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陈 健
针对知识特点所巧妙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在巧妙的问题情境中还能真切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并因此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数学课堂教学因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变得更具实效性.不过,教师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中也应该综合考虑高中数学知识丰富、抽象的特点、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高中数学教材编写很好地贯彻了数学应用与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因此,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创设应该得到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重用.将数学知识具体化并运用情境呈现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与参与动机,学生在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中始终不能忽略适度与适量这一基本准则,具体说来,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创设具有一定难度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跳一跳”中展开学习的探索.
2.根据大多数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情境的创设.
3.创设简洁明确并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情境,切忌含糊不清并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的情境创设.
4.从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思维最需要引导之时获得启发.
5.创设少而精的情境以激发、深化学生的质疑.
恰到好处的优质提问能够更好地启迪学生心智并令其获得更多的感悟,一般说来,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应满足一定的条件:(1)现实性;(2)挑战性;(3)层次性.具体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案例1 故事情境:古时候的一位私塾老师在开学第一天教会了学生写“一”,第二天又教学生们在“一”的基础上多划了一横并告诉学生这是“二”,第三天让学生们在“二”的基础上多划了一横并告诉学生这是“三”,第四天有个学生认为自己都学会了并留在了家里,学生父亲便请其写出自己的姓名,从早上一直到吃午饭的时候,他都没有写完,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他的名字叫“万千百”.
这一故事情境可以用于不完全归纳这一概念的引入教学中,学生在故事的理解中不仅能够对概念形成准确而深刻的理解,还能对不完全归纳的真实性进行准确的分析,数学学习也因为这一有趣的故事情境的导入而展现出一定的生动性.
案例2 游戏情境:教师拿出一副扑克牌并规定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他的扑克以其数值计数,首先请学生任意抽取其中一张并记下其数值,然后请学生按照所得扑克牌上的数值乘以2加上3之后再乘以5,最后再减去25并将自己的计算结果告诉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所报的计算结果就可以判断出学生抽取到的是什么牌.
设扑克牌上的数值为自变量x,根据对应法则可知所得的数值为y=5(2x+3)-25,即y=10x-10.
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反函数的相关问题在这一趣味性的游戏情境中都有所涉及与应用.
悬念这一学习心理的强烈刺激往往能使学生对情境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求知动机.
案例3 今天往后的第22018天是周几?学生在这一问题面前很快会对二项式定理的应用产生兴趣并对后续学习产生期待.实际上,当前的高中数学教材在每一章内容的设计中均有类似的悬念设置,不仅如此,很多和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也被增添进了教材之中,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广泛攫取可以利用的实际事物、现象以促进学生对问题与知识的深层思考与探索.
案例4 假如你的父亲每天给你10万元,但要求你第一天给妹妹1元,第二天给妹妹2元,第三天给妹妹4元,第四天给妹妹8元,一直如此坚持下去,你愿意吗?
这是笔者在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所运用的一个情境,很多学生都觉得这是能赚钱的好事,但是也有学生很快反应过来:会不会有一天父亲给的钱已经不够支付给妹妹的了呢?很多学生因此拿出计算器按了起来.
学生在自己动手计算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将新问题和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进行事件处理的过程也使学生更好地激活了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顺利地同化或顺应了所要学习的内容并顺理成章地构建了新的认知结构,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内化并顺利形成了“我的数学”.
案例5“二分法”的引入.李咏主持的“非常6+1”是一档非常有名的综艺节目,“竞猜价格”这一栏目更是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你觉得怎样才能最快猜准价格呢?
笔者在学生的议论纷纷中趁机设计了以下小游戏:同桌之间相互猜测对方的生日,看哪一组能够在最少的次数中猜出对方的生日?你猜了几次?
学生的有意注意在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很快增强,“二分法”这一抽象的内容本来对于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但学生在情境激发中所产生的主动性与求知欲令其在情境中投入了更多的情感与思索,学生在实际例子中很快得到启示并抓住了思想的实质.
高中数学新课标一直要求教师的实际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中获得更多理解与应用上的感悟.来源于生活且对生活起到指导作用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深入挖掘生活中的问题,贴合学生实际巧妙设计出实际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产生更好的认知,不仅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也会在学生好奇心与兴趣增强的同时得到大大的激发.我们生活中的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计划决策等诸多实际案例都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应用.
案例6 某商品滞销令商场经理愁眉紧锁,某职员献上了甲、乙两种降价方案.甲方案:第一次打m折,第二次打n折,共计划两次降价;乙方案:一样是两次降价计销售.大家来比较一下甲乙两个方案中哪一个方案降价更多呢?学生在仔细的审题、分析与讨论中容易得出此题的解题方向——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大多学生也很快能够利用特殊值来确定其大小,教师此时将均值不等式适时抛出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总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将创设良好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中心,并以置疑、问难等灵活的探究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数学学习的理想境界,并在学习活动中“享受数学”.学生一旦脱离沉闷压抑的题海以及教师不断重复的枯燥讲解,摆脱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的困顿思维,便能更好地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享受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将获得更多的乐趣与丰富的体验,我们一直追求的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才会因此更好地达成.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