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女性学构建的四个维度①

2018-02-09 02:14:33胡晓红田楚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想史女性主义现实

胡晓红 田楚妍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构建之前,先要对学科与专业的区别做一个严格的界定。专业与学科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作为学科的临近概念,在口语中常常是通用的,但实际上学科和专业不能混为一谈,除了传统的、底蕴深厚的老学科比如文史哲可能具有这种直接的相关性外(当然不能说专业就等于学科),对其他学科而言,学科一定大于专业,即专业是唯一的、专门性的,学科是多维和多元的。我们应该先提专业再提学科,即先提性别或女性专业,然后在性别和女性专业的基础上再去提性别或女性学科,以此作为专业的基础和支撑。专业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个领域进行的专门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其特点是有专门人才,用专业性的方式和手段,并且获得了国家教育或者是科学研究主管部门的批准,成为有专门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资质的团队或实体。专业未必“学”,它跟“学”还有一定的距离。专业和学科的关系分为直接同一性的关系和非直接同一性的关系。一个成熟学科的建设需要围绕以下维度展开:一是学术史,二是经典著作,三是基本思想,四是现实问题。

一、梳理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学术史

思想史,也叫学术史。任何一个成功的学科群或专业在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时候,其第一抓手就是思想史和学术史。它决定了专业或者学科的基础和水平及一所大学或者一门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的实体的水平。理论具有彻底性、现实性,理论是当代的,而思想史都是过时的。所以,人们很容易在学科建设中重视理论而忽略了思想史。但创造理论的方式只有从思想史和学术史当中来概括、凝练,所以,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思想史和学术史,否则不但不能创造出理论,而且还会陷入很多困惑,造成理论的空洞和理论的教条以及理论的不实用、不实在。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哲学就是哲学史”,这句话虽然只是对哲学专业和学科的判断,但它对于任何一个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适用。可以说,社会学就是社会学史,性别和女性专业就是性别与女性专业的学术史和思想史。但思想的发展历史并不能直接构成学科和专业的内容,需要经过科学梳理,划分阶段,并探究相邻历史阶段之间的接续逻辑与断裂原因。

简而言之,学术史的梳理工作要有立场、梳节点、理观点,即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从历史与性别双重维度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女性问题的著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思潮、西方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及中国近现代学者对女性议题的讨论,以此回答马克思主义女性学在何种立场上关注女性问题,以确立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学科方向。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女性学学术发展史的专门研究比较少见,但有三个历史发展节点是得到学界基本认同的: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和资本分析。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思想史发端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当中有关女性解放问题的论述,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其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研究所经历的萌芽、确立、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阶段相一致。但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未明确提出过要成立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女性学的主张,甚至他们关于女性问题的思想都不成系统,后经过倍倍尔的梳理与继承才得以成为一个学术研究流派。

二是女性主义思潮的女性立场。英国女性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最早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相结合,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对女性问题的判断,米切尔强调妇女受压迫是由生产、生育、性关系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综合结构决定的。由此,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正式“联姻”,并以“二元制”为逻辑起点进行理论建构。这也导致随后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理论研究重点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联姻基础的反思,以海蒂·哈特曼为代表,开始以批判性的立场看待二元制。

三是后现代女权主义反本质主义的理论主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带有明显后现代特质的唯物主义女性学应运而生,以兰德里、麦克林等人为代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立场超越了以往的一切辩论,认为每个男性个体与每个女性个体千差万别,争取男女平等是男权思维的延续,提倡解构“男性”和“女性”这一对二元范畴,用后结构主义的范式建立一个真正包容差异、平等自由的权力结构。

二、深耕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

经典著作,它与学术史与思想史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学术史和思想史是在漫长的发展当中形成的有逻辑有历史的一个整体,经典著作既是编织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基础材料,同时又具有个性和独特性,包括其民族特性、时代特征、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观点等。每一本经典著作都是思想史园地中的一簇鲜花。所以,一个成功的专业的人才培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其中外思想史、学术史,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经典著作的教育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门学科经典著作课程开设的水平和程度是判断它是否达到一流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图书馆的资源库的建设当中最需要的文献。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历经近200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南,发展出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支学科,女性学作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也应积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理论支撑。

以经典著作串联起的思想史脉络,是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学科底气,需要进行充分发掘。而其中,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最为重要。妇女解放问题作为人类解放事业的一部分,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问题,早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就包含着对妇女问题的生存论分析。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共产党宣言》当中蕴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两性和谐与家庭关系思想更可视为是妇女解放的宣言书。马克思主义女性学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探寻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妇女受压迫的原因,经典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代表,理论武器有阶级分析法、劳动分工与异化理论、两种生产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人的实践及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的目标的价值追求,这些问题与女性学相关,可以概括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类本质的观点,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与人的生活状况的改造的一系列理论,这是性别问题的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其他流派,尤其是自由主义流派有所不同。100多年前,马克思与恩格斯就已经从方法论上确立了认识女性问题的基本框架:一方面,阶级立场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学科特质,如果说西方女性学的核心概念是社会性别,那么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核心概念是女性解放,而且是将女性解放与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成为人类解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学科研究范式,因此,女性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女性问题的解决也要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框架下才能实现。女性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学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女性学不同,西方女性学主张通过彰显主体意识以获取权利,而忽视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历史语境的变化,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尤其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因”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出了质问,甚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西方女性学的不同采取了不可包容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女性学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但要以认同经典理论的基本主张为前提,为此,还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当中,完整准确地把握其思想体系。

