学科,充分体现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及实力[5]。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包含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容易产生多种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其临床治疗和护理[6]。因此,对心胸外科重症监护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十分有必要。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要求医护人员提前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7]。对新入院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其病史、临床症状、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可通过疾病介绍、环境介绍、置管作用、传感导线作用等多方面的介绍,尽量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8]。尤其关注高龄患者、多疑患者,以和蔼的态度了解患者的疑问,以熟练的护理操作加强临床护理效率,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信任[9]。同时,注意营造病房氛围,予以患者足够的关心、尊重,理解患者的求生欲和失去器官的痛苦,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和支持[10]。本研究中,90例患者通过临床治疗及护理的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89%、2.22%、8.89%,提示心理护理在心胸外科重症监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根据胸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心理特征结合新的医学模式,予以科学的心理治疗及护理,逐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