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勤教授从痹论治周围性面瘫经验总结

2018-02-09 07:29王建超王育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威灵仙外邪散寒

王建超 王育勤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7级,河南 郑州 450002;2 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河南 郑州 450002)

周围性面瘫,亦称为周围性面神经炎[1],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伴患侧耳后持续性疼痛或乳突部压痛,以及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本病,效果显著[2]。王育勤教授通过对面瘫病因病机的研究,提出“从痹论治”的观点,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笔者随师侍诊,现将王师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经验总结于下,以供参考。

王育勤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王师博览中医经典,总结临床经验,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 审证求因 从痹论治

面瘫,中医属“口噼”范畴,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语不清,常伴耳后疼痛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侵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亦归为面部“中风”范畴。王师认为面瘫发病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1.1 感受外邪为外在条件 风寒之邪侵袭头面,邪气郁于表络,经络阻滞,气血痹阻,运行不畅,不能濡养面部经络,以致筋脉失养,而发为本病。其邪客于经脉,手三阳经以及足三阳经均经过头面,受外邪侵袭,局部经络痹阻,腠理不密而出现口眼歪斜、面部麻木、口角流涎等症状。

1.2 正虚卫外不固是内在基础 《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正气不足者,经络亏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而致病。面瘫患者发病多因劳累、汗出受风、感受寒邪等引起,诸病因中均存在以“虚”为病理基础的过程,此虚证或一过性的,亦或长期存在。正虚一般多见气虚、气血亏虚、肾阳不足、脾胃虚弱而致痰湿中阻等。

痹证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畅,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而得之[3]。若其正气亏虚于内,加之邪气侵袭头面,致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发面部痹证,其症状与面瘫相同。

通过对面瘫和痹证病因病机的研究以及临床经验总结,王师认为面瘫与痹证的病机相同,均以正虚为本,加之外邪侵袭,合而为病。因此提出“从痹论治”的观点,同时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和异病同治的理论思想,并且在临床中屡获奇效。

2 辨证论治 临证加减

面瘫发病以正气亏虚为本,外邪侵袭为标,因此应以祛风散寒,通络除痹,扶正补虚为主要治法。针对风寒实邪,方药用川芎茶调散加减以治其标。方中主用川芎祛风活血以通络,羌活、防风以散太阳之风,白芷善散阳明之风,细辛搜少阴之风邪,诸风药合用,共奏祛风散邪之效。临证加用桂枝温通经脉,温阳除痹,麻黄开腠理、通透毛窍,二者均能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寒,以达除痹之效;佐以吴茱萸散寒止痛;威灵仙、秦艽祛风通络。在祛邪的同时,必须针对其虚证予以相应的治法以扶正祛邪,当以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温阳化气、化痰止痉等为主,因人而宜,各有侧重,随证加减。若偏于气虚者,可加黄芪、党参、白术,以补益肺脾之气,实卫气以御风寒;若偏于血虚者,可加熟地黄、白芍、当归,以养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养,络通则风寒易散,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并且可制约风药之温燥;若兼夹风痰者,勿过用风药伤阴,宜合牵正散以熄风止痉,使风散痰消,经络通畅;若痰湿阻滞者,加茯苓、白术、半夏等健脾化湿祛痰,以使中焦通畅,阳气输布正常;若肾阳不足者,加附子、肉桂、山萸肉等温肾助阳,使阳气充足以达肤表,抵御外邪,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

3 日常调护 预后恢复

在面瘫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更应该注重日常的养护:(1)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劳逸结合;(2)面部保暖,避免因受凉、吹风或感冒等再次受邪;(3)忌烟酒、辛辣之物,同时注意调畅情志;(4) 适当进行面部按摩、艾灸等治疗,以助恢复。面瘫虽发病急骤,但经过早期、合理治疗后,预后一般良好。在面瘫痊愈后,亦应加强护理,防止面瘫复发。

王师认为面瘫初期若未及时治疗,外邪未除,正虚仍在,迁延日久,兼之愈病心切,心绪不宁,久病多郁而化热,易使病程拖延,病情复杂。若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宜从热痹治疗,应佐以清热通络,祛风除痹之法,方药多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若心肝之火郁而化热,则应佐以疏肝解郁,清心除烦之法,方药多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另外,面瘫后期易形成痿证、痉证,遗留面肌痉挛、面肌联合运动等后遗症状,宜治以养血润燥,清热通络之法为主。