三、广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思想

理论思维、理论形态、理论话语、理论观点等对任何学科建设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专业和学科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以及专业和学科本身的完善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理论比较复杂,我们很难就理论形成符合理论自身的一些自觉的意识,很难做到按照理论的要求去行事,甚至还会对理论产生很多的误解。马克思关于理论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用来说服人的。”所以,理论抓住根本才是彻底的,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但理论的根本性与彻底性通常只是针对一个时代、一个命题、一个视角而言,而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永恒的答案,因此,唯有不断反思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思想,才能夯实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基础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已经极大地丰富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的问题域,也拓展了女性主义的研究视野,如前所述,这是马克思主义女性学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有质疑与批判。

总的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围绕的议题仍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现实的经济与文化表现、妇女解放的途径,其内部矛盾主要就是二元制思维结构的内在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通过合理吸收其他女性主义流派的思想主张,结合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其一,扩大了劳动再生产的含义,认为妇女的再生产劳动与男性的职业劳动一样属于生产性劳动,而非仅仅是生育劳动,因此妇女的再生产劳动因其不具备显著的交换价值而被严重低估了,倡导对家务劳动价值进行重估。其二,重新审视了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关系,承认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但仍然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对父权制的维护具有更为根源性的作用。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已经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思路,进行了女性主义的改造,基本结论是:男权制是先于资本主义制度而存在的,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只是结束男性对女性压迫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其三,辩证看待天然性别与社会性别,逐渐将社会性别置于与阶级同等重要的地位,试图克服妇女解放从属于人类解放这一主张对两性差异的忽视,以性别分析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其四,后现代和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主张彻底的解构立场和多元认识论,使女性主义彻底摆脱二元论的两难境地,避免陷入新的霸权主义之中。其对理性、客观性、本质、真理等范畴的解构,以及对固定的主体身份、对父权制、性别甚至女性等范畴的否定,是一种近似于釜底抽薪的方式。

四、回应中国女性的现实问题

一门学科要具有“常讲常新”的活性,不仅需要不断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来扩充基础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思想史和经典著作不断做出新的诠释,还需要增强回应现实问题的理论自觉。女性学学科是关于人的研究,是关于女人和男人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女人的研究,当然这个研究属于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以及社会的安排上来展开研究的。社会性别问题和女性问题的研究属于人文学,在人文学的意义上来说首先是思想性的理论性的学科,与文史哲、社会学等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相关。所以,对其学科的定位和专业的定位要从对性别和女性问题研究的专业性的和学科性的根本属性上来考虑。从性别问题的角度来看,应该把它提升到人的社会生活问题的研究的角度,因此,要特别重视中国特色的性别问题和女性问题的研究及其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是女性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主题,会涉及现实的问题、现实的思潮和现实的主义。

现实关切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品格,生产生活实践和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女性主义理论亦是在争取权利的历史运动中形成的,它帮助记录和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本身就与运动密不可分,两者的结合必定不是走向经院的、思辨的,而是同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旨趣一样——“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学科发展逻辑,在这一逻辑下,中国的妇女解放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此,要重申马克思的实践观、发展观和感性原则,警惕一种错误的研究倾向,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理论当成既定的理论遗产和现成的解决方案,而不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寻找确切的结论和主张,从而忽视了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立足中国现实,科学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学既是用理论解释、指导现实的过程,又是现实照进理论、引起理论的自我反思的过程。当代中国女性解放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历史问题、社会问题,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女性学更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品格,直面现实的理论勇气能够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女性研究从宏大的抽象的逻辑体系走向具体的性别,去关注生活在社会当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关系的“现实中的女性”。但就当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仍有开拓的空间,要维持学科的生命力,需要马克思主义女性学对中国当代女性的现实困境保持准确的理论敏感,在借鉴西方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不囿于西方女性的基本议题,更多地去把握当代女性的家庭与社会角色冲突问题、性别养成的刻板观念、女性的物化问题、家务劳动价值估量问题等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本土女性主义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本质,寻求破解路径。

如果说西方女性学将提升女性意识的维权运动作为实践方式,中国则将女性解放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实践模式。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原则,聚焦于中国女性解放的社会实践,以历史时期为发展脉络考察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的女性解放与发展,从中分析中国女性解放的经验和成就,进而构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女性解放的中国模式。如此,才能回答马克思主义女性学在中国场域如何实践的问题,以此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实践根基。

如果说西方女性学关注堕胎、同性恋和跨性别等发生在西方社会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女性学更关注劳动、资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等面向的女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女性学需要回应当下中国女性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困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现代女性的生活场域中的困惑和矛盾。劳动和资本是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学科问题域,围绕这一问题域,女性双重角色问题、家务劳动问题、女性的物化和物化的女性问题以及派生的“剩女”“女汉子”等当代女性的热点议题都能从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角度做出对现实问题的回应。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回应,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直面现实,回归生活,以此彰显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学科的鲜活性和生命力。

猜你喜欢
思想史女性主义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东南法学(2015年1期)2015-06-05 12:21:34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语文知识(2014年7期)2014-02-28 22:00:18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