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媛 聂 娅 李定祥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湖南 长沙 410208)
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新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正确引导学生进入中医学的殿堂,是每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知识体系,来源于两千多年前的 《黄帝内经》,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知识,内涵深奥,意义深远[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时间大多在第一学年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对于接受现代教育的大多数同学来说,此时的知识结构还是中学阶段所建立的数、理、化知识,思维方式已习惯于逻辑思维,与中医相关的中国古代朴素哲学及医学知识则较缺乏,对于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人文、哲学、历史背景等,容易感到枯燥、抽象、难以理解[3]。因此,要使学生真正透彻领会抽象而古奥的中医术语、概念、学说并非易事。目前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仍以传统教学为主,从上课到下课,按照书本一章一节的平铺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内容,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运用于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死记硬背,而无暇思考这些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4]。
2.1 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思想。大量文献和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比率非常小,其中通过教师单纯讲授学生掌握5%,通过阅读学生掌握10%,通过试听学生掌握20%,通过示范学生掌握30%。其只有通过讨论、参与实践动手和互动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比率才能达到50%以上,分别是50%、75%和90%,即“学习金字塔”[5]。
2.2 教学设计的优化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深奥、知识内涵丰富的特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势单力薄,采用多元互动的情境教学法尤为必要。针对不同的章节本身的理论特点和教学要求,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式、发现式、病案式等等,设计出各自的教学实现环节。
2.2.1 重视中医思维的培养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属于原创思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6]。中医思维方式主要体现为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等,中医思维弱化是当前高等中医教育突出的共性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方式比知识更重要是教育的共识,学生感觉中医理论难理解的根本原因是欠缺中医思维,联合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变得十分必要。
例如在教学“六淫”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因为学生对病因的认识偏向于西医的细菌、病毒,缺乏对中医病因的认识,所以学习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时,教师应避免按照书本照本宣科、学生就知识点死记硬背。应当培养学生的中医“象思维”,结合自然界“六气”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推导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并结合临床病案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六气的性质,并对六淫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之间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的“取象比类”思维能力。比如:通过展示各种风的图片,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自然界风的特点,自然界的风气可以推开门窗,而侵袭人体的风邪则可以将机体的“门窗”——腠理开张,即“风性开泄”的性质。然后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用取象比类的思维类比推理出风邪的性质和特点,最后推导出风邪的概念。
2.2.2 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自主学习法”通常会让学生以分散形式或集体形式自行设计学习方案,选定学习内容、方式、时间,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学设计常以小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7]。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合适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
例如在藏象学说脏腑之间的关系的教学中,转换师生的角色,以学生为主,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来完成教学。教师从五脏的生理功能出发,以“心”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心与其他四脏在生理上的联系。心的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肺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以及朝百脉,找其生理功能的共同点或有关联处,最后得出心与肺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心主行血与肺主气司呼吸之间的协调。以此类推,引导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学生们制作PPT并加以生动讲解,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将前后知识相互联系,懂得如何学以致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2.3 重视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化抽象为具体,去艰涩见生动,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上建构中医思维,是我们探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9]。笔者认为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欲望。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的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功能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其学习兴趣、注意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哲学思想”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学生对于这种思维认知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气、阴阳、五行的概念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甚至会产生“迷信”的认知。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知识的推导,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重点,解析难点。在学习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结合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现象,词语“阴盛阳衰”、天热吃冰激凌、树根与树冠的关系等,启发学生理解、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在学习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日常生活中木、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斧头伐木,但是木头也可能崩了斧子”“木生火,水灭火”,启发学生学习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的正常关系,以及相乘、相侮、母子相及的异常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内容的掌握。
2.3 教学评价的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较为通行的是以卷面理论考试为主的终末性评价。这一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与改进。而过程性评价从学习本身出发,更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注重个体化发展,通过经常性、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评价,采集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以激发教学反思、改进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10]。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过程性评价引入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中。
例如,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考核评价系统,可分为过程性评价考核及终结性评价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评价考核占30%,终结性评价评价考核占70%。过程性评价考核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色及教学计划,设置以下3项:①课堂提问;②讨论、作业、小论文或小测验;③考勤:由学生班委会进行课堂考勤,任课教师抽查,班委会期中、期末提交考核数据。
中医学的发展已进入到新的时期,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中医教育方法也应相应有所调整[9]。而作为中医学入门课程的中医基础理论,传达的讯息尤为重要,教学中应本着“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着眼于学生主动“学”的过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要落实这一理念,实际上并没有特定的教学方法,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都可以视为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或创造恰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