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娟娟
语文是高中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影响高考成绩的主要学科。对于高中生而言,学好语文不仅是出于应对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但是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中生之所以对语文课堂提不起兴趣,既有自身主体性得不到展示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等原因。针对此问题,高中语文教师无论是从高考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着眼,都应该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在教学研究的重要位置。
课堂教学气氛是教师和学生集体互动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它不仅影响着师生在课堂上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更会将这种体验延伸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课程的评价方面。如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并渴望参与学习;相反,沉闷、紧张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焦虑、烦闷等不良情绪激增,并形成对课程、对教师的厌恶情绪。针对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方面从民主、平等的角度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应该从师生关系入手,渗透情感教育,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与学生重构师生关系,如在《师说》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应该借古喻今,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诚心与学生交流,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顺畅的情感沟通,进而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过程中需要坚持的第一条准则。动机是个体在参与实践中所发动和维持的一种内在的情绪动力,是其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心理原因。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其参与课堂的动机。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渗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如在《劝学》《师说》的文言文学习中,教师不仅要从内容上为学生解释古人对于学习的论点,还应该从文字对文化的承载与传承方面解释语文的重要性。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扭转学生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的功利性动机,并从“要我学”逐渐过渡到“我要学”的阶段。
课堂环节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主要步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环节进行不断优化。如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优美的琵琶曲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调动情感,然后再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逐渐进入到文本情节中来,体会琵琶女在弹奏中表现出的悲凉、感叹之情。又如在《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作者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反复阅读、斟酌文本,进而在解答中主动参与学习。所谓“教无定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方法不一而足,如趣味学习法、比赛竞争法等,教师在实践中应该结合高中生的实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与反复实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逐渐适应新的课堂模式,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设计离不开教学活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理论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关注点,许多教师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上、教材中,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影响了其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调动高中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僵化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外阅读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从自己与他人的阅读经验中逐渐发现文学的魅力;再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语,并从中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进而让学生在语言的应用以及自主参与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总之,积极性是学生参与课堂、体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情感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设计一堂真正能让学生投入、喜爱、并有所收获的课程,不仅要利用灵活的手段、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优化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在环境的引导下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