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符号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2018-02-09 12:27:36陆爱华徐周双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符号文明生态

陆爱华,徐周双

(1.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2.浙江大学 总务处,浙江 杭州310058)

一、引言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事实证明,自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高校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与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开展了大量研究,有论述其内涵和必要性的(黄晨等2015),有剖析其理论逻辑的(汪慧英2017),有探讨其保障机制建构的(路琳、屈乾坤2015),还有阐析其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的(曹慕源2018)。本文拟以杭州市某高教园区为例,系统梳理其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符号理论视角出发探寻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路径,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课题组在杭州市某高教园区对6 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26 个题项,共发放1000 份,收回923 份,回收率为92.3%,剔除答题不完整或不规范的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906 份,最终有效率为90.6%。在有效问卷中,男生388 人,占42.8%,女生518 人,占57.2%;本科生694 人,占76.6%,研究生212 人,占23.4%;理工类学生166 人,占18.3%,人文类学生254 人,占28.0%,经管类学生224 人,占24.7%,艺术类学生262 人,占28.9%。从样本涉及的性别比例、学历层次和学科覆盖面等情况来看,本次问卷调查的抽样过程较为充分地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SPSS 17.0 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数据显示,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社会要求,忽视个体需求

调查中,89.7%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素养是未来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83.6%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或者“很有必要”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力度。这说明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已经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他们认同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重要途径的观点。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出发点仍相对侧重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需求。调查发现,对本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表示“不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学生合计占比44.6%;访谈中,有的学生提出,个别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还不够重视,研究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不够,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二)重视理论传授,忽视案例教学

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接受度,直接决定教育效果。调查中,36.7%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较为陈旧,没有新意;48.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内容与现实联系不紧密;针对开放式问题“您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何建议?”,87.4%的学生建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调查发现,学生对生态文明课堂教学有较高的期待,他们并不满足于单纯和机械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希望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生态文明教育扩展到“人—自然—社会”这个三维坐标上(蒙秋明、李浩2010:79)。

(三)偏重单向灌输,忽视互动交流

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81.4%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以讲解为主,较少组织互动交流活动;26.8%的学生认为个别老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不关注或基本不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50.8%的学生认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好;60.2%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交流和互动环节。事实证明,课堂教学固然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但是鉴于大学生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普遍较强,确实有必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来满足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参与的心理诉求。

(四)重视课堂教育,忽视实践养成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已意识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参与渴望。然而,仅有12.6%的学生表示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该类实践活动;有77.7%的学生认为学校尚未能很好地满足他们对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习体验的需求。关于参加校内环保类协会、社团情况,仅有9.82%的学生表示参加过环保类协会或社团;有65.9%的学生认为环保类协会、社团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还不够多。由此可见, 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载体还是停留在课堂上,未能充分发挥课外实践这一生动载体在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重视书面考核,忽视行为检验

科学评价是检验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而评价方式不但决定评价结果的信、效度,而且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践行态度。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考核还是主要以书面考试形式进行,比如“平时成绩+考试”或者“平时成绩+论文”。在这种考核模式下,一些学生以通过考试获得学分为导向,未能很好地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甚至日常行为与书面考核结果大相径庭。在对不文明校园行为的调查中,46.8%的学生表示不太关注节能产品的使用;选择“经常”和“有时”践踏草坪的学生合计占比43.3%;选择“经常”和“有时”在公共场合吸烟的学生合计占比39.3%。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们有必要引入行为检验法等多元手段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考核。

三、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教育价值

文化符号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表现(王蕙2016:51),它记录了人类活动的历史和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按照罗兰·巴尔特(Barthes 2008)的观点,文化符号也是一种语言,其也是能指(可感的符号形式)和所指(抽象的符号内容)的结合体,具有“言说”自己意义或价值的特征。能指与所指是结构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所提出的一对范畴,他把语言的声音和形象称为能指,而把语言所表示的对象或意义称为所指。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基于共同的文化认知,说起长城、京剧、功夫,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提起华尔街、百老汇、好莱坞,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们与美国联系在一起;谈及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凡尔赛宫,人们则会将它们与法国联结在一起。