4 临床治疗 医案分享

案1赵某,男,32岁,2018年1月9日初诊,以右侧面肿麻木,伴舌体麻木、言语不利4天为主诉。现诊见:右侧面肿麻木,舌头麻木,言语不利,口角左歪,右侧面肌痉挛、额纹变浅、面部无力,鼓腮右侧漏气,双手易出冷汗,双足冰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右侧明显。患者4天前有感冒病史。查脑MRI和MRA无异常。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口僻,证属风寒痹阻,气血亏虚。治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补气养血。方用川芎茶调散合四物汤加减,处方:麻黄10 g,羌活10 g,白芷10 g,细辛10 g,川芎10 g,当归10 g,炒白芍10 g,熟地黄10 g,威灵仙50 g,炒芥子15 g,制白附子10 g,炒僵蚕10 g,全蝎3 g,甘草10 g,黄芪25 g,防风10 g,肉桂10 g。7剂,日1剂,水煎400 mL,早晚2次温服。嘱患者注意日常养护,避风寒、慎起居。

1月17日二诊:患者病情好转,面肿消退,口角基本回正,守上方继服7剂,嘱其加强面部肌肉锻炼;2周后面瘫基本痊愈。

按:患者以右侧面肿麻木,伴舌体麻木、言语不利4天为主诉,中医诊断为口僻;因其4天前有感冒病史,外邪阻滞,头面部气血运行不畅发为本病,根据其双手易出冷汗、双足冰凉及舌脉象,兼有气血亏虚之象,故其证属风寒痹阻,气血亏虚。宜予川芎茶调散加麻黄以祛风散寒,兼可解表;四物汤加黄芪以补气养血,固护肌表;佐以牵正散加炒芥子、肉桂、威灵仙以搜风祛邪,温经通络,散寒除痹。诸药合用,以达标本兼治之效。中药治疗的同时,嘱其加强面部功能锻炼,以助恢复。

案2张某,女,23岁,2018年2月23日初诊,以左侧面部麻木不适3天为主诉。现诊见:左侧面部麻木不适、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稍歪向右侧。患者3天前有受凉病史,体型偏瘦,平素易外感,畏寒喜温,偶有心悸、腰腿疼痛,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弦细缓。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口僻,证属风寒痹阻,肝肾亏虚。治以祛风散寒,除痹通络,补益肝肾。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羌活10 g,桑寄生10 g,盐杜仲10 g,牛膝15 g,细辛10 g,秦艽10 g,茯苓10 g,桂枝10 g,防风10 g,川芎10 g,当归10 g,熟地黄10 g,炒白芍10 g,党参12 g,炒黄芩8 g,威灵仙30 g,炙甘草8 g,生姜6 g,大枣8 g。7剂,日1剂,水煎400 mL,早晚2次温服。

3月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左侧面部不适消失,鼓腮时未见嘴角漏气。又因上班时受风后,症状复发,予羌活10 g,秦艽10 g,当归10 g,川芎15 g,白芍10 g,桂枝10 g,细辛10 g,白芷10 g,威灵仙30 g,黄芪15 g,防风10 g,白术10 g,生姜8 g。7剂,日1剂,水煎服。

3月12日三诊:面瘫基本痊愈,患者诉仍有面部怕凉,遂守上方继服7剂,以资巩固。嘱其注意面部保暖,避免风寒侵袭。

按:患者以左侧面部麻木不适3天为主诉,中医诊断为口僻;因其3天前有受凉病史,风寒邪气,侵袭头面,经络阻滞,经脉失养而发本病,加之临床症状及舌脉象,有肝肾亏虚之象,故其证属风寒痹阻,肝肾亏虚。宜予独活寄生汤补益肝肾,补气养血;去独活加羌活,取其性善上行以祛头面部风寒;威灵仙、党参以祛风除痹,补益肺脾之气;佐以炒黄芩、炙甘草、生姜、大枣,清除内热,调理中焦。二诊患者因受风后,症状复发,遂予川芎茶调散合玉屏风散加减,祛风散寒,益气固表。三诊予以巩固治疗,再加日常养护,防止面瘫再发。

5 小结

周围性面瘫虽病情不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护理不当,易使病情迁延,日久不愈,严重者易使患者产生心理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疾病初期多以外邪侵袭为主,王师提倡从痹论治,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除痹,扶正祛邪,使气血运行通畅,濡养经脉,以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预防疾病的进展,防止痿证、痉证形成。王师亦提倡在方药应用的基础上,联合针灸、王不留行耳贴等中医特色治疗,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威灵仙外邪散寒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威灵仙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威灵仙治手足不遂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艾草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祛风除湿威灵仙
试论威灵仙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