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丽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内五科,广东广州 510507)
护理工作是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是救死扶伤事业的执行者,是保证人类健康的白衣天使。但是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中的较大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害[1]。有数据调查表明护士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长时间透支式的工作,护士易患“心身耗竭综合症”。白衣天使是个高尚的形象,但是护士所承担的是非一般的职业压力。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日夜颠倒的作息时间、全年无休的值班状态、来自病患及家属的言语冲突等长期高压的应激源,不断诱发这护理人员的心理焦虑情绪。高强度的工作心理压力和常年脱离家庭亲情的孤独情绪容易造成护理人员的心理焦虑,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个人的生活质量。所以,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医疗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分析护理工作中影响护理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的相关因素,探讨应对策略。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岗各科室护理工作人员100名,其中男性5名,女95名,年龄为19岁-42岁,平均28岁。过往均无精神病史或类似焦虑症状。其中急诊护士10名,住院部护士90名,教育程度:本科38名,大专50名,中专以上12名;护龄2年-8年,平均工龄4年。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一般问卷(GHQ-12)和麦氏应激问卷(MWSQ)对本院100位在岗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1.2.2 方法 由各科室组织进行不记名测试,当场发卷当场收回,测试内容包括十个因子90个项目,症状分别有强迫症、人际敏感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分析。照诱因有 长期夜班日夜颠倒、护患关系紧张,节假日无休,无法陪伴家人子女等。
我院护理人员因各种应激源普遍存在,身心健康存在着各种心理压力源,其中夜班应激因素占比较大,护患关系次之,其他亲情关系、子女教育等因素也影响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应激源如下:(1)夜班因素:不断的日夜班轮换,导致日夜颠倒,作息时间混乱,内分泌失调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夜里病人突发疾病状况比较隐蔽,如未能及时发现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给护理人员造成心理负担。(2)环境因素:护理人员作为医生的左右手,承担着治疗过程中的绝大部分操作过程,而沉重的压力背后产生的职业价值却远远不如医生,心理的落差感与生活压力的挤压容易造成心理焦虑。(3)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基本上常年无休止的三班倒,而干护理工作的大部分都是女性,而女性除了工作外还要担当的另一个角色是妻子和孩子的母亲。无规律的作息时间使得大部分的护理人员长期与亲人聚少离多,而且也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这很容易让使护理人员产生社会离弃感,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4)还有其他很多应激源,如护理人员紧缺,大部分护士都是超负荷工作,患者及家属的不尊重、各种疾病及生死之间留下的负面心理等因素也为护理人员的心理带来抑郁的情绪。应对措施可采用如下方式:(1)减轻护士的负担:医院应尽快解决缺编的岗位,合理调配护理人员,保证护士的工作量和休息时间,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好后勤保障,让护理人员找到归属感。(2)合理安排夜班轮值:提高夜班补助,在科学合理的轮班基础上,增加自主选择夜班的机会。(3)提高福利待遇:根据工作表现,适时给予员工晋级、升迁的渠道。对于工作量大、环境差、风险大的科室适当提高工资待遇与福利待遇。(4)对于有家有室的护士,特别是女性已为人母的,有针对性地安排在假日安排轮休,减少夜班的次数,让她们能无牵挂地全身心投入工作。(5)健全安保机制,保护护理人员在工作上和护患冲突发生时的安全。(6)定期举行一些娱乐性活动,提供一个护理人员维系人际关系、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增强员工的凝聚力[2]。
护理人员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与个人生活质量。研究[2]表明,护理工作应激因素与护士身心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并指出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对策改善及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减少和消除应激源,提高护士社会地位,有益于调控护士职业心态,稳定护理队伍。护理工作应激因素与护士身心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并指出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对策改善及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减少和消除应激源,提高护士社会地位,有益于调控护士职业心态,稳定护理队伍。合理配置护理人员,适当减轻工作强度,定期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培训,建立心理健康支持渠道,提供亲情福利,释放了他们的生活压力,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