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 南阳 473061)
颜延之是元嘉三大家之一,当时与谢灵运并称,文名很盛。《宋书·颜延之传》称:“(颜延之)文章之美,冠绝当时……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1〕。由于时代久远,颜延之的作品多有散佚,作品编年也不齐备。本文通过挖掘作品内外信息,对颜延之《辞难潮沟》《从军行》《白雪诗》《登景阳楼》四首诗歌的创作时间进行了考察。
《辞难潮沟》全诗如下:
徘徊眷郊甸,俛仰引单襟。一涂苟不豫,百虑毕来侵。永怀交在昔,有愿諐瑟琴。写言劳者事,将用慰亡簪。〔2〕
由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材料,我们认为颜延之《辞难潮沟》一诗作于元嘉十一年(434)夏,即颜延之贬离都城建康之际。“辞难”本义为“避开危难”,这里指“辞别”;潮沟为建康人工河道之一,因通玄武湖水以引江潮而得名,始凿于东吴,南朝沿用,这里借指刘宋都城建康。因此,《辞难潮沟》这一诗题即表明此诗作于颜延之离别建康之时。诗中首句“徘徊眷郊甸”也进一步说明了颜延之将离建康而不忍离去的心情。
颜氏家族世居建康,颜延之此次出京,实为贬离,这由诗中“一涂苟不豫,百虑毕来侵”等词句可知。颜延之的一生,或仕或隐,大都居住在建康。史籍中记载颜延之贬离建康为官只有两次:一是景平元年(423)外放为始安太守;二是元嘉十一年(434)贬为永嘉太守。我们认为《辞难潮沟》一诗所写与颜延之元嘉十一年贬为永嘉太守的经历相契合。
元嘉十一年初,颜延之任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之职,这年三月,他作有《应诏宴曲水作诗》,收入《文选》卷二十“公宴”类。《文选》李善注云:“《水经注》曰:‘旧乐游苑,宋元嘉十一年,以其地为曲水,武帝(按:此处有误,当为宋文帝)引流转酌赋诗。裴子野《宋略》曰:‘文帝元嘉十一年三月丙申,褉饮于乐游苑,且祖道江夏王义恭、衡阳王义季,有诏,会者赋诗。’”〔3〕由此可知,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作于元嘉十一年三月初三,此时颜延之尚在中枢为官,其被贬离建康当在此年三月初三之后。
颜延之《辞难潮沟》云:“徘徊眷郊甸,俛仰引单襟。”这里的“单襟”指单层无里子的衣服,着于夏季炎热之时。由此可知,颜延之贬离建康以及《辞难潮沟》的创作时间都在夏季。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元嘉十一年(434)闰三月,因而孟夏首日(四月初一)延迟至公历5月24日,入夏之初已为炎热之时,这无疑进一步加快了“单襟”着身的速度。因此,颜延之《辞难潮沟》一诗当作于元嘉十一年(434)夏,在《应诏宴曲水作诗》完成后不久,两者写作时间紧密相连,能够形成相对完整而自洽的时间链条。
与此相对,颜延之外放为始安太守则在景平元年(423)底。《宋书·颜延之传》载:“少帝即位,以为正员郎,兼中书,寻徙员外常侍,出为始安太守。”〔1〕由此可知,颜延之“出为始安太守”在少帝即位(422)之后。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将颜延之任始安太守一事系于景平二年(424)正月,云:“(春正月丙寅)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警悟爱文义,而性轻易,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于是羡之等以为运、延之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出灵运为永嘉太守,延之为始安太守。……义真至历阳,多所求索,执政每裁量不尽与。义真深怨之,数有不平之言,又表求还都。……书奏,以约之为梁州府参军,寻杀之。”〔4〕《资治通鉴》此处叙事采用追叙手法,颜延之任命为始安太守的时间当在景平元年(423)底。这与《辞难潮沟》中“俛仰引单襟”的夏季时令描述显然不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颜延之《辞难潮沟》一诗作于元嘉十一年(434)夏季,此时颜延之刚被任命为永嘉太守,即将贬离都城建康,因而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从军行》全诗如下:
