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廪,刘小芹
(遵义师范学院a.体育学院;b.科研处贵州 遵义563006)
红色体育文化是红色文化和体育文化的交叉,是通过红色体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展现体育精神的一种新的衍生文化。它是以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基础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核心体育文化基因的传承,它以正向价值导向为特点,以革命精神为激励,以崇高理想信念为追求。红色体育文化既关心人的生理发展,也关心人的心理健康,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因而具有多重功用;既体现了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也体现了对社会和谐的关注,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结合的典范之一。因此,红色体育文化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是特别值得推广和实施的体育文化形态。
英国生物学者查理·道金斯认为在社会文化中有一种类似基因的复杂单元即文化基因,它是能够一代一代进化、融合和传递的意识单元,是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文化信息模式,这就是核心文化基因[1]。核心文化基因是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红色体育运动会从先前的军队体育比赛转变为现在的一种群众性体育赛事,它将中国革命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和动人事迹等诸多“红色元素”巧妙融入到体育项目中,如在红色体育运动会中开展投掷手雷、强渡、100米挑担、100米独轮车、100米炸碉堡等比赛项目。所有参赛选手,必须根据项目要求,穿着不同革命时期的军队和农民服装,让人重温那段艰苦而难忘的峥嵘岁月。
红色体育运动项目是红色体育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红军的扁担”,是根据“朱德的扁担”的故事改编,让运动员肩挑重物跑100米来决定胜负的运动项目,这要求体力和速度,突出了强身健体、身心和谐的思想。“独腿长征路”是根据长征路上,有位红军战士负伤截肢后,坚持用一条腿走完了万里长征路的故事而改编的体育运动。这体现出意志坚强和革命大无畏的精神。“独轮车支前”是依据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是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而创编的项目,表现出中国传统体育尚“义”“侠”二字,崇社会正义,行天下大道即关注社会民众的福祉,体现了中国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这些运动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都凝聚成了红色体育文化的核心文化基因。红色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体现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拓创新、积极主动、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方面,折射出红色体育运动自身所表现的不屈不挠、顽强坚毅的内在品质,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红色体育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是因为红色体育文化这一强大精神武器的支撑。在红色体育文化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其核心要义在于加强“社会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与中国的传统精神是一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义务,而排斥自私主义和安乐作风。红色体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核心文化基因,强调红色体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红色体育文化在继承中国核心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形成了流淌在民族肌体中的强劲的、优秀的文化血液,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一脉相承又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的理念精华,理应是人类发展最核心的文化基因。
红色体育是中国革命、体育实践与马列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我国现代体育发展的前身,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实践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道路。在白色恐怖和社会动荡的战争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生存的艰难性要求革命志士具有钢铁般的身体素质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品格。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和军事战斗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应变适应能力,提升我军战士军事作战水平和军队战斗力,为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注重军人的身心健康,既开展革命斗争,也学习文化知识,既注重身体健康,也注重心理健康。而战争时期还有很多军事体育训练是以军事训练为主,以革命思想传播、与敌斗智斗勇为辅的革命策略、军事参谋、行军作战方案等之类的结合。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我军广泛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促进军民团结,使军民关系如鱼水情般密切。军队广泛推广和普及红色体育运动,达到了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教育人民的目的,为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色体育运动发展到现在,注重全民性和健身性,是对过度追求金牌效应的竞技体育的有益补充。红色体育项目将革命战争到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融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是具有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和平时期,把这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尤显必要。红色体育的功能在战争年代是锻炼筋骨,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在和平年代,转变为全民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目的是强身健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其中最高级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体育是人类在满足基本生存能力的需求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在革命战争年代,体育目的就是体育活动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目的是为人民的健康及国家的国防服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体育目的则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建设物质和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体育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需求的提高,由人民的体育需求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矛盾,变成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增强体质,提升全民族素质的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人对竞技体育的追逐热情消减,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红色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有赖于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个人都有发展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和提升人格,需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时期艰苦环境下开展红色体育运动过程中,军民所展示的勇敢、果断、坚韧、拼搏等众多高贵品质与当下个体在高档的体育设施基础上所追求的娱乐、功利性的表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商业文化是在商品流通环节中,凭借交易载体——商品和服务,通过交易实践活动,实现商品价值,来传导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综合体。