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以中原工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2018-02-09 08:32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分理论课思政

赵 茜

(中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和有效改进,有关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不断涌现,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改善,大学生的获得感大为增强。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影响了实践教学育人效果的发挥。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各个高校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进行了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不够成熟。如何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开设符合学分要求、覆盖全体学生的实践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很多高校都深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落实起来却有心无力。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师资不足、经费不足、实践基地缺乏;过程难以监督、难以评价、难以量化考核;实施方案不翔实、不落地、可操作性差;教学组织不规范、随意性大、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等等[1]。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认识及功能作用出现理解偏差是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的认识不全面

何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同的高校甚至不同的思政课教师在理解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有人从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出发,认为只要是学生亲身体验的都能算做实践,所以判断实践教学的标准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途径是否具有“实践性”[2]。按照这种观点,实践教学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是内容中包括“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活动[3]。这部分人认同实践教学不仅包括社会实践,还包括在课堂内开展的诸如辩论赛、情景剧以及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的志愿者活动。还有人将实践教学仅等同于社会实践,将教学场所定义为课堂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则是开展暑期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以上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它们的差异体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狭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仅指社会实践。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教学。凡是能够提升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提高学生认识观察社会、分析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活动,均可认定为实践教学。

1.2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有偏差

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强调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来促进思政课理论教学效果的延伸。但是,现实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却成了理论教学的点缀。(1)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上,一些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的形式与主题时,随意性很大,没有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色、需求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没有认真考虑实践教学要真正实现的目的与效果。实施过程也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指导,导致学生的成果内容五花八门,主题不明确,实践教学脱离理论教学内容,无法实现理论教学内容的升华。(2)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上,目前大多数高校均存在人员、经费、安全等诸多限制因素而不能大面积开展外出社会实践的情况,所以,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是多数高校的普遍选择。但实践教学的形式太单一,即使方式方法有所创新,其实质仍是“新瓶装旧酒”,比如观看视频、读一本好书,如果缺少老师的点评与引导,学生的观后感或兴奋点转瞬即逝,无法实现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效果;而讨论或辩论等形式,没有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实践教学沦为走形式、走过场。(3)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上,如何衡量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能力和水平始终是难题。比如如何分辨课堂实践中学生搭便车现象,调研报告的质量能否反映学生的能力高低等问题没有定论,教师基本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活跃程度进行评分,导致实践教学的考核随意性很大,成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点缀。

1.3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进参差不齐

经过调查发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卓著的高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分顶尖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以及部分本身拥有悠久社会实践教学传统的理工类院校,如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以上高校采用的综合性模块化运作方式值得借鉴。但它们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人、财、物等资源是其他学校不可相比的,其典型经验是无法复制和推广的。另一类是把一系列资源用于建设情景教室、虚拟体验基地等打造局部亮点的高校。这些做法倒是可以直接采取拿来主义,但真正大面积推广,效果却未必然[4]。目前,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能使大部分高校采纳的教学模式几乎没有。各高校思政课实际开设的情况不同、学校领导层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同、思政课教学部门推动改革的决心不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力度不同,认识、制度、利益等多方面问题纠结在一起,造成了现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情况参差不齐的局面。

2 中原工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中央对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

中原工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从未停止思考和探索,在提出“专题教学+轮转走班”教学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到实践教学方面。2018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 号文,以下简称为《基本要求》),对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学分重新作了调整,同时要求在保证总学时学分不变的情况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 2 个学分,用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此之前,中央有关部委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多有强调: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中要求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专门学分开展实践教学。2011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 号文)中也将实践教学作为基本指标,要求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1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文)又强调: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有高校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要求。2017年,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 号文),教育部也下发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教社科〔2017〕1 号文)。在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的大背景下,根据中央关于坚持实践育人理念的最新表述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新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得到进一步加强。

2.2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足是中原工学院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

由于和大部分高校一样面临经费、师资、安全等问题,中原工学院的社会实践教学处于“虚化”状态。通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演变脉络的把握,加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从而将其作为中原工学院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中原工学院也曾经开展过一次大讨论。经过不断的讨论和沟通,我们逐步达成共识,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分为三部分:课堂实践,包括主题演讲、辩论赛、情景剧、读书会等;校内实践,包括志愿者活动、各类公益活动、校内调研、微视频等;社会实践,包括田野调查、社会热点问题调研、实践基地体验参观等。

中原工学院现有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前两部分已经全部落实,有专门的学时保障,由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分别负责实施,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作品、报告或汇报情况进行打分,记入该课程的平时成绩,约占总评成绩的30%。

3 中原工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3.1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为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精神,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原工学院在确保继续完善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突破点,把现有五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学时整合在一起,按照课程的标准加以建设,开设一门独立而完整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推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从而与现有的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此即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中原工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用“合并学分、统筹安排、分期操作、分步考核、专门管理”的模式来概括。

