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革命文化的时代化表达

2018-02-09 06:43夏永林郭雨晴
关键词:革命历史文化

夏永林,郭雨晴



文化自信视域下革命文化的时代化表达

夏永林,郭雨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抵抗外侮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实践成果,是现今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新的时代发展中,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语境中,革命文化涵养文化自信的表达困境主要体现在表达话语、表达方式、传播载体三个方面。若要发挥革命文化的时代作用,必须推动革命文化表达话语的时代化、科学化、多样化、中国化。

革命文化;表达;时代化;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中华民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民族危难时刻,涵育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并创造性、教条化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产物,具有严肃的科学性和深刻的人民性,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革命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先进性,但是这种根植于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基因和科学性呈现是两个层面。如果歪曲革命历史,用缺乏科学性的、错误的形式解读革命文化,那么革命文化与生俱有的先进性就可能被遮蔽、曲解或者误读。因此,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交锋的情况下,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并将人民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转化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是学术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 革命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习近平认为:“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有益于“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1]。革命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首先,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的先进的文化样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并反映代表先进阶级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诉求和奋斗目标,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的文化样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同时革命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样态又反作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助力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毛泽东就曾指出:“革命文化,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2]。丰富的革命实践孕育、创造和形成了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在丰富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得以检验、丰富和发展,这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文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文化、苏区的革命文化、长征时期的革命文化、延安时期的革命文化、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文化等,每个时期每个区域的革命文化尽管表现形式具有差异性,但是基本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都包含了不畏艰难、勇于拼搏、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品质,彰显了乐观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另外,革命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文化品格。这种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最后,革命文化所体现的独特创造、独特价值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是中华文化独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标识。第一,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话语表述,并创造性的发展转化了其内涵意义。如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其中所谓的“实事”原指书本,而且是古代的文本;所谓的“是”则主要指“是非”意义上的“是”,从而越“古”越“是”,越“书本”越“是”,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埋头故纸、脱离现实实际的学风[3]。毛泽东创造性的转化了以“书本”为“是”的治学态度,运用传统的话语表示表达了时代化的涵义。第二,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璀璨的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成果,并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差异的地域文化。结合中国革命斗争史,不难发现,随着战争形势变化和部队战略转移,革命文化也在富含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培育出了适应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花朵,如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为核心的红船精神、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长征精神、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延安精神、以艰苦奋斗、工作中戒骄戒躁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等。第三,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实践中,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中国近现代史是革命斗争的历史,革命文化反映了我国在争取民族独立进程中独特的风雨历程,记载了全民族最终走向繁荣富强历程中的艰难困苦,是当今追溯民族命脉、重塑中国话语的重要依据。

二、 革命文化涵养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困境

(一) 革命文化叙事中革命话语与建设话语的冲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传唱革命歌谣等途径,革命话语被人们广泛的内化为以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热爱人民、服务人民、英勇顽强、坚韧不拔为基本特征的价值观,并形成了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仰。革命话语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需求。然而,话语的产生与政治社会密不可分,时代的变迁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转变,人民的物质需要被极大满足,但传统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却形成了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民信仰的危机。革命话语在青年人中渐渐失去了话语权。

从表面来看,这是由于革命话语的叙事方式与受众的表达习惯形成了错位。革命话语叙事惯以二元对立的立场解读,对于复杂的人性以单一化、模式化的阶级标准进行评判,人性非黑即白,立场非正即反,丧失了多元化视角中对于人性多角度审视与解读的可能性。

深层次来看,这是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革命话语以“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人民群众”、“阶级战争”等为主题,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入手,以极端化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视角来解读历史进程,“母亲只是养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的革命伦理放大了人的阶级性,却压抑了个人的欲望和尊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此,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基础和阶级关系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中的利益主体开始变得多元化,这促使了社会中个体意识的觉醒,提升了个体的自我言说能力。加之21世纪以来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拓宽了人民在网上自由表达自身个性与观点的渠道,加强了个人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革命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与当今时代的矛盾显现的愈发明显。