随着社会发展,商业文化要求消费文化适应社会环境。社会消费者需求也呈现一定变化。由纯粹的物质消费,转变为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消费需求,最后演变为追求精神需求。因此,作为现今时代的商业文化,必然更加关切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力求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趣味,更加注重对消费者做出的道德承诺[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人们对红色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缺乏了解和认识,受商业文化影响,世俗功利的需求取代红色体育文化的价值观,这造成红色体育文化传播的庸俗化。商业文化的介入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地方发展红色体育文化,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这就导致了红色体育文化在传播中的价值扭曲。
红色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和适应性,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途径来吸引人,推广可视性强与参与性强的项目。但是,过多使用商业元素,则会弱化“红色基因”,不仅会削减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也会消解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播特质。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它是局部的、非主流的文化现象,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群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由于亚文化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和心理环境,其影响力超过主文化。
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迈进,离不开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撑。红色体育文化的内涵与体育强国梦是一致的,可利用红色体育资源来实现体育强国梦。
亚文化的传递方式简单快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受大众接受和喜爱,这样很容易占领文化消费市场。红色体育文化则是经历不同历史阶段,经过一代又一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发展而来,它促使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也使得我国的体育综合实力得以提升。红色体育文化传播效果比以往时代更具针对性,指意性更强,但传播时效比较短,形式单一,内容空洞,传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影响后续发展。
灰色文化是在价值层面上介于主流文化与反文化中间的文化,它既不属于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也不是与社会完全对立的反文化。灰色文化的特点在于披裹着“无伤大雅”的外衣,以调侃、戏谑、恶搞的形式传播不同于主流价值文化的价值观。灰色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幌子下大肆传播低级、庸俗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造成负面影响,并在社会上形成泛滥之势。信息过剩的全媒体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就是大众的注意力,灰色文化的“眼球经济”,迷惑了大众的视线,给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挑战。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商业文化、快餐式亚文化、灰色文化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拓宽了信息流量,其频繁化更新和多样化形式充斥人们生活周围。而人们对红色体育的认识大多片面性和武断性地停留在革命和建国时期,认为红色体育文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是老一辈人的东西,应存放在纪念历史的博物馆中。红色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被忽视与质疑,并遭到商业文化、快餐式的亚文化、灰色文化等其他文化的不断消解与侵蚀,导致人们对于红色体育文化的关注愈来愈少,阻碍了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播及其实效性。
红色体育是中国抗战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体育形态,这种新型的体育形态因为“红色”而显得格外非凡。红色体育文化历经形成、发展、丰富、创新的演进过程。红色体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大致可分为起源期(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形成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期(建国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熟期(改革开放时期至今)。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领导人民大众创立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精神形成了红色体育精神。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可知,苏区体育精神则是长征体育精神的直接来源,是红色体育精神的源头,奠定了中国红色体育的根基;延安体育精神则是这两种精神的弘扬,并有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4]。
体育项目是体育活动的载体,随着社会发展,红色体育项目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造创新,以适应不同社会需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体育在军事层面则是通过身体的锻炼来增强军队的军事力量,“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健康体格”“不是为了赛胜负,乃是锻炼铁的筋骨”。在个体层面则是通过斗争争取体育锻炼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体育则是在社会主义的体制下提高我国竞技实力,夺取更多的奖牌,来消除世界其他国家对我国认识不充分的影响;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进,红色体育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另外,在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丰富和发展我国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来提升身体素质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红色体育既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又承载区域精神,是生动诠释革命传统,打造区域品牌,促进老区合作发展的良好平台。红色运动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不仅为广泛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平台,还在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中融入了“红色元素”,增加了运动会的趣味性,使人们在丰富而独特的体育项目中可以感受革命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在真实的体验和参与中体会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在健身和运动的同时认同红色文化精神,并把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自我的理想和追求。
