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选择——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转型实践与探索为例

2018-02-09 06:43潘美金陈国荣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专业

潘美金,陈国荣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选择——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转型实践与探索为例

潘美金,陈国荣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实现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既是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全局要求,也是高校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内涵质量的战略机遇和必然选择。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在应用型的办学顶层设计、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体系、办学特色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转型道路,以真正激发起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身活力。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转型实践与探索;路径选择

最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主动向应用型转变,不仅在各高校间达成共识,而且也普遍付之以行动。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从应用型本科建设成效看,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如何有效转型,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急待研究的现实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于2015年作为福建省首批被确定为整体转型的试点高校,立足产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纽带,充分利用福建“六区叠加”的区位优势,坚持学校的整体转型与福建省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频共振。在5个省级服务产业试点专业群的示范下,全面加强各专业群间的融合发展。在与福建师大本部差异化发展中寻求突破,不断提出新举措、新思路,有力地促进学校的整体转型。

一、 规划引领、综合施策,不断完善应用型办学顶层设计

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福建省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总体要求。这一系列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明晰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依据和推进思路。三年来,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明确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的奋斗目标,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一)成立机构、政策保障。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专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的转型发展科。组建了“产学研校企合作中心”、“产业学院管理办公室”等机构,指导各专业群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此,进一步优化整合了校内资源,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工作的重点任务,为转型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转观念、抓机遇、促转型、谋发展”为主题的再学习、再讨论活动,组织广大干部教师深入研讨转型工作,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来校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开展建设方案论证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进一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进一步探索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途径,进一步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解决影响转型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三)资金保障、专项投入。学校通过盘活资源,挖掘办学潜力,与周边城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教育、科技和文化推广等实质性合作,以服务、贡献为纽带,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同时,按“总体规划、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的思路,设立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两年来,共计投入6千多万元用于向应用型转变工作,主要分布在省级试点专业群建设、应用型实验仪器设备、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产业学院等方面,实行专款专用,项目绩效跟踪监测,确保建设项目有效运行。

二、 明确方向、调整结构,积极重构应用型学科专业新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要更加主动审视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顺应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大趋势,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积极调整、改造学科专业,进一步提高了学科专业结构与服务地方的吻合度和优化度[1]。

(一)突出应用、完善体系。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不断优化结构,凝练方向,巩固强化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进学科专业整合与各专业群协调发展,打造一批应用型的学科专业,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了聚焦电子信息、食品、商贸、大数据等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形成从应用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服务产业特色专业、产业学院四个层面齐头并进、相互支撑的“四位一体”转型发展体系。按照“省校二级发展、校院二元衔接”的框架,组建5(省级)+1(校级)个专业群、5(省级)+2(校级试点)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和8个产业学院,涵盖5大应用型学科,参与转型改革试点的专业占比达85%、学生达75%、教师达70%。

(二)需求导向、调整优化。学校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研究、地方产业做文章,积极拓展工科专业,巩固特色文科专业,发展新兴专业;以提高服务区域、行业需求能力为引领,推动专业布局调整优化。推进院系重组,将原有8个系调整设置为8个学院,进一步理顺学科专业归属关系,专业联动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关停办学基础薄弱、人才饱和、就业率低的专业,增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紧缺专业,不断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对接产业、试点带动。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原则,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专业确定为向应用型转变首批试点建设专业。主动与福清千亿级产业对接,推动学科专业的设置与产业对接发展,交叉渗透与融合。同时,积极参与省教育厅、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点联合培育计划,目前,学校建有食品生物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点;经专家评审推荐法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学科申报省高校应用型学科立项建设;推荐服务“互联网 +”商务产业专业群、服务食品产业专业群、服务电子信息产业专业群等3个省级试点专业群申报省级示范性专业群立项建设。

三、 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应坚持立足产业、亲近产业、服务产业,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建立以市场需求、行业标准、职业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加强校企互动和沟通,推动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培养的人才“用得上、用得好”,促进校企双赢,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2]。

(一)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全面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进行重构。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通过工程认证为目标,不断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因材施教的“阶梯式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对专业的再认识,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合理选择专业技能培养方向,正确规划未来的学习生活及就业方向。同时,针对不同方向设置对应的课程,以满足社会不同职业岗位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动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双证融通”,让学生结合实践和未来就业自主选择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或培训证书。目前,有1/4的专业已将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

(二)优化课程结构与体系。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增加企业阶段培养和素质拓展内容,不断改革、整合、重构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实现“两对接”,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动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改革[3]。如: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礼仪等技能课程的考核方式改为以赛代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不断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等教学环节建设,实现课程教案、教学大纲、课件、习题、实践等教学资源上网开发,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通过校园网络“天空教室”,实现资源共享。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运用真实任务和真实案例开展教学,把教学实践课堂搬到企业,实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如:市场营销等专业实行了假期实习制度,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将部分课程教学延伸到企业生产流水线。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支持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的覆盖率达到100%,各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参与率达到30%,不断促进课程知识技能化、实践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 注重能力、专兼结合,努力打造产学研用一体教学团队

向应用型转变,要求教师要具备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产业行动的能力。为此,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开发,以打造一支能满足应用型发展的、“双师双能型”的教师团队[4]。

(一)出台政策文件,开展校企双聘双建工作。学校先后出台了《“双百计划”实施方案》、《“龙江学者”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通过选派教师赴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一线挂职锻炼,外聘企业高管担任专兼职教授、创新创业教育导师等参与教学。目前,学校已拥有“双师双能”型教师159名、聘请优秀企事业单位人才到校授课105位;2年内与大中型企业双向交流共计200多人次,30多名教师成为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咨询顾问。

