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珺 魏定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放射科,福建宁德352100)
主动脉夹层(AD)也可称之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较急、病情复杂多变。随着近些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进步[1],许多学者研究指出,双源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优势较大,该类诊断模式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较高,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大范围容积扫描,便于疾病的早期诊断[2]。为此,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详情阐述如下。
抽取至我院就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AD)40例(2015.6-2017.6)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医护人员同所有患者详细讲解了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意义等,对于患者的不良情绪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帮助患者以良好的情绪面对疾病诊断与治疗,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疾病均获得明确的诊断,将存在急性炎症、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排除。
其中男性与女性分别占据22例与18例,年龄区间为 22-69 岁,平均(45.12±2.30)岁,24 例无明显的自觉症状,12例存在突发性胸背部疼痛,4例存在心衰、晕厥症状。
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双源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选择扫描仪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从主动脉弓上方2-3cm的部位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下2cm的位置进行扫描,层厚与重建层厚分别为5mm与0.6mm,螺距与矩阵分别为1.2与512×512,采用碘海醇经右侧肘正中静脉进行增强扫描,注射速度为3.5mL/s,注射剂量为80-100mL,管电压与管电流分别为120kv与110mA。给予静脉期、动脉期扫描注药后延时25s给予动脉期扫描,55s给予静脉器扫描。
之后进行图像后处理:由2名影像学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阅片,对主动脉夹层的类型、破口部位、夹层累及范围、真假腔形态与走行特点、受累分支大血管供血情况、真假腔内是否存在血栓等进行分析。
DeBaKey分型:Ⅰ型表从升主动脉近端延伸至降主动脉;Ⅱ型表示从升主动脉止于无名动脉,降主动脉不受累;Ⅲ型表示从主动脉弓降交界部位延伸至腹主动脉,升主动脉不受累。所有患者给予该分类法进行分类可知,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32例。
Stanford分型法:A型12例,B型28例。
对所有患者给予双源CTA诊断后,对AD真假腔与内膜瓣的显示率可达到100%,给予该类诊断模式,便于将主动脉扩张与双腔主动脉清晰显示出来,其中假腔比真腔较大,为螺旋撕裂状,可处于真腔的任何部位。分析内膜瓣可于真假腔中存在,为线状、弧形S型弯曲等,少数为V型。24例累及头臂动脉;其中12例累及腹腔干动脉与髂总动脉;12例累及左肾动脉。
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共有28例,进行图像重建,给予双源CTA检查,对于内膜破口的显示率较高,可达到92.50%(37/40),多半为喇叭口状破口,主要为低密度内膜片、连续性中断现象。内膜破口主要处于降主动脉或者升主动脉近端左锁骨下动脉以远部位,也可病变于主动脉其他的部位,其中7例患者的假腔内伴有血栓现象,假腔内充盈缺损为主要的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早期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的意义重大,便于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3]。
分析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因素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近些年来,随着主动脉夹层发病率的逐年递增,发病后48h内的病死率可达到36%以上,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CTA、B超、MRA、DSA等,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B超检查模式图像的直观性不强,MRA检查可对真假腔走行、破裂口部位进行明确分辨,但是检查时间较长,对于采用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止使用,容易引发各种运动伪影。分析DSA属于一项有创检查模式,难以观察造影充盈的假腔,进行手术治疗时,患者的造影剂使用剂量较多,放射线量较大,较难将附壁血栓、动脉内膜的变化清晰显示出来。
主动脉夹层患者双源CTA检查的主要影像学特征包括:平扫后可观察到夹层部位的主动脉增粗,具有异常的形态、内膜钙化内移、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征象;增强扫描后可显示撕裂内膜片与真假两腔。本次研究给予双源CTA检查后表示,真假腔的显示率可达到100%,真假腔之间的交通称之为破口,可观察到多个或者单个破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32例,A型12例,B型28例,双腔主动脉是对AD进行诊断的直接征象。有关研究指出,可依据MPR图像可直观显示内膜破口,对破口与主动脉弓大分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的关联性与各类重要分支血管情况进行显示,采取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便于多角度、全方位对各个血管分支情况进行显示[4]。
双源CTA检查属于一类快速、便捷、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可依据各种重建技术对患者主动脉夹层破口部位进行判定,同时还能够对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真假腔走行与范围等进行判定,便于对疾病提供科学的诊断方式,利于后期患者的手术治疗,已经成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重要检查模式。
对于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来说,为了防止夹层破裂或者恶化,应提倡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在慢性期应对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该类疾病患者需在体外循环下给予手术治疗,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将内膜破口的部位确定,对夹层远端流出道的具体情况进行明确,依据实际病变,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来说,随着医学技术与材料的发展,较多情况下采取腹膜支架隔绝技术,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死亡率低等特征,对于全身情况较差、年龄较大、身体无法耐受的患者较为适用,已经成为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对于某些累及内脏动脉与主动脉弓的患者也较为适用,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保证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情况可知,对主动脉夹层患者采取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操作步骤较为简便,后处理功能十分强大,值得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易定华,段维勋.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现状与展望[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1):1-2.
[2]姜亮,王利伟,殷信道等.双源CT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1):35-38,40.
[3]罗波,于明涛,黄冰等.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95-97.
[4]龚利辉,龚绍辉.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0):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