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秋英,黄 斌,赵 岚
(福建农林大学军事教研室,福建福州350002)
中国的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资源。“红色资源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历史遗存、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我党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1],是我们继承优良传统、强化爱国意识,推动国防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因此,回顾福建地方红色经典,并探索与高校国防教育的融合途径,真正“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福建红色经典是福建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伟大实践斗争中形成的历史遗存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它是福建人民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且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近代以来,福建走出了林则徐(福建侯官人)、严复(福建侯官人)等一批民主思想的启蒙者。维新派创办的中国第一个旬刊——《求是报》,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国闻报》以及中国近代第一张女报均由福建人创办。一大批福建英杰在辛亥革命中成为中坚和骨干力量,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建籍就有20多位,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学中用的专科学校,自1866年创办,福建船政历时45年,培养了约五分之三中国近代海军军官和大批科技人才。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批留欧学生,培养了一批如魏瀚、詹天佑、严复、陈季同等近代中国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可以说福建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也为中国近代化和海洋建设贡献了力量。
1928年,福建发生了五大农民武装暴动,在闽西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第一支红军部队,是当时全国较早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之一。闽西土地革命的实践,为中央苏区乃至后来全国的土地革命提供了历史经验。
1929年红四军入闽,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福建成为创建中央苏区的实验区。1932年3月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5月成立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共辖有43个苏区县,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占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福建在苏区政权、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涌现出“中央苏区模范乡”才溪、“红色小上海”汀州、“苏区乌克兰”宁化等先进典型,为中央苏区乃至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党和军队建设的方针以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934年10初,红九军团、红三军团等红军主力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在8.6万中央红军长征队伍中近3万名福建子弟兵分布于红军各部,承担着前锋和后卫的艰巨使命,他们大部分英勇牺牲,只有近2000人到达陕北[2]。福建子弟兵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前仆后继的历史使命感以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福建地方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建立了闽西、闽粤边、闽北、闽东、闽中和闽赣边6块游击区,牵制了20万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红军主力长征,保存了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3]。1938年初,5400多福建游击健儿整编成新四军,占新四军初建时总数(约1.03万余人)的近一半,福建成为新四军有生力量的主要来源地。
福建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先后建立了6个军,为人民军队建设和中国革命胜利贡献了力量。共和国10位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57位上将中的33位,177位中将中的113位以及众多的少将,都在福建战斗、生活过,1955年到1965年授衔的福建籍将军有83位。
永安抗战文化活动持续7年多,历程艰难而壮丽,作者阵容强大(100多人),新闻出版业兴旺(有12种报纸,129种期刊,800多种各类书籍),作品战斗力强,成为绽放在东南半壁的一簇文化奇葩,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从1926年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解放的23年时间里,福建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始终高举革命旗帜,保留了党的组织和干部,保持了精干的武装,保持了党在东南的革命支点,有力地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福建。“有20万亩土地革命胜利果实始终保存在农民手中,创造了全国绝无仅有的奇迹”[3]。红色福建,被誉为全国著名“红旗不倒”革命老区。
地方红色文化内涵与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在一致性即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和功能是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而高校国防教育目的的实现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内涵。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凸显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4]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5]将国防教育与弘扬红色文化,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相统一,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在中国的历史上,福建特色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特色的红色文化,颇具地方传奇色彩。例如省会福州就有近千个大家庭三代以上皆为海军,也有9代皆是海军的世家,出过1200位水兵的海军家族,形成了全国独有的“海军世家”群体[6]。自1997年始,福州市纳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计46处[7]。福建省也先后颁布了三批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构建了丰富的社会国防教育资源。对福建国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合理、有效开发,将鲜活生动的国防教育资源巧妙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拓展国防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实现国防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性,从而有效发挥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文明传承、励志育人等功能。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国防教育的融合实际上就是对本土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索一切有可能进入国防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国防教育活动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育人价值的过程。