3)统一监管执行有待加强。近年来,尽管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文件规范相关行为,在各地派驻能源监管机构,要求管道设施向第三方公平开放,但统购统销、强行输送、管输费率高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监管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高校文化符号是高等教育共性和独特历史积淀的综合体,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文化走廊等属于静态文化符号,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则属于动态文化符号。静态和动态文化符号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比如校歌是静态文化符号,但校歌演唱比赛则是动态文化符号。当前,国内众多高校已认识到文化符号的价值,视其为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学生不是被灌输和驯服的客体,而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主体,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文化符号简明、易辨、形象、生动的能指和丰富、独特、深刻、内隐的所指,来凝聚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使他们在参与和悦纳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文化符号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原则和途径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应该是程式化的,而文化符号又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 构建一种交互式的基于文化符号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我们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心理需求,妥善运用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形式多元的文化符号来进行生态哲学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经济教育和生态消费教育,从而因时、因地、因人地“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大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王利华2017),以帮助他们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实施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基于文化符号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原则,其在坚持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肯定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需求。首先,要注重大学生主体需求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张力和契合,科学安排动、静态文化符号,形象生动地传授那些适当超前于当代大学生实然状态的生态文明知识,既契合主体需要,又引领主体发展,因势利导地激发他们超越主体现状、完善生态文明素养的内驱力。其次,要自觉、充分运用文化符号,以加深学生对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的认知,让他们真正懂得生态环保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牢记使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忠实维护者和模范践行者。

2.动态创新原则

调查发现, 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中学阶段多有重复、 缺乏新意。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坚持连贯性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积极利用文化符号来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并不是自发形成于大脑的,而文化符号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 可以其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概念和知识的外部输入。此外,我们要努力探寻文化符号和课外实践的连接点,从而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动态文化符号)的辐射作用,开展生态文明知识讲座、读书会、文明寝室创建等活动,并利用广播、报纸、网络、公众号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造势,以促进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生态文明道德情操的提升;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走向街头、走进企业、深入社区的教育活动,通过情境教育来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实施途径

1.提升高校文化符号建设品质

高校开展基于文化符号的生态文明教育,就需要提高文化符号建设品质。首先,品质来源于特色,优秀的文化符号是传承、创新、吸纳、借鉴等协调发展的结果。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使命感,牢固树立运用文化符号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激发行动力和执行力,立足学校特色、秉承人文传统、依托内外环境(张俊2014:240),积极建构能够集中体现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文化符号体系。其次,文化符号的意义“是在历史与当下、时间与空间不断延异的动态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胡一伟2017:99),在坚持其中一些恒量的同时,亦应该不断充实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色彩的所指,在思想沟通、认知交流和心灵碰撞中增强大学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习近平2013)。“一条道路”延伸一种精神,“一个景点”展示一种理念,“一次活动”激昂一种力量,只有实现时代气息与文化底蕴相统一、相和谐,才能使文化符号更具黏着力和生命力。

2.挖掘高校文化符号的教育功能

基于文化符号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三个关键环节,即创造文化符号本身(能指)、赋予符号以生态文明内涵(所指)和整合传播文化符号。因此,我们既要做好“基础”建设工作,也要注重使用和维护,深入挖掘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教育教化、导向激励、规范约束、感染熏陶、宣传辐射等功能,借助校训、楹联、雕塑群、绿化带等文化氛围的营造来促进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磁场”的形成,让学生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让生态文明习惯入耳、入脑、入心。

第一,并重建设、使用和维护。文化符号是同时具有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双面体,这就要求生态文明教育者重视其能指的保护和所指的继承利用,降低物质层面的消耗,而提高精神层面的重复利用率,努力做到开发建设与保护继承并重。同时,文化符号也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者要始终秉承创新发展理念,一方面要加强已有高校文化符号的使用和维护,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开发一些反映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文化符号。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高校文化符号体系是一个有序的开放系统,每一个具有实用功能的符号都不是孤立的(郑文东2007),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对话与交流来促进整体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灵活、综合运用各个文化符号,利用其共通的意义空间,不断发挥结构优化所带来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才能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3.建构多元联动的立体化教育机制

基于文化符号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其整合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场域之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大学生思想的目标”(郝翔2011)。

其一,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作。共同的认知和实践是高校、家长和社会的黏合剂,因此学校可通过邀请家长和社区成员参加志愿者活动、标志性景观揭幕、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将大家与小家、大集体与小集体聚合在一起,增强情感交流、扩大共同体范围,以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

其二,重视校际“资源共享,联动互赢”。随着高教园区建设的推进和教育合作机制的完善,超越行政区隔、资源互通共享的教育集群正在逐渐形成。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其文化精神意蕴乃至具体实现形式完全可以通过合作课题研究、联合共建、共同举办等形式实现共享。时下,高校“光盘行动”、生态文明微信征文、生态文明主题微电影比赛、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多所学校协作互动所带来的集群效应和链式效应,在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也有利于校际合作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五、结语

高校拥有丰富的文化符号资源,这是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其中经过精心提炼、富有生态文明内涵的文化符号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资源。文化符号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以文化符号的感性呈现和理性观照为基础,藉由编码(创建、语义赋值)和解码(认知、反应)机制,来促进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行合一。这种教育模式符合“以人为本”“以艺术育人”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人的“生态环境意识、生态审美情趣、生态思想情感、生态愿望要求”(蒙秋明、李浩2010:9),凸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化风貌,因此是传统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

猜你喜欢
符号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