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2018-02-09 13:27:05施泽明王新宇
中国地质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一流特色学科

施泽明,高 英,王新宇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高校双一流建设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以及“2011计划”后的又一重大顶层设计,它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新的战略举措。“双一流”战略破除身份壁垒、鼓励公平竞争、避免重复建设,为地方本科高校摆脱平庸走向卓越带来了机遇、动力和信心[1]。高校双一流建设主要指的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旨在打造中国顶尖学府,使得中国大学能够冲刺国际前列。一般本科院校的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实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一流学科的建设[2]。如何抓住机遇,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是每个地方院校面临的挑战。

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1. “双一流”战略,给予了地方高校平等竞争的机遇

“双非”高校(即 非“985”“211”工程高校)很难有成为高水平大学的可能和机会。“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为这些高校成为一流创造了机会和可能,地方院校虽然不具备一流大学的条件,但是拥有建设一流学科的潜质[4]。

很多地方高校特别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当地政府的投入,形成一些极具特色的学科专业,具备了成为世界一流的潜力,因此,“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必然[6]。

2. 充分发挥学科特色

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使其每一个学科都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因此,地方高校在“双一流”的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3]。

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色。很多地方院校原先是行业性院校,特色显著,专业见长,在行业界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学术影响力,以特色学科为龙头,整合资源,以期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是地方院校发展之道。

3. “双一流”战略为地方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这就为地方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指明了发展方向:(1)中国特色,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立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2)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3)以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发挥地方院校的行业特色,地缘优势,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需求,创新驱动发展。

二、地方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1. 地方院校资源不足

在国家实行的“211工程”“985工程”发展环境下,无论在显性的制度设计,如招生、财政拨款、评价等制度安排,还是隐性的考评机制,如学位点评审、学科评估等,都在维护、强化高校“身份”效应,有了“身份”,意味着“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话语权和更强的资源获得力”[7]。地方高校在以往的资源配置中处于劣势,在硬件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上与部属院校存在明显的差距。

2. 发展定位不够准确

地方院校往往盲目照搬部属重点院校高校的培养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导致我国本科高校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1],丧失了特色和发展活力。

只有科学地分析办学现状, 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全面正确审视自身的基础上,明确发展定位,制定争创一流、卓越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目标任务。这既要解放思想,展示建设一流的信心与决心,还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全面科学研判“创一流”的基础、优势和特色,确定“创一流”建设的策略、路径和具体方法措施[1]。

3. 办学自主权较低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基础。地方高校,特别是西部地方高校,由于办学自主权、办学经费、学科专业平台及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学术领军型人物明显不足,没有办法吸引到足够的人才,造成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三、地方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对策

1. 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决定了其采取何种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1]。

地方高校“创一流”建设,实现卓越发展,要做好顶层战略规划。地方行业型院校学科门类相对较齐全,学科建设水平相对成熟,以多科型为主,学科影响较广泛。需要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科学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

2. 错位发展,特色兴校

“双一流”战略尽管为所有高校都提供了“创一流”平等的政策选择和竞争机会,但无论是从内在的办学实力还是外在的资源力量,地方高校都难于与部属重点大学一争高下。因此,在“创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应该客观冷静,善于分析,切合实际,找准策略。“提高竞争力的策略就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凭借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来争得一席之地[3]。

一流大学的建设是全要素建设,地方高校很难与原先的“985 工程”等部委直属高校进行全方位竞争,因此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必须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取舍实现弯道超越[6]。

3.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创一流”的核心路径就是从局部提升开始,在某些学科形成突破口,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继而由点到面,实现卓越发展。

一流建设的本质是内涵建设。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一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实现中国梦;二是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归根结底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所说的“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呼唤“一流”[5]。

服务发展是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力。服务地方是大学发展的外延, 而一流大学建设的本质是内涵建设。外延为内涵提供方向、空间和动力。地方大学与区域发展有着天然联系,立足区域发展,回应和服务国家与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是地方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更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5]。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人才队伍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居主导地位[1]。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为了学科发展的需要,应以提升学科层次为指引。要确定学科的发展方向,而学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各高校根据学科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在该学科范围内寻找合适的人才,以研究团队促使人才的扎根和继续成长,在学科内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6]。

培养要有系统性,要建立健全人才成长系统和支持体系,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5. 开门办学提高国际化水平

地方高校的根在地方。地方本科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全方位与“地方”相融合,成为服务并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策源地和动力、智力源,这是地方高校安身立命的本职[1]。本地化可以使得学科建设容易获得支持和支撑,但建设一流学科,还要将学科的成绩置于全球视域中进行比较[9]。

《方案》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因此建设一流学科就要开门办学,主动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交流,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6. 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会议期间举行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一流本科建设”论坛上,150所高校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在陈宝生看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并不一定就有一流本科教育,学科一流不代表专业一流。他强调,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10]。

地方院校,特别是行业型院校培养的学生往往在业界内适应性较强,口碑较好,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加强一流本科的建设,培养一流本科人才,以适应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四、成都理工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成都理工大学在全国第三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位列全国第三、“地质学”并列全国第五,“地球科学”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1%,近十多年以独立完成人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成都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名称为地球科学。按照学科有机融合、协同创新、集群发展的建设思路,以学科群的方式进行建设,涵盖“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①成都理工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2017.。

1. 特色优势

(1)学科体系完整,本学科具有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完备的学科体系;(2)地缘优势突出,地处西部,紧邻青藏高原东缘;(3)支撑平台一流,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优势明显,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一大批省部级平台;(4)学科特色鲜明,学科在“沉积学和活动论古地理学”“重大工程和国土地质灾害防控”“铀矿地质与核勘查技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与油气富集”等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

2. 发展定位

立足西部、面向全球;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教学与科研并重;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成“以理工为主、地学为优势,多学科适度综合的高水平大学”。

3. 发展思路

以“强特色、培成长、厚基础、补短板”的建设与发展思路为指引,构建“理工为主、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4. 人才培养

一流学科必须培养出一流人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着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点面向西部服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地方院校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任重道远,如何抢抓机遇,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根本破解制约地方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领军人才瓶颈、资金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调结构、转机制、提质量、创一流,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是地方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

猜你喜欢
一流特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医的特色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完美的特色党建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