苦哉远征人,毕力干时艰。秦初略扬越,汉世争阴山。地广旁无界,岩阿上亏天。峤雾下高鸟,冰沙固流川。秋飚冬未至,春液夏不涓。闽烽指荆吴,胡埃属幽燕。横海咸飞骊,绝漠皆控弦。驰檄发章表,军书交塞边。接镝赴阵首,卷甲起行前。羽驿驰无绝,旌旗昼夜悬。卧伺金柝响,起候亭燧烟。逖矣远征人,惜哉私自怜。〔2〕
关于《从军行》的创作时间,目前未见有学者探讨,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从军行》《秋胡行》为乐府题名,作者很多,但在整个东晋、刘宋一百六十余年的时间(317~479)里,只有两人作有《从军行》《秋胡行》,一为颜延之,一为谢惠连,且两人均为同时创作两篇乐府作品。我们认为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两人同题而作、相互唱和的结果,这也是东晋南朝常见的文学现象,类似的还有谢惠连《连珠》与颜延之《范连珠》等。
其次,颜延之与谢灵运关系密切。《宋书·庐陵孝献王义真传》载:“义真聪明爱文义,而轻动无德业。与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慧琳道人并周旋异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1〕颜延之、谢灵运两人善文辞,与少帝时期及元嘉初年的权臣徐羡之、傅亮等均为政敌关系。少帝时期,两人都被权臣由中枢外放,直到元嘉三年徐羡之等被杀后,两人才回到建康,多有交游,谢灵运作有《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颜延之作有《和谢监灵运》等诗歌。谢惠连为谢灵运族弟,深受谢灵运赏识,“灵运尝自始宁至会稽造方明,过视惠连,大相知赏”〔1〕。以谢灵运为纽带,又都为知名文士,我们认为同在建康的颜延之与谢惠连也当有交往,两人同题而作、相互唱和也很正常。
再次,《宋书·谢惠连传》载:“元嘉七年,方为司徒彭城王义康法曹参军。是时义康治东府城,城堑中得古冢,为之改葬,使惠连为祭文,留信待成,其文甚美。又为《雪赋》,亦以高丽见奇。文章并传于世。十年,卒,时年二十七。”〔1〕由此可知,元嘉七年至十年,谢惠连任司徒彭城王义康法曹参军,与颜延之同在建康,两人交往当在这一时期。谢惠连卒于元嘉十年,因此谢惠连与颜延之《从军行》《秋胡行》的创作时间当在此之前。
最后,《从军行》是现存颜延之、谢惠连诗歌中唯一描写军旅苦辛的作品,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并非单纯摹古。颜延之与谢惠连同在建康时期(元嘉七年至十年),宋文帝对外主要的军事行动是元嘉七年至八年发动的第一次北伐,开始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刘宋军队收复了包括碻磝、滑台、虎牢、金墉四镇在内的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很快在北魏的反击下丧师失地。《宋书·文帝本纪》载:
(元嘉七年)三月戊子,遣右将军到彦之北伐,水军入河。……秋七月戊子,索虏确磝戍弃城走。……戊戌,索虏滑台戍弃城走。……(冬十月)戊寅,金墉城为索虏所陷。十一月癸未,虎牢城复为索虏所陷。壬辰,遣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北讨,右将军到彦之自滑台奔退。……(元嘉八年二月)辛酉,滑台为索虏所陷。癸酉,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引军还。丁丑,青州刺史萧思话弃城走。〔1〕
此次北伐损失惨重,对刘宋朝廷触动很大,此后宋文帝不敢轻言北伐,直到二十年后方才发动第二次北伐。由于此次北伐失利,宋文帝作有《元嘉七年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按:据《宋书·文帝本纪》《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北魏攻占滑台在元嘉八年二月,诗题中的“元嘉七年”可能有误),云:
