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爱斌
临床上重型颅脑损伤十分常见,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治疗难度较大,患者预后普遍较差。该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与致死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颅内遭到损伤后,会有脑肿胀、脑血肿、脑水肿等现象出现,促使患者的颅内压在很大程度上增高,并且难以对其进行控制[1-4]。因为患者存在严重原发伤,所以患者通常处于深昏迷状态,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脑疝。为了对患者生命进行挽救,将疾病致残率、致死率降低,及时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抢救是十分必要的[5-7]。为此,本研究中采用冠状切口双额部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2014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患者平均年龄(39.01±8.12)岁,受伤到手术平均时间为(6.25±1.28)h,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5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因为额部直接着力,进而出现额骨粉碎性骨折,且伴有广泛性挫伤出现,有40例患者因为枕部着力,促使颞叶、双侧额广泛挫伤。
在患者额部发际内做出一个冠状手术切口,手术切口从一侧颧弓中点、耳屏前1 cm开始,沿着患者额部与颞部发际稍内侧,向对侧颧弓中点、耳屏前1 cm处进行延伸,使手术切口呈现为“M”形;对皮瓣进行分离处理,并且将其向下翻开,将双侧颞肌保留下来;如果手术前,患者的额部中线位置颅骨没有骨折,矢状窦也没有破裂,则可以在中线两侧2 cm处分别钻一个孔,两侧额角位置也要分别钻一个孔;将明胶海绵分别填塞在中线两侧的骨孔内部,对矢状窦位置的硬脑膜进行分离处理,以此来防止手术过程中将矢状窦损伤;如果患者在手术前,其额部中线位置已经骨折,矢状窦已经破裂,则要将实际情况作为依据,采取合适的去骨瓣方式对其进行治疗;采用铣刀开颅,将双侧额骨取下,中间骨桥可保留也可不保留;如果患者额骨骨折,则手术过程中要将实际情况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开颅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将骨瓣取下之后,将血肿彻底清除干净,于双侧额部将硬脑膜呈放射状剪开,将实际情况作为依据,朝着双侧颞部将骨窗扩大,必要情况下要将挫伤坏死脑组织切除;进行止血操作,将硬脑膜悬吊、进行人工脑膜减张操作、修补硬脑膜、矢状窦位置认真进行止血操作,如果止血存在有较大难度,则可以将矢状窦结扎,弃骨瓣,留置引流管在硬膜外,将患者头皮缝合好;完成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感染预防、营养支持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气管切开。
对本研究中50例患者进行治疗后,有18例患者在6个月以内便恢复良好,还有一部分患者的工作能力也完全恢复;有20例患者为中度残疾,其中有部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正常;有8例患者为重度残疾;2例患者植物生存;还有2例患者死亡,所占比重为4%,其中有1例患者的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为脑水肿、广泛性脑挫伤。
临床上,颅脑损伤在全身损伤中占有10%~15%的比例,该疾病具有进展性的特点,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除了会带来原发性颅脑损伤外,还会有继发性颅脑损伤出现[8-12]。一般而言,如果患者双侧额颞脑挫裂伤合并有脑水肿、脑内出血,那么患者病情通常较为严重,其颅内压会显著增加,病情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容易引发脑疝出现,或者压迫脑干。以往临床上通常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对颞叶、双侧额广泛脑挫伤患者进行治疗,但是治疗过程中发现,在水肿高峰期时,挫伤较为严重的一侧难以进行充分减压,且中线结构会偏移到手术侧,这会将脑组织水肿、损伤加重,需要采用对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其进行治疗,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而且预后较差[13]。
本研究中对额部矢状窦进行处理时,尽量将其保留,并且同时将额部中部颅骨保护矢状窦保留,在矢状窦破裂,止血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对其进行结扎处理。对额部正中部骨桥进行处理时,有5例患者因为外伤促使额部正中严重骨折,无法将骨桥保留,10例患者因为手术过程中矢状窦难以进行有效止血,将骨桥去除之后,结扎额部矢状窦,13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将额部正中部骨桥去除。额部正中骨桥保留不仅不会对减压效果造成影响,而且还能对矢状窦进行保护,减轻头皮对脑组织的压迫,便于后期颅骨修补。本研究中采用冠状切口双侧额部去骨瓣减压术对以颞叶、双侧额广泛挫伤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将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将骨窗向两侧颞部进行扩大,在需要的情况下将挫伤坏死脑组织切除,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冠状切口双额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能够避免二次手术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