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勤超
(青岛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
大学生活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是美丽的校园,也许是浪漫的故事,也许是生动的一堂课,也许是某位大师的背影。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1980年12月23日发表于《纽约客》上的文章《审视后的生命》①中谈到了他的大学印象。斯坦纳本科阶段曾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在这篇文章中斯坦纳讲述了令他难忘的芝加哥大学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校长。
众所周知,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在全美众多大学中并没有什么大的名气,但自从哈钦斯1929年来到芝加哥大学并参与管理工作后,芝加哥大学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美国知名大学。哈钦斯的改革措施和倡导的大学精神至今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斯坦纳在《审视后的生命》中对哈钦斯这个锐意改革的校长进行了充满敬意的描述。1927年,当哈钦斯28岁时,他还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工作,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大学,哈钦斯曾写下这样豪迈的话语:“说到底,大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经得起考验。我用‘经得起’一词,不是指经济方面承受得起,而是提醒我们,大学应该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大学应该鼓励学生摆脱传统旧思想束缚,勇于探索新事物。这样的大学就会赋予生活真正的意义,就会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1](p320)这样的话出自柏拉图或者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也许不令人惊讶,但出自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之口,而且当时他面对的听众还是一群思想极为传统的教授,就显得弥足珍贵。正是这样一个对大学有深刻认识的年轻人于1929年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的院长(后来被称为大学校长),直到1951年卸任校长一职,他在芝加哥大学的二十二年是令人难忘的。芝加哥大学在他的领导下一时间饮誉世界,成了西方伟大的研究中心之一、学者云集之地和教育圣地。他与教授们共同管理学校,他倡导教授治校,学生自主办学的理念。在哈钦斯的热情鼓励下,芝加哥大学在医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研究、东方和圣经研究、原子物理学研究、天文物理学和数学研究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斯坦纳看来,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哈钦斯的锐意改革密切相关。哈钦斯还十分重视本科生综合素质教育,他的工作重心是将本科课程改革与美国实用主义、职业道德以及观察思辨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他鼓励学生挑战既定思维和权威。例如他认为应该重新审视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②二人对整体世界的认识,以及二人对知识体系的建构理论,都应该在不同的学科、语境和认识观念中进行不断的讨论。这种活跃的思维方式,犹如火苗熠熠发光,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一旦学生浸润在这样具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大学中,他们的才智也就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也为人类文明灯塔增加了一缕光。不然,也只能培养出一些苟且活着或者安逸活着的平庸之辈。
在斯坦纳看来,哈钦斯除了提倡挑战传统和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外,他还亲自参与设计经典篇章阅读课程。哈钦斯深知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的积淀与阅读经典密切相关,他为学生设置详细的阅读书单。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套伟大的经典作品书目,也不仅仅是开明教育。阅读西方世界的伟大经典书籍是虔诚的求学行为。那是我们的精神之源,是西方文明之基石,这正是经典对我们的意义之所在,与经典对话,这一坚定的信仰将使我们每个人更加接近真理。”[1](p319)正是哈钦斯倡导的读书计划,斯坦纳认为这使他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令他永生难忘。
我们知道,斯坦纳被称为当今世界一流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在《国家》杂志上称他为“一流的人才”,用“耀眼的光辉”形容他;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称他为“出色的启蒙者”;《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评价他是一位“卓有影响力的作家”,当代英国作家A.S.拜厄特(A.S.Byatt)说他是“一位晚到的文艺复兴巨匠……他深刻地了解我们时代的主流思想。”[1](p345)他的成就,除了与个人的天赋和刻苦有关外,与他在芝加哥大学阅读经典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这也是斯坦纳最为难忘的大学生活。如果我们读一下斯坦纳的其他文章,就可以感知到他阅读经典的经历对他影响之大。斯坦纳的很多文章都是文笔睿智、思想灼灼,且文章内容涉及异教主义、文艺复兴、军事、骑士精神;一些大师常常成为他对话的对象,例如李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伯恩哈德(Bernhard)、卡夫卡(Kafka)、贝克特(Beckett)、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乔姆斯基(Chomsky)、安东尼·布伦特(Anthony Blunt)等;他的文章引领我们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来到古拉格文学,从文明史海来到博尔赫斯(Borges)的魅力世界。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在大学里阅读了多少经典,就预言了将来一个人能走多远,当然这种经典包含科学的和人文的。斯坦纳曾充满深情地描述了芝加哥大学学生的阅读生活:“哈钦斯倡导与古今大师展开一种奇妙的对话,领悟大师作品的精神内核。他把大学校园变成了一个真实再现阅读的场所;各种声音活灵活现,回荡在字里行间。”[1](p319)优秀的大学崇尚读书之道,哈钦斯成就的芝加哥大学就是这样。