逆虏乱疆场,边将婴寇仇。坚城效贞节,攻战无暂休。覆渖不可食,离机难复收。势谢归途单,于焉见幽囚。烈烈制邑守,舍命蹈前修。忠臣表年暮,贞柯邮严秋。楚庄投袂起,终然报强仇。去病辞高馆,卒获舒国忧。戎事谅未殄,民患焉得瘳。抚剑怀感激,志气若云浮。愿想凌扶摇,弭旆拂中州。爪牙申威灵,帷幄骋良筹。华裔混殊风,率土浃王猷。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2〕
我们认为此次北伐失利也是颜延之、谢惠连《从军行》创作的时事背景。由上可知,颜延之《从军行》作于元嘉八年(431)左右。此时颜延之、谢惠连同在建康任职,又逢刘宋北伐战败,促成两人同题而作《从军行》一诗。
《白雪诗》残句如下:
翩若珪屑,晰如瑶粒。〔2〕
颜延之《白雪诗》今只存八字残句,但从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可以考证出诗歌的写作时间。
一是《北堂书钞》的体例。颜延之《白雪诗》首见于《北堂书钞》。《北堂书钞》的体例为先立类,而后在类下摘引字句作标题,标题之下征引古籍材料,重在溯源。颜延之《白雪诗》隶属《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二《天部四·雪篇十八》,云:“翩若珪屑,晰如瑶粒。”从《北堂书钞》的体例来看,颜延之《白雪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用珪、瑶喻雪的文学作品。
二是谢惠连《雪赋》中的类似比喻。与颜延之《白雪诗》用珪、瑶喻雪类似,谢惠连《雪赋》云:“既因方而为珪,亦遇圆而成璧。”《宋书·谢惠连传》载:“元嘉七年,方为司徒彭城王义康法曹参军。是时义康治东府城,城堑中得古冢,为之改葬,使惠连为祭文,留信待成,其文甚美。又为《雪赋》,亦以高丽见奇。”〔1〕由此可知,谢惠连《雪赋》作于元嘉七年(430),赋中模仿颜延之《白雪诗》以珪、璧喻雪,可见颜延之《白雪诗》创作时间当在此前。
三是范泰《咏雪诗》的写作时间。《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二载颜延之《白雪诗》,紧接其后所载为范泰《咏雪诗》,两者写作时间当相近。《宋书·范泰传》载:“(元嘉)五年,卒,时年七十四。”〔1〕《宋书·文帝本纪》载:“(元嘉五年)秋八月壬戌,特进、左光禄大夫范泰卒。”〔1〕由此可知,范泰卒于元嘉五年(428)八月,其《咏雪诗》当作于此前。
四是颜延之与谢灵运、范泰关系密切,三人善文辞,与刘宋少帝及文帝元嘉初年的权臣徐羡之、傅亮均为政敌关系。《宋书·颜延之传》载:“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亮甚疾焉。庐陵王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为同异,意甚不悦。”〔1〕《宋书·范泰传》载:“徐羡之、傅亮等与泰素不平,及庐陵王义真、少帝见害,泰谓所亲曰:‘吾观古今多矣,未有受遗顾托,而嗣君见杀,贤王婴戮者也。’”〔1〕元嘉三年徐羡之等被杀后,颜延之与谢灵运受征回到建康,《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载:“(元嘉三年)三月,辛巳,帝还建康,征谢灵运为秘书监、颜延之为中书侍郎。”〔4〕三人在建康多有交游,谢灵运作有《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颜延之作有《和谢监灵运》等诗歌。与此类似,我们认为颜延之《白雪诗》、范泰《咏雪诗》为两人交游时同题之作,当作于元嘉三年(426)之后。
五是《白雪诗》对雪的描写。颜延之《白雪诗》云:“翩若珪屑,晰如瑶粒。”诗歌咏雪带有惊喜、美好之感。颜延之自幼长于建康,原本对雪并不陌生。然而元嘉元年(424)冬,颜延之至始安(今广西桂林)就任太守,始安地处低纬,接近热带,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冬季少有降雪。元嘉三年(426),颜延之改任中书侍郎,由始安返回建康,才能见到久违的降雪。
