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才
(江西省弋阳县中医院,江西 上饶 334400)
急性胆囊炎属常见肝胆疾病之一,通常是因为细菌性感染、化学性刺激所导致的一系列胆囊急性炎性病变[1]。手术是临床治疗此病的首选方法,开腹手术是传统术式,创伤较大,且远期疗效不明显。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被应用于急性胆囊炎治疗中,效果明显[2]。为此,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LC手术疗效与安全性,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29~78岁,平均为(46.7±10.2)岁;除16例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外,其余44例均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为(2.9±1.5)h。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胆囊炎的相关诊断标准,伴或不伴Murphy征阳性,并由超声、腹部X平片诊断后确诊。排除胆囊积液并合并全身中毒症状者、胆囊穿孔或坏疽者、凝血功能障碍者、门静脉高压者、哺乳期或孕期女性患者,对手术不耐受者。本次研究均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并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全部患者均行LC术治疗,全麻,取头高脚低仰卧位,将气腹压力保持在11~12mmHg左右(1mmHg=0.133kPa),采用三孔法或四孔法。首先,探查腹腔,观察胆囊炎症及粘连状况,并检查是否伴有其它脏器疾病。然后,紧贴胆囊将周围粘连组织进行钝性分离,注意操作要轻柔,以防误伤[3]。对胆囊张力偏高者,应先给予穿刺减压,方便抓持。贴近壶腹部时借助吸引器边推边吸钝性分离Calot三角,注意仔细辨别胆囊管与胆囊动脉,然后施夹后切断。遇到胆囊管较为粗短的,不可随意施夹与切断,而应仔细辨别胆囊管与胆总管、肝总管之间的关系,待确定后才能将胆囊管夹闭[4]。利用丝线结扎再借助钛夹或可吸收夹对胆囊管进行夹闭处理。将胆囊切除后取出,对出血部分电凝止血,并冲洗腹腔,检查解剖关系,待确定没有出血与胆漏问题后,放置引流管,手术结束[5]。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本组患者手术均很顺利,3例中途转开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时间在50~132min,平均为(105.2±30.6)min,术中出血量为10~255mL,平均为(188±79)mL,术后住院时间为(7.2±1.6)d。术后并发症7例,包括3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胆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
作为胆道系统的一种常见急性疾病,急性胆囊炎在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此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炎症不易局限等特点,极大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6]。曾经此病被列为LC的禁忌证,然而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如今大部分急性胆囊炎均可采用LC治疗[7]。LC术具有手术视野开阔、微创、对周边组织损伤小,术后易恢复等优点。但是选择LC术时必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以尽量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8]。有研究认为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手术的最佳时机是发病后48h内,最好不要超出72h,随着时间的延长将极大增加中转开腹率与再手术率,延长住院时间[9]。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发病时间并不是判断适应证的唯一关键因素,而应将局部的病理与解剖状况,术者操作技术高低等作为手术成败的关键影响因素[10]。在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辨、切、辨”的原则,从容操作,避免情绪急躁。胆囊三角粘连是引起LC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术者必须仔细分离解剖Calots三角区,这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为防止引起肝外胆管损伤,应仔细辨别清楚肝外胆管。同时,要小心解剖并准确辨别肝总管、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特别要仔细辨别胆总管与肝总管的延续部分与胆囊管的汇合部位[11]。在解剖过程中注意不能过度剥离肝总管周围,避免造成局部管壁血运障碍,从而造成管壁坏死,引起胆漏。
总之,本次研究显示,60例行LC急性胆囊炎患者手术都较为成功,手术效果明显,并发症少。这说明急性胆囊炎行LC术是切实可行的,但必须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并在术中仔细操作,确保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