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阳
(福建商学院,福建 连江 350506)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他再次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高校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育人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及工作实效,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讲,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全国高等教育已成体系化发展模式,各层次、各专业百花齐放。就辅导员工作而言,面对学生层次及专业背景的差异,其本身的职业特点和能力构成要求也会相应不同。文章主要研究外经贸类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
从教育层次看,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序列是处于底层的,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讲,一方面生源的文化基础、能力素质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以分数论成败的高考体制下,加上对未来的焦虑,容易产生失败者的心理,自卑情绪较为突出。
就辅导员工作的共性要求看,辅导员工作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就业及事务管理等相应内容,随着学生年龄层次降低、社会及校园多元文化影响,及学生专业成长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对外经贸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如学生依赖性强、不良文化影响、职业生涯引导及外经贸类技能培养与实训等,进而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这些新内容要求辅导员立足工作实际,潜心分析学生的实际与成长需求,条缕解析做好学生的差异性与针对性,确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学习与就业指导、心理与行为疏导、生活与安全督导,当好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
一是从校园文化看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外经贸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外经贸行业的一线人才,其校园环境及文化建设大多体现为开放性和多元性;另一方面,从师资构成看,外教及海归背景教师比较多,他们带来了境外的文化及思潮。以上因素交互影响,更导致了校园文化的复杂性。
二是专业价值认可的复杂性。外经贸类高职院校关注的是实践技能,面向的是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及专业价值认可产生一定的影响,辅导员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强化思想引导、理论提升及专业拓展服务能力,才能在教师队伍及学生群体中提升存在感和认同感。
通过以上的特点分析,外经贸类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可分为核心能力、基础能力、专业特殊能力和发展研究能力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作用,构成辅导员职业能力整体,缺一不可。
核心能力是相对于辅导员的核心工作而言,是相对于辅导员履行首要的岗位职责而言。辅导员首要的岗位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故辅导员的核心职业能力天然的应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及文化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能力。
作为高校辅导员,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熟悉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自觉执行有关路线方针,善于鉴别各种势力和文化思潮,不盲从;其次要有加强的理论研究和运用能力,在自我学习和引导学生方面能做到系统不零碎,深刻而不枯燥,全面而不片面;最后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础能力是指做好学生工作方面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是每一项具体工作有效落实的基础。
1.交流沟通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是辅导员工作的基础能力之一,指辅导员有效获取和反馈信息的能力,包含了听说读写及应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一方面要求辅导员善于应用各种媒介工具深入细致地与学生交流,获取全面而准确的一手信息,另一方面做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桥梁,主动思考,及时有效地将信息进行传递和反馈。
2.综合教育能力。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最为亲近和熟悉的人,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不止停留于课堂讲授,更在于日常的接触和交流中,需要辅导员上自自身的道德信念,下至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等要有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其身正虽不令也行,要求辅导员能够综合应用自身条件起正能量的示范作用。
3.管理协调能力。学生班团组织、社团组织、事务管理、对校内各机构及家长联系等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具有较好的管理协调能力。妥善地处理好学生教育、服务及家校联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争取让每一环节、每一细节都能发挥育人的作用。
4.危机处置能力。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危机事件突发变得更为频繁。危机事件不仅涉及学生人身安全、校园稳定,还包含对敏感事件及学生言论的引导,特别是新媒体条件下,敏感事件应对及言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要认清自己的身份角色,面对危机事件,不慌张不逃脱,妥善按照相关预案处置,及时报告信息。
专业特殊能力是辅导员在面对自己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体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1.观察分析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是指对自己所带的学生及所面临的工作任务,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调查了解、思考,进而形成一定认识与总结的能力。如外经贸类学生的专业素养、职能锻炼等,需要辅导员进行前期的调查和思考,才能给予学生准确有效的指导。
2.学业督导能力。外经贸类高职生一方面原先学习基础及学业习惯大多数比较差,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全新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学生怎么学方面可能面对着更多的问题,需要辅导员更多的学业督导,既帮助树立学习目标,又协助规划学习内容,还要创造氛围激发学习动力。
3.心理疏导能力。外经贸类高职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加上高职学生中常见的自卑及焦虑情绪,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疏导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意识,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和引导,协助学生正面克服困难,并尝试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成就感来逐步树立自信心。
发展研究能力是指辅导员自身自我思考、自我学习及自我提高的能力,是辅导员职业生涯拓展不可或缺的能力。
1.学习研究能力。目前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社会,辅导员如果不主动更新知识体系及话语形式,容易跟不上学生的节奏,给学生形成呆板陈旧的印象。
2.创新提高的能力。创新提高能力是指辅导员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能力。一方面,辅导员队伍中大多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社会阅历与经验不足,另一方面辅导员所学专业与辅导员自身岗位需求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以上情况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创新提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促进职业成长。
3.自我调适的能力。辅导员工作任务多而杂,有时候还会出现学生不支持、同事不理解的情况,单凭热情或责任感做事难以持久和妥善完成各项任务,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需要辅导员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自己的工作,学会合理的规划,善于自我调适,不断地增强职业认同感和期待值。
近年来,教育部、教育厅等上级组织,持续开展了入职辅导员培训、骨干辅导员培训及专项业务培训等培训形式,各高校也相应的开展了系列短期的培训工作,但这些培训内容与组织形式,对于辅导员队伍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未能满足全部的辅导员需求,高校辅导员工作就像木桶一样,出问题的往往不是比较高的模板,恰恰是最低的那块板;另一方面未体现辅导员需求的差异性,高校大多是针对上级机构的要求开展工作,未能结合校情及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其规范化与常态化也不足。
因此,应以教育部颁发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导,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的制度化建设,以制度保障的形式促进培训目标化、规范化与常态化。
以辅导员协会、辅导员工作论坛,案例分析交流、主题研讨及项目化试点运作等方式,搭建辅导员团队交流平台,将辅导员在思政教育、载体建设、心理辅导学风建设、事务管理及创新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交流,一方面有利于经验的分享,将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以点带面;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带新的传承,形成工作特色和传承;最后有利于发挥辅导员的个人特长,如以辅导员个人特长及兴趣爱好开展项目试点运作的形式,可以较大的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自由组队,项目推动,形成经验成果后又可以进行推广,进而进行工作品牌的设立和示范。
一是要把好辅导员的入职标准。辅导员队伍能力如何基础环节在于入职标准的确立。外经贸类高职院校要将辅导员选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划选聘政治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人来担当辅导员工作,从源头上打造“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
二是优化考评机制。要合理地对辅导员工作进行量化和考评,针对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和考评,确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以考评促动辅导员自我的激励。
三是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以考评工作为基础,落实辅导员队伍激励和保障工作,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促进队伍良性发展。一方面落实多劳多得的政策,以辅导员的工龄、工作量及绩效等级为基础,配套相应的待遇标准;另一方面落实国家“双线晋升”的政策,细化职称、职务晋升的标准及条件要求,为辅导员提供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指导。
新媒体媒介以其便捷性和即时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各类人群的时尚宠儿,为办公和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益。通过QQ、微信、微博及微视等新兴媒介,辅导员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瞬时性,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另一方面也掌握了一项了解和接近学生的技能,形成有效的矩阵体系,把思政教育的合力覆盖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