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帆 刘文娜 杨成城 张少辉
《西医外科学》是中医院校临床主干课程之一,但中医院校学生对于《西医外科学》的兴趣及重视程度,与其他中医特色突出的课程比有明显差别,而且现阶段应用的适用于中医学专业的《西医外科学》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课时偏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给学生夯实基础、对“三基”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是对教学方法的考验,更需要一套客观严谨的评价方法来反馈。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1]。目前已成为中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并且根据中医高等教育自身特点,对其赋予了更精确的定义,即:师生双向的评价活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中医临床时间能力为主线,及时采集教与学过程中全部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学”和老师“教”的状况,师生共同反思与改进的过程。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原则是双向性原则[2],其核心任务在于反馈、师生双方真实客观而有效的反馈。同时,经常性原则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反馈应是系统、持续的。因此,必须兼顾双方,通过收集教学过程中全部有价值的信息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且改进也是双向的。根据评价结果,学生要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教师要改进教学安排和提高教学能力。有效避免了传统的教学环节中,缺乏对任课教师的客观评价,或者在课后交流中老师与学生相互得到的反馈信息主观而缺乏真实性、甚至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提出或纠正问题的勇气与意愿,评估双方力量不均衡。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在《西医外科学》课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价,通过不断的检验和反馈,更有效的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我院《西医外科学》课程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方案基础上,我们将形成性评价的方案分为4个部分,以此作为平时成绩对教学进行评估:(1)学生学风考察(日常出勤);(2)以外科见习小组为单位,分组完成与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的小综述一篇;(3)课程专家组针对各组小综述内容,对各组成员进行提问,轮流答辩;(4)外科基本操作见习课后的操作考核(包含一分钟单手打结和五分钟间断缝合)。上述4个部分成绩相加,总分占《西医外科学》总成绩40%。我们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撰写综述,对主题内涉及的外科疾病了解非常深入,并且对现代诊疗手段、基础研究进展等都有了一定程度了解。而缺点在于,学生们对于综述内容以外的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各章节知识联系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兴趣仍然有待提升[3]。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教师教学法的改进,这就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意义之一。但如何更加客观来反映学生学习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教师评价的主观性使师生双方都得到针对性极强、有效的、清晰的反馈?这既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课程特点紧密结合,也需要使整个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都加强,因此,借助包括问卷调查等在内的第三方工具,尤其互联网应用来提高反馈的信、效度,是值得探索的方法。
近年来不少医学院校课程已经借助网络平台[4]、数字化教学媒介[5]等现代数字信息工具或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基于上述问题导向,我们尝试引入“问卷星+微信平台”作为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反馈媒介。问卷星是一个专业的免费的在线问卷调查、考试以及投票的平台。通过该平台采集数据、设计问卷调查非常方便,所有资料都可以表格化,不但方便进一步统计处理,还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这些有效信息能为决策者提供很好的决策支持,避免人为误差,快捷、易用、低成本优势明显,被大量企业和个人广泛使用[6],也被广泛应用在教学领域[7]。结合我们教研室各学制课程特点及教学进程,总结多年来教学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和意见,我们设计了教学反馈调查表,就学习兴趣、课程内容、讲师表现、课件制作4大项12小项进行评价,每个小项由满意至不满意共分为5档,最高5分,最低1分。4个大项分值分别为:“学习兴趣”10分、“课程内容”20分、“讲师表现”20分、“课件制作”10分,问卷总分为60分。使用“问卷星”网络平台生成匿名问卷,通过微信分享给学生填写。虽然学生对老师做出评价的客观性有待考量,但由于问卷星具有调查时匿名性和保密性的巨大优势[8],应用这样调查的方式,客观评价程度仍能做到最大化。而且统计结果可以为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特别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方便总结经验,前后各学期、各学制统计结果对比,能有效促进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形成性评价双向反馈的客观真实性得以量化。
而结合问卷星设置电子信息化考卷及结果统计的优良性能[9],利用问卷星进行随堂测验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和渠道,应用问卷星可以做到在课堂上设置指定时间完成随堂测验,并实现提交试卷后实时答案反馈及讲解。
微信是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网络快速发送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用户是网络活跃的主力军[10],在腾讯公司微信基础产品部发布的截止2017年9月《微信数据报告》中,看到微信的日登陆用户已经超过每日9亿人,日均发送微信次数达到380亿次,微信公众号的月活跃账号为350万个。在如此庞大的使用群体及海量数据面前,应用微信作为教学的平台和媒介大有可为。由于临床教师大多承担着繁重的一线临床工作,日程安排紧张,现场集中反馈安排有一定难度,因此教研室开课后常规创建西医外科教学交流群,在微信群中直接下发相关内容,管理员由教研室专职教师担任。通过微信群,可以在课余便捷、实时的做到:(1)发布“预习提示”“章节重点”和“课后重点复习思考题”3个方面内容,形式较为多样,可以是视频、图片、相关科普文章、病例等,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较为直观和系统的认识,使本课程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事半功倍;(2)方便学生课后反刍、提问,由授课教师进行解答,这一良好、实时的网上互动过程也是一种反馈,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并改进学习方法,对发现教师自身的问题也大有裨益;(3)通过筛选,借助权威公众号间断推送相应的学科前沿知识,或介绍实用性强的优秀的外科公众号,发起病例讨论等,将有限的课堂学习无限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对临床实践的热情。
通过“问卷星+微信平台”的方式,对学生在《西医外科学》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密集管理和全过程管理,设计每按期提交一次随堂测验即能得到平时成绩1分(不考虑作业成绩),用于替代考勤成绩。虽然不排除学生在提交习题过程中并未认真思考存在抄袭、或检索答案等行为,但是在密集的过程化管理模式下,只要学生能配合这种模式,存在起码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效果应能优于单一教学的模式。每次随堂测验或反馈问卷设计填写时间均不超过5分钟,不为学生增加额外的课外作业负担。
“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们具有更加丰富的途径来了解知识掌握知识,通过现在通讯技术手段的引入,我们可以在形成性评价中形成良性循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同时应用微信和问卷星两种软件手段在整个过程管理中也能互相弥补不足,现在很多教学活动在实际过程也是采用多种媒体联合应用的方式来满足教学实际需求[11-12],使整个师生互动过程更加丰满,反馈更加有效。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培养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对批判性思维的建立也是大有裨益。“问卷星+微信平台”的学习方式作为扩大的课堂,与传统“面对面”讲授式教学仍然是完全不同的。如何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有机的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力量应该学会把握“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引导,教师需要努力磨炼自身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上,才不会被网络淘汰,同时实现让学生在课堂上打好基础,课后具备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形成良性循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