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淑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在21 世纪增加了国际相互连结性、多样化及全球流动性的全球化世界中,许多高等教育机构要求国际化机构的行动和学术产品,通过文化多样丰富的教育交流经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中保持竞争力。高教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多元文化经验以及多种形式的国际化,以寻求扩大其全球影响力。例如有些大学可能会扩大学生海外留学机会或交换生计划,有些大学会积极寻求与国外机构建立伙伴关系,更有些大学,会致力于在国内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国际理解。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平台,除了推出的国际化活动外,学校可通过学校层级组织来为学生搭建各种国际化的桥梁。目前许多大学国际化方案目标都重视全球意识。有鉴于当前国内文献较少针对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加以探讨,本文特别简介国外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文献,期望能通过主题文献的探讨,为我国大学未来推动国际教育课程,提供多样的实践策略。
大学课程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何关系呢?根据Knight(2000)的说法,课程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重要的一项元素。如果大学要为学生发展国际教育,就必须要重新发展和革新它们的课程。事实上,许多文献对此都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论述,说明国际化的课程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由于高等院校的主要作用之一便是将学生储备成为全球公民,让他们能够对于各种跨越社会、政治和文化界限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所理解和欣赏。当今全球化世界也意味着国界的模糊与萎缩,学生未来工作的范围是全球性的。国际化的课程必须重视国际上对特定事物的理解,且任何有关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及政治等事务的课题,都必须让学生在全球的架构脉络中探究( Khalideen,2014)。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当不少高等教育政策围绕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作为国际化实践中重要的支柱——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却是相对很少被赋予应有的关注。同样地,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要政策之一,但多元的国际化活动若要扎根,并产生好的效果,仍须通过课程国际化的实践。然而根据学者的研究,大学课程规划虽被认为是完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但实际上其被探讨与关注的程度,并不如学生国际流动或其他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来得广泛。兹从意义与实施策略上,来探讨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重要内涵:
当前很盛行的一个国际化的定义,是由多伦多大学安大略省教育学院的教授Jane Knight 提出,并被许多高教机构所采用。根据Knight的定义,国际化早已是一个政府关系的术语,而在高等教育被普遍运用则可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在国家,部门和机构的层面上,高等教育国际化被定义为一种将跨国的、跨文化,或全球范畴纳入高等教育之目的、功能及实施的过程。
Knight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是很广义的,它包括各种活动、策略及措施。大学课程国际化,其中可能包括用来将课程注入更大国际范畴的多项活动。而根据 NAFSA 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的说法,大学课程国际化可能包含了增设国际化课程,如区域和/或国际专题选修及外语必修课;高教机构也可以为学生开发更多与国际相关的主修及副修领域或学程;更重要的是,在现存的大学课程中同时纳入更多包含跨国的、跨文化的、国际比较等元素的行动。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为何?美国教育委员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已经给出一系列的对于大学课程国际化的建议。ACE 表明,任何高教机构致力于大学课程国际化时,必须要有积极的领导——能持续沟通国际化与小区连结的重要性,对国际化进程有资金能源源不断投入,以及行政人员和教授广泛的参与。ACE 对于大学课程国际化的建议有:一是确保在国际化上能有积极的领导;二是创建国际化的行动策略蓝图;三是对国际化活动有资金补助;四是将焦点重心放在课程上。
加拿大大学及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 AUCC)在2009 年出版的回顾报告,指出大学课程国际化的举措,必须着眼于国际伙伴关系的发展、外语与学习的整合,并为教师的国际化努力提供支持。这些措施还必须创造出那些能培养跨文化学习的学生经验,同时在课程的评量项目中应纳入国际化的学习活动。
高教机构及其成员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课程国际化的目标,各种成功的举措包括:培养学生发展其跨文化知识、技能、态度和观点的活动,以培养全球素养。机构也要促进多国家间或多元文化的学生团体活动,并通过各种旨在打破学生在校园之间存在的文化隔阂的计划,促进国内和国际学生之间的互动。此外,海外留学课程的发展,也是用来确保出国学生能实现最高水平的互动和跨文化间的理解。Griffith 曾概述机构层级发展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各种关键性实践,包括:一是所有方案都要正视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价值;二是确保各种国际视野的活动落实在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上;三是在各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活动中援引相关的国际实例;四是在高等教育中提供一种包容的学习环境;五是建构文化敏锐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六是机构设立包括发展、回顾、自我评估等机制。
Griffith进一步为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建立了一个策略架构。整体策略包括:通过跨文化方式来扩大学科领域;鼓励交互式的文化交流;将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内容及评量列为优先事项;采用各种包容多元性(diversity)的教学实践。在此架构中,课程可能需要根据各种学科的形式做调整。综上所述,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从定义、实施内涵、实践策略等,无不以融入多元文化经验及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素养为核心。
目前,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由四对课程要素关系组成,分别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根据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各要素之间形成不同的比例。典型的课程体系结构有两种:一种是以源于前苏联的、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层次化课程体系”,特点是循序渐进、逻辑性强,缺点是学生知识面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较差。另一种是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模块思路设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哈佛大学以“核心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核心课程三个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特点是能够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界限,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全面发展,而失去课程体系的整体功用、价值和特色。