目前,从城市到乡镇,凡在空闲的公共场所,都有人组织跳广场健身舞。可采用广场舞的活动形式,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群众在健身娱乐的同时,能够听、唱“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内容。这样不仅能让人们学会一种新颖的健身方式,还能在载歌载舞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生活中。
打造红色运动会传播品牌,必须回归文化本位,充分发挥红色产品的文化功能,构建红色运动会的精神产品体系,创新传播手段,注重红色体育文化的精神性与现代传播的时代性完美结合。在红色运动会品牌的建设上,要注重凝炼红色体育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创造出大众喜欢的红运会品牌。在红色运动会品牌的传播上,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手机、电视、电脑等媒体,通过电子报、微信、博客等平台向用户传播信息,并进行及时反馈,改变传播方式,扩展传播渠道和途径,以增强红色运动会品牌的影响力,提升红色运动会品牌的吸引力。
体育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意识形态,规范着国民的体育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5]。当下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一些革命老区利用红色革命旧址、遗迹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并结合体育赛事,将体育精神与红色文化相结合。
学校是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主要场所,而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对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校园文化里特定的“象征符号”——红色文化对于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建立积极、正能量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提高青少年判断真善美的能力,接受优秀价值观的洗礼和熏陶。
构建红色文化教育校园环境,需要利用红色精神来支撑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体活动。校园文体娱乐活动应增强红色体育文化精神,强调以高品位、高格调的红色体育文化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运用全媒体来宣传校园文化精神,鼓励学生在传统节日、重大校园活动和开学典礼等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红色文化的营造和学习中。同时,为了增强红色体育文化传播的实用性,可结合青少年身心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创建多种弘扬红色体育文化精神的新型体育项目,让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使校园成为红色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使红色理念在青少年群体中得以普及。这不仅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更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它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们心中的精神信念和追求,这种精神信念和追求将成为时代精神新的内涵。
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于1970年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他认为这种传播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强调文化的共享。在“仪式观”中,平等的参与者是传播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建构“仪式”。红色体育文化是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其传播具有自己的历史原因和运行规律,它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宏大精神指向,具有弘扬红色文化的崇高感和神圣感,与“仪式观”传播中的“共同信仰”部分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只有坚持红色体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使红色体育始终为社会主义体育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和增强其感染力,才能把红色体育文化的根本特质和普适价值充分彰显出来,为推动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更大贡献[4]。
红色体育运动会使红色体育成为民族文化的“黏结剂”,通过“一种盛大的仪式与庆典传播”,唤醒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或创造新的价值融入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大众传媒是红色运动会的主要传播途径和渠道,借助现场直播、现场参与的方式,强化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动员受众参与到红色运动会的仪式与庆典中,以实现传播仪式中所揭示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唯有如此,大众传播才能更好地表现仪式并成为仪式的一部分。新闻报道和电视转播仅是一种平面化的线性传播形式,培养更多的是“沙发土豆”,削弱了受众对红色内涵传播的直接感受,不能实现因互动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缺少了受众群体的亲身体验,就很难内化为指导行为的观念。存在于群体活动中的各种仪式,都具有具体实在性。而大众传播却拥有虚拟性的特征。所以红色体育文化应运用多种传播类型,譬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而不能仅仅依靠于大众媒介。另外,持续性传播有利于将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符号逐渐转化为人民乐意采取实际行动的动力。但现在开展的红色体育运动持续时间较短,缺少连续性和周期性;内容上,主要是竞技项目的比拼而缺乏大众协调参与的项目,难以吸引到传播受众参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之中,唤醒共同的民族记忆与民族情感,亦是难上加上。“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6]
将红色体育文化的“仪式观”进行更大范围持续发展,从而“确认”共同信仰——革命乐观主义与顽强拼搏精神。譬如开展大学生红色运动会,通过红色运动会火把传递,红色运动会会徽、会歌、吉祥物征集等诸多活动,使大学生群体和普通社会群体形成一个特定的“仪式观”。通过共同参与“仪式”,使大众深刻感受革命先烈不怕牺牲、顽强战斗、视死如归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气质,激励青年一代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认同感,这才是最有效最广泛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3]钱乃余.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耦合关系探微[J].商业时代,2009,(14):124-126.
[4]党挺.中国红色体育的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305-309.
[5]于凡兰.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文化传播[J].山东体育科技,2013,(6):33-35.
[6]郭讲用.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1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