(二) 革命历史的严肃性与表达方式的随意性之间的冲突

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血泪史,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主的奋斗史,传递着中国人民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程中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旨归,具有意识形态层面的严肃性,是有利于实现国人文化自信、塑造人民正向价值观的宝贵历史财富。改革开放后,文化市场中涌现出大量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鼓舞了人民的爱国情怀,激励了民族的文化自信。然而,在经济市场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双重作用下,革命历史也存在被泛娱乐化、恶意矮化等问题。

创作者们表达革命历史的方式太具随意性,对待革命历史没有正确的把握与尊重,这种“时代化”书写的背后实际是对革命历史的解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以丑为美、一味媚俗。随着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期间《亮剑》等抗日剧的成功,投资抗战剧成为一盘稳妥而赚钱的生意。《向着炮火前进》中顶着满头发胶耍帅的吴奇隆、《冷风暴》中一袭黑衣、沉默冷峻的朱雨辰……荧幕中奇言怪形的英雄比比皆是。一些导演和编剧为了增加作品的话题性和曝光率,一味地描写男女主角的“无穷神力”和俊男美女间的谈情说爱,将随意编造日军的军事素质能力作为剧情进展的工具。此种夸张、雷人的叙述模式脱离了革命现实,违背了现实伦理,忽视了革命军人为共产主义信仰而奋斗终身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气节在战争中的作用,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难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史杜撰成了毫无意义的现代神话小说。这种缺乏精神支撑的作品遮蔽了革命历史的先进性,是空洞的、没有感染力的。

善恶不辨、颠覆历史。一些学者对于历史已有定论的结果没有正确的把握与尊重,在作品中大肆丑化民族英雄并重新解读反面革命人物。例如,认为革命领袖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抄袭,毛泽东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利用细枝末节的证据就证明雷锋日记全是造假;认为蒋介石和共产党能在八年抗战中生存下来,靠的并不是国共两党军队的顽强抵抗,而是靠汪精卫的“卖国”解围。长此以往,这种善恶不辨、颠覆历史的作品会扭曲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影响其对于共产党的历史认同和对于国家的情感认同。

(三) 革命文化表现载体的单调性与人们期盼丰富性的冲突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丰富,文化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为国内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革命文化作为国人了解民族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精神文化标识,在文化市场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温家宝曾在湖北武汉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视察时,强调将民族历史融入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他说:“我有时看我孙子喜欢看动画片,但是动不动就是奥特曼。他应该多看中国的动画片……要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在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动画片”。由此看来,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良性互动填实了群众的娱乐生活,但距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就革命文化而言,其以史实为依据见证了共产党带领民族获得解放的风雨历程,从不同视角对其解读皆可窥见民族精神的全貌,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题材。然而,当前革命文化表达载体单调,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审视。

第一,表现形式单调。革命文化产品虽然到处开花,但却充斥着低水平的重复、抄袭与竞争。影视剧数量多而无亮点,动漫业产量大而效难显,革命旅游圣地则习惯于建园盖房、塑像刻碑、大搞故事博物展览,形式雷同等。第二,表现手段单调。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性存在却没有与日新月异的新兴文化产业产生应有的融合。革命历史被刻画在电视屏幕上,却很少出现在人人聚焦的手机屏幕上;镌刻于慢节奏的公园纪念馆中,却难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同各年龄段人的兴趣相结合。第三,表现内容单调。革命文化蕴含于广大人民抗日活动的全过程,除却一系列抗战运动外,还有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经济等方面的积极政策在人民生活中的反映。当下抗战文化作品多刻画敌前敌后的战争场面,但对于很多可以丰富展现革命文化的侧面都有所忽略,例如,长期以来,谍战剧都是深受市场和观众喜爱的宠儿,但刻画战争年代的军事科技发明的作品却屈指可数。

单调的载体影响作品的表现力和体验性,难以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这会导致革命文化作品缺乏质量和力量,进而影响到革命文化对人情感的感召力,难以实现通过文艺作品对人进行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三、 革命文化时代化表达助力文化自信的对策

(一) 推进革命话语表达的时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与当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社会形态、政权结构、经济模式、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文化意识、信息渠道等都有很大的差异。面临社会发展进程中新的社会任务,面对经济发展进程中新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找寻适度的表达方式,在历史的基础上重新建构革命话语表达方式,发掘革命话语的时代价值,使其适应时代需求,从而利用革命文化的先进性破解时代难题。