在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规划中,既要尊重历史,也要体现新时代教育的精神。既要注意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也需要注意避免完全套用欧美大学的趋同化。因此,在课程体系国际化的思路中不能“一切拿来主义”,要充分考虑国际化课程与本土课程之间的融合与互补关系。构建基于学校专业特色和历史的具有国际化要素的课程体系,并结合自身特点去量身制作。
学校的课程体系为“层次化课程体系”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合。既体现专业课程的循序渐进,也兼顾模块化设置开拓学生视野的功能。这样结合的好处是:既没有丢弃学校循序渐进地培养专门人才的逻辑思路,也体现了新时代对于通识能力培养的要求。不足之处是在不能突破学分总数的前提下,虽然拓宽了视野,但代价是专业课程学时的整体减少;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大滞后于教学体系的改革。
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实践和创新”为特色,致力于培育“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懂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满足国家现代技术创新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和行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从国际化课程设置和国际化教学内容充实两方面进行。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中,致力于结合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素质。针对当前国际上所普遍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学术训练、标准、终身学习能力方面,以能力模块的结构体系进行设计,着重对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方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项目管理、交流与展示能力、跨文化合作能力、跨专业合作能力、影响力、战略规划、国际合作以及管理能力方面的素质培养。同时,结合层次化课程体系针对能力特点,进行系统化培养和逻辑性培养。
针对课程体系的四对要素,学院可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设置合理的比例关系。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并非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几门外语授课的课程,而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四对要素中充分融合国际化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时,从系统培养的角度实现连贯的国际化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利用网络技术,聘请外国高校和大型跨国企业师,开设网络实时授课的国际性课程。学习和讨论作为国际师需要了解的国际常识、文案撰写、国际组织、国际企业管理规范以及国际项目管理模式等。学生通过课程了解国际企业的规则,与国际师交流工作方法并具备初步的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在国际化企业中工作之间能够有所联系。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上,主要体现以面向世界的形式开展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设置与竞赛、课程设计等直接相关的理论性课程,用以竞赛参赛指导和课程内容设计实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理论授课与产品设计融合在一个课堂中,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外国高校和企业中,解决实际问题。除了课程的设计制作作业之外,在学习两年理论课程后,学生赴世界跨国企业公司进行联合培养,接受国际企业规则培训,在企业的指导下开展实习、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倡导绿色理念,引进外国大学教育软件资源。使用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
结语与展望
从多元文化观点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理念,反思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
以上简要地回顾了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意义与实施内涵,我们看到各种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形式的可能性,大学可在原本组织与各种正式课程学分数限制下,补充提供各种多元的课程国际化形式,由多样性的国际化体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其跨文化思考视域。更重要的是,凭借众多的体验学习与潜在课程,深化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而根据此多元文化观点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论述,我们可进一步回顾与反思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的国际化行动,是否产生如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大学课程国际化的形式是否很单一?只是一些课程表面形式的给予?例如许多大学追求在量化上达到多少英语授课的课数与比例,殊不知外语能力的融入课程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真正课程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能力,这样的能力要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深层思辨,而非只是表面或形式上的。
二是大学课程国际化方案是否多沦为少数精英学生所拥有?例如许多大学的学海飞扬计划、交换学生、大三出国留学等,在申请作业上几乎都是挑选学业成绩好、外语能力佳、出国经验丰富的学生。然而,课程国际化应是为多数学生打造各种多元文化学习的平台,让有心的学生通过各种正式课程及潜在课程,来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绝非只是帮少数精英学生进一步强化其国际移动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研究者期盼以此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意涵的引介,能提供各大学课程国际化方案与行动创办上的多元想象,使大学生真正在各种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中,体验多元文化的学习,而教师在各种课程、教学方法、环境、评量中,也要融入跨文化理解、欣赏与尊重的思维。当我们国家整体在追求高等教育卓越发展的同时,如果将更多的经费用在学生学习事务上,用来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拓展学生文化经验与视野的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这便是高等教育卓越发展的另一道曙光。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高深知识的学习,是期盼通过深度学习,来培育下一代成为具有反思能力与社会关怀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