红色文化与国防教育内容的结合,旨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国防教育内容进行丰富与扩展,把红色文化“引进来”,进入国防教育教材,进入国防教育课堂。“进教材”,重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提炼,整合开发,特别是地方特色的区域红色资源的挖掘,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国防教育课程或专题讲义。“进课堂”,重在将红色文化渗透于平时的教育内容中,将红色文化资源向国防教育教学资源转化,可以通过鲜活的历史实例(如赤石暴动、古田会议),让受教育者充分了解本地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个人成才和理想追求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红色文化为国防教育消除了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隔阂,使国防教育更加富有亲和力和现实感。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和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同时,校园文化不同于显性课程,它对学生的个性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个性和品德塑造具有导向和陶冶功能。因此,可以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一方面突出“两个融入”:一是校园文化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体现福建地方“海军文化”“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效发挥光荣传统和先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以福州为例,可以在高校营造以长乐为主要展示平台的郑和航海文化,以马尾为主要展示平台的福州海军文化[7]。各地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创新校园红色文化,如龙岩学院结合闽西红色文化的特点建立了文化长廊和中央苏区陈列馆[8],很好地将两者融合。二是校园文化融入特色国防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利用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如清明节公祭活动、建军节、建党节、中国海军诞生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符合现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校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借机“展现红色精神、传播红色魅力、实现群体感化”[8],唤醒和鼓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自觉”,积极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要用好“两个阵地”。一是传统校园文化阵地,如利用校园宣传栏制作主题海报;利用校园广播发“红色之声”,话“国防时事”,设计专题栏目;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主题活动与宣讲,组织红歌会、红色经典读书会、文艺汇演等。二是用好新媒体阵地。依托当代大学生比较活跃的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平台,如运营微信公众号,既可以回顾红色历史经典,弘扬爱国精神,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讨论国防教育相关主题,普及国防知识,促进国防教育的经常化、大众化、生活化。大力发挥网络、手机、移动传媒阵地,逐步扩大地方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红色资源是一个复合体,“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物质形态红色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遗迹、领袖旧居、文物文献、革命标语、文艺作品等历史遗存,以及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纪念碑、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与纪念场所。非物质形态红色资源主要包括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9]。如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实现红色资源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这种对话与互动依赖于“体验”。“教育不仅关心人是否学到知识,而且更应关心人是否获得了体验、体验到了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10]这种体验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去立体多样地呈现红色文化。如条件允许可以引用VR虚拟现实技术,它的应用可以让学习者拥有沉浸在现实感、时空操纵感、现实叠加感、共同存在感等一系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11]。借助于虚拟现实,消除了时间与空间造成的认知阻断,学生可以回到历史中,更好地认知和学习,更深刻理解历史事件。这种体验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一种个体的心灵的冲击和震撼,一种对意义的深刻体悟。[12]
培养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国防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将爱国主义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和影响受教育者的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知”是对爱国主义的认知,习得;“行”是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主导和支配下的实践和行为。通过社会实践,深化“知”,进而有助于品质的内化,将爱国主义转化为个体内心的道德准则,成为个体主观自觉的精神需要和自主追求,实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使得学习者的爱国行为从“别人要求我这样做”变成“我自己要这样做”,所谓“人为自己立法”。这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和自主追求给爱国主义行为提供了原初动力和价值源泉,推动着受教育者去践行爱国主义准则,并在这种行为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志向。[13]
要利用好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福建省内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有12处,即古田会议纪念馆、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林则徐纪念馆、郑成功纪念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馆、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华侨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等,此外,还有大量遗址类、纪念馆、纪念碑、博物馆等红色资源,都是进行国防教育的活教材。它们蕴含独特的历史信息,不是普通教材所能替代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巴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4]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利用好和继承好红色基因,让民族共同的红色记忆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1]容旭升.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做好国防教育的思考——以钟山县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1):136-137.
[2]袁荣祥.福建精神读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3][4]吴明刚.福建苏区革命斗争的历史条件及特点[J].福建党史月刊,2012,(24):33-36.
[5]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159-162.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刘琳,史玄之.福州海军世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
[8]赵岚,黄斌.福州国防文化资源考察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56-158.
[9]饶进.对闽西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 6):116-119.
[10彭继裕.红色文化育人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5):5-8.
[11]聂国林.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12]宋振韶,金盛华.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64-67.
[13]何义情.AR与VR引爆教育革命[J].培训,2016,(11):43-48.
[14]新华网.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8)[2017-09-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