六是元嘉三年至五年特殊的气象灾害。这一时期刘宋境内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及疫灾。《南史·宋本纪》载:“(元嘉三年)秋,旱且蝗。”〔5〕《宋书·五行志》载:“(元嘉四年)五月京都疾疫……秋,京都旱。”〔1〕《宋书·五行志二》载:“宋文帝元嘉四年五月,京都疾疫”〔1〕。《宋书·文帝本纪》载元嘉五年正月诏书云:“加顷阴违序,旱疫成患,仰惟灾戒,责深在予。”〔1〕《宋书·王弘传》载元嘉五年春大旱,司徒王弘引咎逊位,云:“顷阴阳隔并,亢旱成灾,秋无严霜,冬无积雪,疾厉之气,弥历四时”〔1〕。由上可知,与常年不同,由于严重旱灾及疫灾的存在,元嘉三年的降雪(元嘉四年“冬无积雪”;元嘉五年冬,范泰已去世)可减灾消害,弥足珍贵。颜延之《白雪诗》当作于此时,因此咏雪带有惊喜、美好之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颜延之《白雪诗》作于元嘉三年(426)冬。
《登景阳楼》全诗如下:
风观要春景,月榭迎秋光。沿波被华若,随山茂贞芳。〔6〕
关于颜延之《登景阳楼》的写作时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景阳楼的修筑时间。景阳楼是宋文帝在景阳山上所修筑的观景楼,楼因山名。景阳山修筑于元嘉二十三年,《宋书·文帝纪》载:“(元嘉二十三年)是岁,大有年。筑北堤,立玄武湖,筑景阳山于华林园。”〔1〕《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的记载与此相同。由此可知,景阳山修筑于元嘉二十三年,景阳楼因景阳山而建,建成时间当在此后不久,颜延之《登景阳楼》的写作时间当在元嘉二十三年(446)之后。
二是刘宋时期景阳楼的改名时间。孝武帝大明元年,景阳楼改名为庆云楼,《南史》卷二《宋本纪中》载:“(大明元年五月)丙寅,芳香琴堂东西有双橘连理,景阳楼上层西南梁栱间有紫气,清暑殿西甍鸱尾中央生嘉禾,一株五茎。改景阳楼为庆云楼,清暑殿为嘉禾殿,芳香琴堂为连理堂。”〔5〕因此,颜延之《登景阳楼》的写作时间当在大明元年(457)之前。
三是颜延之的去世时间。《宋书·颜延之传》载:“孝建三年,卒,时年七十三。”〔1〕《南史·颜延之传》的记载与之相同。由此可知,颜延之卒于孝武帝孝建三年,颜延之《登景阳楼》的写作时间当在孝建三年(456)之前。
四是同题之作的写作时间。同样以《登景阳楼》为诗题,《艺文类聚》卷二十八、卷六十三还记载了宋文帝刘义隆、江夏王刘义恭的两首诗歌。这些诗歌的写作时间相近,很可能因同一次登楼之行而作。据《宋书》记载,宋文帝卒于元嘉三十年(453)、刘义恭卒于宋废帝永光元年(465),因此宋文帝《登景阳楼》当作于元嘉三十年(453)之前,颜延之《登景阳楼》的写作时间也当在元嘉三十年(453)之前。关于宋文帝《登景阳楼》的具体写作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诗歌文本作进一步探讨。
《艺文类聚》卷六十三载宋文帝《登景阳楼》诗云:“崇堂临万雉,曾楼跨九成。瑶轩笼翠幌,组幕翳云屏。阶上晓露絜,林下夕风清。蔓藻嬛绿叶,芳兰媚紫茎。极望周天险,留察浃神京。交渠纷绮错,列植发华英。”〔6〕诗中云“崇堂临万雉,曾楼跨九成”“极望周天险,留察浃神京”,充满惊奇感叹,对景阳楼的地势做了极为夸张的描写。景阳楼与刘宋建康宫城近在咫尺,屡见不鲜则难有这种惊奇之感。因此,我们认为宋文帝《登景阳楼》一诗当作于景阳楼建成后不久,宋文帝初次登临景阳楼,极目远眺,惊奇之感自然而生。而诗中“阶上晓露絜”“蔓藻嬛绿叶,芳兰媚紫茎”等词句说明此诗作于夏季。《资治通鉴》将景阳山的修筑时间系于元嘉二十三年六月,《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载:“(元嘉二十三年)六月……帝筑北堤,立玄武湖,筑景阳山于华林园。”〔4〕景阳楼因景阳山而建,建成时间与此相近。因此,我们认为宋文帝《登景阳楼》一诗作于元嘉二十三年六月左右,颜延之《登景阳楼》诗也当作于同时。
综上所述,从物候、时令信息(“俛仰引单襟”)等方面来看,《辞难潮沟》作于元嘉十一年(434)夏;从同题而作背景等方面来看,《从军行》作于元嘉八年(431)左右、《白雪诗》作于元嘉三年(426)冬、《登景阳楼》作于元嘉二十三年(446)六月左右。确定这四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可以结合相关时事,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颜延之诗歌的写作背景、创作心态及词句意蕴,为颜延之作品系年及年谱编撰工作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