革命话语表达的时代化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展开。

第一,结合新的国情,赋予过时革命话语以时代化的意义。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的今天,应把革命文化与当今社会的具体现实矛盾联系起来,否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革命精神将很快被“过时论”、“无用论”掩埋。例如,“自我牺牲”精神的真实性在个人与整体的利益冲突发生后岌岌可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形态以个人利益为驱动力,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是维护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自我牺牲”不是不要个人利益,而应当是在对个体利益价值形态上的合法性认可的基础上,强调个人对同样作为个人的“他人”及整体的责任感及负责精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4]。如若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利益,势必形成假、大、空的极左观念,失去革命文化的生命力。

第二,从革命话语中汲取元素创造新的话语。例如,在革命运动中,革命话语借建构阶级对立和阶级仇恨的革命意识形态,以诉说阶级仇恨、赞美革命阶级亲密情感和积极乐观的革命生活、描绘革命的理想蓝图等方式来达到实现革命情感动员的目的。但由于“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对于“阶级对立”简单化和扩大化的使用,致使人民内部人为的被“阶级”分割开来,激化了很多“阶级矛盾”。中国学者将“阶级”一词的表述转化为“阶层”,更多的用“阶层”来区分不同的社会群体,是革命文化时代化转化的一次成功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化“阶级对立”为“阶层和谐”,增强国民社会共建的责任感。

(二) 推进革命历史时代化表达的科学化

当前,许多文艺作品对于革命历史的错误解读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曲解历史、片面运用规律、不关注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做法,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背道而驰。革命文化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奠定我国立党立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论基石,必须加以科学化的认识与表达。

站在人民的立场解读革命历史,是革命文化科学化表达的根本。革命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英勇奋战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人民不畏强权的英勇气概和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文化产品作为革命文化的传扬载体,必须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将人民视作历史的主体,坚持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如若剥离开主观价值因素谈论革命文化,那么革命历史则与毫无生气的自然界历史别无二致。

符合历史事实、遵循历史规律,是革命文化科学化表达的关键。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5],这些规律“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6]。19世纪中期,在清政府残酷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为求经济利益企图瓜分中国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变化,中国革命在顷刻间爆发于全国的广大区域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改变中国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伟大实践。许多文艺作品不“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来分析历史发展前行的规律[7],而将社会的变革归因于个别领导人的偶然性决策,认为近现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运动是徒劳的,殖民侵略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无过反而有功。这种违背规律、自圆其说的做法,实质是落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有从联系中去掌握“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全部事实,而不是抽取个别的事实”来表达革命文化[8],才能抓住革命历史的本质,还原革命历史的真相。

彰显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是革命文化科学化表达的灵魂。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勇于献身、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蕴含着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目标具有统一性,在文化市场中具有独特的标识性。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市场遵循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革命文化产品若想在文化市场中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对受众群体产生长久的吸引力、感染力,就必须在彰显革命文化内涵上下功夫。

(三) 推进革命文化时代化表达的多样化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9]。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市场也遵循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革命文化要想在文化市场中拓宽受众群体,对受众群体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必须“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9]。具体的说,就是想办法把革命历史演绎的别致、有趣味。只有提升革命文化的创新力,使革命文化产品“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才能从根源上提升革命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革命文化这一历史性文化实现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9],促使全民对革命文化“自信”起来。