哈钦斯十分重视本科生的课程建设,尽管学生们每天的学习任务都很繁重,但芝加哥大学教学体系给予学生张弛有度的学习空间和积极向上的求学态度。他提倡开设《观察、信息与综合》这门课,该门课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绿色田野的大门,学生可以重估知识的价值,可以自由地讨论马克思和杜威(Dewey),可以逐句分析乔伊斯(Joyce)的《都柏林人》或塔斯基(Tarski)的逻辑学,可以畅谈恩里科·费米(Enrico Femi)的不可控链式反应如何促进了原子弹的制造。还可以阅读从柏拉图到卡尔纳普(Carnap)的书籍,以便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基本生活原则,探索世界逻辑及其含义以及构成他们世界的思想;广泛的阅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柏拉图学院、伽利略的对话录、黑格尔的柏林讲义在芝加哥大学又复活了。在哈钦斯看来,一个数学定理,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哲学观点,甚至历史本身,都有自己的历史,离开事物的背景,无法打开任何事物的门。而这一切,需要广泛的阅读来完成。
斯坦纳认为哈钦斯对芝加哥大学的贡献毋庸置疑。他在芝加哥大学任职期间,给芝加哥大学注入的活力为求学者带来了才智的升华和激情的释放,同样对斯坦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哈钦斯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他能让人置身于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与各种知识思想对话,这大概是芝加哥大学学生最为难忘的经历。斯坦纳这样评价哈钦斯:他深刻地了解一个大学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这是一个大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斯坦纳《审视后的生命》触及到了大学的核心问题,那就是“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应该成为大学的核心精神。思想自由才能产生人才,甚至天才;思想不自由,只能造就庸才,甚至奴才。只有思想自由,才会有勇气和信心打破传统,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才能产生像斯坦纳这样大师级的学者。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像胡适、徐志摩、钱钟书、钱学森、陈省身等接受的大学教育,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曾写道:“争取你的个人自由,便是为国家争取自由!争取你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取人格!”[2]同样,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也说到:“须知一个思想家,其第一要义就是随其智力所及而不论它会导致什么结果,谁不认识到这一点,谁就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3]哈钦斯就是这样的人,他尽自己的力量把学生的智力达到它所能企及的地方,这是真正的思想自由。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由创新精神应该是大学的历史使命。斯坦纳同样告诉我们,哈钦斯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对大学的发展,他有较大的自决权。当然这种自决权是与众多教授共同来完成的,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办学理念,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学无不秉持这样的办学理念。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1931年就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4]而只有“教授治校”,才能真正吸引大师,因为他们把大学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园。哈钦斯在芝加哥大学任校长二十二年,他把芝加哥大学当成了自己的家,并为之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才智;那里不仅大师云集,同样也培养出了很多像斯坦纳这样的大师。
哈钦斯所倡导的经典阅读、思辨阅读对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实,学生的大学生活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阅读,关键看你阅读什么,怎样阅读,是否坚持不懈地阅读和思考,阅读应该成为大学生存在的状态。斯坦纳谈到自己在芝加哥大学的阅读感受时就写到:“以执着寻求真理为快乐地学习人类知识是唯一真正的求知目的,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的高贵之处。带情感的阅读、用‘对话’的方式阅读,这都是求知的方式。”[1](p319)
斯坦纳的大学生活令他难忘,而更令他难忘的是一个不受外界干扰、锐意改革的大学校长哈钦斯,是大学的独立精神,是他能自由并辛苦劳作的阅读存在状态。《审视后的生命》是他对大学生活的深深怀念,是他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斯坦纳要告诉我们的是,大学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何等重要,而这一切,人的因素最重要。
注释:
①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是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著名研究员,当代著名学者,著作丰厚。其作品涉及批评著作和文学作品,如《悲剧之死》(The Death of Tragedy)、《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托尔斯泰与陀思绥耶夫斯基》(Leo Tolstoy and Fyodor Dostoevsky)、《在蓝胡子城堡》(In Bluebeard’s Castle)、《斯坦纳回忆录》(Errata:An Examined Life)等。在1967年到1997年这三十年间,斯坦纳为《纽约客》写了一百三十多篇评论性文章,这些文章内容广泛,文笔睿智,思想灼灼,其中的一篇文章《审视后的生命》(An Examined Life:On Robert Hutchins a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虽然简短,但观点鲜明,饱含情感,文中富含丰富的教育思想。该文中提到的经典阅读对斯坦纳影响极深,斯坦纳倾尽一生审阅经典文本,比如莎士比亚、荷马、索福克勒斯、托尔斯泰、但丁和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同时还在一些新出版和晦涩难懂的作品上煞费苦心。正是由于他持续对经典的研究,一些评论家把他称作是“欧洲古迹博物馆”。
②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中世纪哲学家和神学家,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著有《神学大全》。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GeorgeSteiner.George Steiner at The New Yorker[M].New York:A New Directions Book,2009.
[2]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EB/OL].http://www.xiexingcun.com/Shuwu/shwu2002/shwu20020311.html.2017-9-20.
[3]约翰·密尔.论自由[EB/OL].2017-10-03.https://www.douban.com/note/365910779/
[4]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EB/OL].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0_10/17/2807224_0.shtml.201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