(二)平台会聚人才,推动职务聘任制度改革。学校坚持对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把教师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贡献纳入考量内容,建立健全与应用型高校相适应的职务聘任条件和评价体系。

(三)加强分类管理,制定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学校不断完善制度规定,调动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设立青年教师特设岗(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产学研型3类),提高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能力。学校连续3届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取得佳绩,其中全国三等奖1项、全省特等奖1项。

五、 优化实践、拓宽渠道,加快探索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应坚持把“重基础、重应用、重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积极尝试与大型企业建设研发转化平台,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大学生①。同时,联合开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对社会的贡献率。

(一)优化实践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全面规划,合理配置,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专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六个模块建设,统筹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深化实验室资源共享,整合建设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为学生开放个性化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不断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目前,学校共建有各类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50多个,为每个专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实施双创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管理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业培育计划”,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创业孵化培训班,将企业创新创业实操融入课程教学。如服务“互联网 +”商务产业专业群与厦门艾吉斯手套有限公司携手在校内合作成立卡美尔跨境电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达成创中学、学中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刚成立仅1年的团队,营销额达到5万美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创业效益。

同时,构建“1+2+N”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三创”(创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整合校内资源,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每年不低于50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福清市政府共享大数据中心和电商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课程、创业培训、创业项目、运营咨询、资金孵化等服务。首批29支团队入驻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学校获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立项项目3个,获省教育厅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优秀项目3个,直接或间接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年均1万人次。连续两届获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获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本科组,共计银奖4件、铜奖11项、优秀奖6项。获第十二届、第十三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计二等奖3件、三等奖9件、优秀奖6件,其中1件作品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二等奖。

(三)完善教学管理,改革实践考核评价方式。学校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严把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坚持应用导向,注重科学考评,用加强考核为应用型教学质量打了一剂强心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踪的教育教学考核保障体系,以激活内生动力,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六、 提升内涵、服务地方,不断凝练自身的办学特色

坚持在内涵建设中转型,在提升质量中转型,在错位发展中转型,让转型真正成为高校生存发展、特色办学的内在诉求。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了有效对接,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一)在“产学研”协同发展中提升应用型办学内涵。学校实行科研目标管理责任制,科研到账经费实现翻两番;新增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互联网+培训(服务)基地等10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成立了省内包装行业首个“包装工程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省级首个包装工程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福州市),获批500万元专项经费。与企业合作的科研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参与了《A-PVC复合彩塑瓦》等福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目前,学校在黄酒酿造、海产品保鲜与深加工、食品软塑包装开发、传感器研发与应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研发创新方面形成了特色。

(二)在“重应用”评价导向中形成服务地方新格局。学校加大对开展应用性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开展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入“大福清”发展格局,引领福清地方文化发展。探索“政校联动、产教带动、内外驱动”的办学新路子,构建新型“发展共同体”。加强项目对接,与多个开发区、产业聚集区签订合作协议;承办第十三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福清专场,并与10家企业分别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书。同时,制定实施服务福清经济社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承担包括《福清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平潭岚城片区“十三五”规划编制方案》、《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祥兴箱包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锋尚公司跨境商务的战略选择与平台构建》等横向课题216项,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96条,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同时,与福清市2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对口帮扶关系,瞄准产业需求,助推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利用区域内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组建了“百德书院”、“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文化研究机构,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引领“文化强市”建设,其中,黄檗文化研究中心获批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三)在“双学院”双轮驱动中创新应用型办学模式。学校按照“专业学院+产业学院”的运行思路,在综合考虑学科专业之间的发展逻辑、内在联系,精确分析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供需关系,依链建院、依链成院,对服务功能进行“排兵布阵”,促使产、学、研、用、创等五大功能集成于产业学院,更加突出有效、精准和高质量,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升级版。

同时,出台了《“产业学院”管理办法》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政校联动、行校合作、企校共建”三种合作类型,分层分类与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市元洪投资区、福州市江阴工业集中区等千亿、百亿产业集聚区,与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产业研究院。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冠名班”,如:服务“互联网 +”商务产业专业群与北京中淘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建立了网络营销人才专项培养班——“中淘易”冠名班;服务信息服务产业专业群与中软国际共同开办了“国创班”;服务电子信息产业专业群与福州量子中金数码技术有限公司举办企业定向班;服务旅游产业专业群与希尔顿酒店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签订课程服务协议,成立希尔顿班等等。

总之,转型发展不是喊口号,特别是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来说,要想在激烈竞争中持续发力,就必须积极面对转型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不断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进一步明晰自身的定位;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主体内生动力的过程中,以进一步满足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在不断坚持应用型人才需求及其培养质量为依托的过程中,以进一步实现高校转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度”、“贡献度”、“满意度”。

[注释]

① 参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发[2015]7号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年10月21日。

[1] 陈国龙,林素川.深化“四位一体”转型改革构建应用型高校办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36-39.

[2]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6.

[3] 赵立莹,黄婷婷.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政策目标、问题反思、实施路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35-139.

[4] 朱来斌.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四位一体的培育路径探索[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6(6):73-76.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pplied Path Selection----In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r example

PAN MEIJIN, CHEN GUORONG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dapted to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new normal, melt into the overall deploy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and global demand, but als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enhance the connotation of servic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inevitable choice. To applied in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top-level design, the system of subjects of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teaching team, teaching system,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ut of a suitable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ad, in order to truly inspir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ition and its own vitality.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pplied; transformation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path selection

G640

A

1008-472X(2018)02-0058-06

2017-12-19

2017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两岸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FBJG20170018)阶段性成果。

潘美金(1975-),女,福建莆田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研究;陈国荣(1972-),男,福建莆田人,教授、硕导、副处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推荐专家:

俞国锋,莆田学院发展规划处,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林书红,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