用适合的艺术手段表达革命文化的观念。作者需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来表达所思所想,若能利用最适合表达此种观念的手段,便能使手段更好的服务于观念。而利用艺术的手段还原历史无疑是件难事。就电影而言,叙事视角的选定、每个特定人物身上细节的阐述和情节的缘来始末等对于革命历史的表达都有重要作用。电影《南京!南京!》以一个日本参战军人的视角来描述南京大屠杀这次暴行,试图打破国内对日本人某种狭隘的种族愤怒,超越个人人格的去论述战争本身的罪恶,从更根本的层面建立起宏大的社会结构与渺小的个人人性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尝试是有益的,换个方式看历史,能从现实中抽离出更普遍的理念。毕竟让中国人永远沉浸在痛恨日本人的民族情绪中并不是好事,而激发观众对于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推动革命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创新性融合。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看内容,还要看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否完满地表现了内容。所以,革命文化在再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历史内容的过程中,应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批判地继承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创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形式,从而更好的展现革命中的艺术形象。就歌曲而言,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无暇顾及那些复杂、繁多的艺术形式。而歌曲,取材贴近人民生活,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深受大众欢迎,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方便普及的一门艺术形式。至今仍有一些革命歌谣被人们称为经典而传唱,因为它们背负着前人的期盼和美好愿望,传承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情感记忆,已经超越了艺术领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屈服的灵魂。解放后,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艺术家们通过予革命歌谣以西方交响音乐配器、以摇滚乐配器等多样的艺术形式承继了革命时代的经典。在文化市场的大潮中,艺术家们应继续创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欣赏习惯、适合革命历史内容的艺术形式,使革命歌谣继续传递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

在革命文化作品的艺术表现中融入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在艺术要素中传承着革命文化基因,在技术要素中融入科技创新成果,使革命文化产业推出以高科技为载体的文化精品,使其兼富艺术性与科技感,打造文化经典。就革命遗址而言,单调的展览参观已经难以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模式化的人工讲解也枯燥乏味让人过耳就忘。只有适应智能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多元化方式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与科技要素,线上线下充分结合,才能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与体验性。例如,线上可利用网络的平台优势,基于VR全景和H5等新兴技术,提供精选景点实景欣赏服务,打造系列性革命文化圣地旅游精品内容,并利用线下互动式体验的触角与线上高科技体验形成互补,通过“微旅游”模式,鼓励广大网民将看到的历史和所思所想借助网络互动社交平台分享到网络上,让所有网民更了解革命历史,也更爱了解革命历史。

(四) 推进革命文化时代化表达的中国化

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一些西方国家为了争夺国际话语权,实现通过非强硬型的手段来达到自己利益诉求的目的,会利用文化的软入侵力量来实现本国价值观的输出。如果中国人长期对西方价值体系亦步亦趋,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便会丧失科学性、失去说服力,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也会被严重西化。革命文化以事实为根基,以历史为主体,从不同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风雨历程,是中国增强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在革命文化时代化再述中守住意识形态的高地,才能获得世界范围内的中国话语权。

革命文化作品要反映中国的史实。反映史实的文化作品能够帮助国人乃至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历史、正视历史现实,在世界讲好发展中的中国故事。例如,革命历史具有残酷性,但文化作品不应一味地选择回避,只描述大家喜闻乐见的场景,而遮蔽了其中本应呈现的历史事实。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后,一篇题为《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的文章被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载,阅读量破十万次。这篇文章激起了网民关于个人对于国家责任的广泛热议,也让大家熟知了华裔作家——张纯如。她撰写的《南京大屠杀》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在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帮助世界更真实的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南京的暴行。

革命文化作品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井冈山的革命军民口口相传的歌谣:“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展现了革命军民在同艰苦的环境作斗争时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抵御外侮、反对内战的强大精神武器,传承革命文化成为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10]。因此,革命文化作品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立场进行逻辑的推演。如若剥离开价值因素谈革命,那么革命文化作品便不能唤起国人的民族情感,反而会将人民推向背离祖国的价值立场上。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3] 李佑新,陈龙.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湘学渊源[J].哲学研究,2010(1):43.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17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8] 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5.

[9]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10]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02(2).

The era express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confidence

XIA YONGLIN, GUO YUQING

The culture of revolution,which has witnessed that Chinese people united to defend against foreign invasions during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com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the Chinese national rejuvenation by Chinese people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becomes the source of our high level of cultural confidence nowadays.However, although innovation plays the most essential role i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in its expression,including the way of description,the attitude of expressing and the vehicle for spreading.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culture of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today,we need to standardize and diversify its expression to make it more suitable for both China and the new era.

The culture of revolution; expression;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K203

A

1008-472X(2018)02-0098-07

2017-12-14

本文系陕西高校教改重点项目“以微信公众号群为载体的高校思政课‘多元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17BZ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夏永林(1963-),男,江苏南京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郭雨晴(1993-),女,河北保定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推荐专家:

孔祥利,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刘建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革命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新历史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