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梅
(四川省甘孜州人民医院,四川 甘孜 626000)
肝外胆管结石作为多发性肝胆疾病的一种,患病率较高,且时常伴有梗阻与感染,常表现为反复胆管炎,随着病情发展可导致死亡[1-2]。本次研究评价临床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的临床现实意义,报告如下。
随机抽选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43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展开回顾性整理,其中5例行腹部CT诊断,38例行MRCP诊断;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其中,有26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搜集范围46~75岁,平均(59.66±3.27)岁;病程1~3年、平均(1.41±0.25)年。所有患者均伴有程度不一的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诊断前常规禁食6h,饮水800mL,5例行腹部CT诊断,指导患者保持平卧姿势,均统一采用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多层螺旋CT系统SOMATOM Definition AS+128诊断,设定层厚及螺距均为5mm,将所获得的图像传送到图像工作站进行处理;38例行MRCP诊断,均统一采用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1.5T MR Magnetom Avanto诊断,诊断前常规禁食4h,随后行横断面、冠状位扫描,将所获得的图像传送到图像工作站进行处理。
评价并同步记录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方式与病理诊断结果的诊断符合情况、结石直径低于8mm的诊断检出情况。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 21.0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腹部CT的诊断符合率低于病理诊断结果(P<0.05);而MRCP的诊断符合率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详见表1。
腹部CT的结石直径低于8mm的诊断检出率低于病理诊断结果(P<0.05);而MRCP的结石直径低于8mm的诊断检出率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高于腹部CT的诊断检出率(P<0.05),详见表2。
近年来,人们的饮食结构产生变化,在长期摄入带有油腻性食物后,增加了胆管结石的发生率[3]。通常在早期阶段症状不明显,但进入中期、晚期阶段可伴有感染、胆汁淤积、胆管阻塞等症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5]。在以往临床中常用常规B超进行诊断,但因结石类型多种多样,因此造成B超的诊断结果也不尽相同,难以有效鉴别与区分结石类型。
随着国内整体影像学检查技术日渐改进与完善,腹部CT、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检查方式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其中,腹部CT的分辨率较高,在结石直接征象中可见高密度阴影,通过扫描胆管周围发现有水样密度影环绕[6-7]。在诊断全程中会注入造影剂,从而产生一定辐射,对患者有伤害。而MRCP的诊断优势:(1)具有无创性,且无辐射的优势[8-9];(2)T2加权后有助于获得高质量图像,对不同类型结石具有良好的分辨力;(3)可精确定位胆管结石的位置、分布范围;(4)可见胆管内呈卵圆形/圆形影像[10];(5)可清楚观察到胆管壁存在程度不一的增厚现象,且胆管壁周围有软组织肿块,有明显的肝胆管扩张。
本研究表明,病理诊断结果为100.0%(43/43);腹部CT的诊断符合率以及结石直径低于8mm的诊断检出率均低于病理诊断结果;而MRCP的诊断符合率以及结石直径低于8mm的诊断检出率均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不明显,提示与腹部CT比较,MRCP可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从而为后续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两种方式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MRCP的诊断优势最为突出,有助于清楚寻找出微小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