“合并学分”,指按照文件要求,在确保思政课16学分不变的情况下,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分别拿出1个学分,合并使用,用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

“统筹安排”,指按照一门课程建设要求设计和安排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进教务课表、进选课系统。

“分期操作”,指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开展社会实践,课程横跨两个学期,中间包括一个暑假。具体操作是大学第四学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1”,计1个学分,教师先进行集中理论授课,包括社会实践相关理论及方法、选题设计、学生分组并撰写调研计划等环节,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第5学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2”,计1个学分,包括学生提交调研报告、教师评阅报告,学生现场汇报答辩、老师评审打分等环节。

“分步考核”,指第四学期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理论教学情况、调研计划制定情况以及假期实践期间与教师的互动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给予成绩;第五学期教师根据学生调研报告的撰写情况、汇报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成绩采用等级制方法,评选出优秀报告。

“专门管理”,指比照思政课其他教研室,新设实践教学中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进行专门管理,如制定教学大纲、分配教学任务、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教学管理、归档教学材料等,实现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2 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为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必须探索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路径。

(1) 主题社会调研项目。按照实践教学的要求,根据形势变化,每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社会调研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专业自由选择,也可以根据居住地的现有资源自主命题,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通过社会调查来加以印证的道路或规律[5]。

(2) 德育基地教育项目。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多个德育实践基地,包括革命纪念馆、革命遗迹、历史博物馆、先进人物纪念馆、典型事迹教育基地以及各类人文风景区等,这些基地具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可以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

(3) 虚拟体验教学平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与思政课的联系也日益密切。由于场所、经费有限,不允许组织所有的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因此,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打造虚拟情景体验平台十分必要。通过VR虚拟技术,学生跟随镜头参观各类纪念馆和博物馆,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可以有效加深对课堂所学思政课内容的理解。

(4) 各级团委实践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应与学校各级团委组织充分沟通合作,打通二课社会实践和思政课社会实践环节,实现学分共享。具体表现为参加各级团委组织的二课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成员,可将成果提交给指导老师申请认定,如果认定实践成果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的实践成果获得学分,但前提是该成员必须作为二课社会实践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5) 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项目。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18年开始组织教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此项活动将常态化、制度化。教师可以挑选优秀学生参加自己的调研组或课题组,学生可以通过提交实践报告获得学分。

3.3 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总体特点

中原工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课内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均已落实,不仅有明确的学时学分保证和具体翔实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而且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方法和较为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特点鲜明。

(1) 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实现了全员覆盖。以往的思政课实践仅限于课堂内和校内,形式和场所非常受限制。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课程化突破了场地限制,将原来“虚化”的社会实践环节“活”了起来、“实”了起来。课程化后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落实了学时学分,成为必修课,改变了学生之前对实践教学敷衍了事的态度,增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2) 教师指导的网络化,实现了全时段覆盖。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既安排有集中理论授课环节,也有暑期学生自主实践环节,还有学生集中汇报答辩环节。教师全程指导学生,不因暑期而中断,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互动记入平时成绩,用于综合评定。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师的全程指导以及师生互动提供了技术保障,师生通过微信、视频、QQ等即时通讯工具开展社会实践教学,使原来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学习变成了全时段线上线下互动交流。

(3) 社会实践内容及途径多样化,实现了全课程覆盖。社会实践主题的设计和制定不仅体现社会的热点、焦点,而且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的内容,这既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也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拓展。社会实践实现途径的多样化,确保了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某类实践活动,提升了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4 中原工学院进一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与其他高校相比,中原工学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做到四个“落实”,即:落实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顺利运行;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实践场所的特点落实社会实践主题;指导班级分组开展社会实践,落实安全责任制;按照课程化建设要求落实学生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的考核考评。以上四个“落实”是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但社会实践重在实践、成在效果,却难在组织,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除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还需其他部门的配合。

首先,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包括实践教学)只有得到校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大力配合,才能取得一定效果。建立由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组成“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的配合。

其次,需要专项建设经费加以保障。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横跨两个学期,存在学生人数多、实践场所分布地域广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加以支撑,学生很难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针对此问题,有如下三种解决思路:一是学校要确保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正常运行的建设经费;二是学校要落实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均20元的建设标准;三是从学生活动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于学生实践成果展示以及奖励,同时鼓励、吸引社会企业或实践单位赞助。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作为中原工学院一门新设课程,需要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社会实践课程重在实践,要求教师指导到位、指导有方。学生实践计划制定环节、实践环节、实践报告撰写环节、实践成果评审环节,都需要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壮大教师队伍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老带青”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理论和业务的相关培训;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推动暑期教师社会实践常态化,鼓励教师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所承担的课程项目开展实践调研,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猜你喜欢
学分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学分美食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