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加凤 赵振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极快,易引发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在急救时间窗内恢复患者的血液供给对挽救AMI患者具有重要作用[1]。由于部分AMI患者因“救治延迟”得不到有效治疗,因此,在救护AMI患者过程中需要有一套优化、系统、规范化、快速的急救护理程序[2]。传统护理侧重于遵照医嘱,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而无缝隙护理有系统、规范化的护理流程,以快速、优化、高效、高质的一系列救护举措为AMI患者在“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护赢得时机,救护效果满意。笔者从无缝隙护理角度,对护士进行无缝隙护理培训并应用于AMI患者救护中,旨在为AMI患者找到优化、系统、规范化、科学的救护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经过急诊医生诊断,符合AMI相关症状;②在本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者。选取我科收治的94例AMI患者,男性52例,女性42例,男女比为1.24∶1,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0例,男女比 1.35∶1,年龄 31~83(63.65±11.37)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2例,男女比1.14∶1,年龄33~81(63.15±12.0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传统护理,按照医嘱开展救护。
1.2.2 观察组 采用无缝隙护理。本科总结以往AMI临床急救路径经验,作为优化护理流程的依据之一,根据国内外AMI治疗护理的最新进展,制订AMI无缝隙护理流程。由本科专家对护士进行无缝隙护理培训,给每名急诊护士配备一本AMI无缝隙护理工作手册,每名护士均娴熟地掌握无缝隙护理中各环节的操作。观察组按优化的急救流程实施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预检分诊。重点关注胸痛患者,为胸痛患者开通“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分诊护士对到达医院的患者,边看边问,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判断,并将其分诊到抢救区进行心电图检查,按照病情进行相应救治措施[3]。②快速急救。患者到达医院 5 min内给氧(2~5 L/min),建立静脉通路(这项操作完成后不会影响普通急诊患者,但能够做好充分准备来迎接急诊PCI患者)。监测血氧、心电、血压;10 min内护士做心电图,采集血液标本查心肌酶谱;根据医嘱给予患者0.3 g阿司匹林嚼服及0.5 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15 min内做好心电图检查的相关报告,如果硝酸甘油无法缓解相关症状,那么就要使用硝酸甘油与吗啡进行镇痛,并且通知心导管室做准备;在急诊室实时监控患者心电,协助医生及时处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休克;约40 min后,患者在心电监护及吸氧的情况下由医生与护士送到心导管室。在安全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妥善处置突发情况,降低各类风险[4,5]。③心理护理。AMI患者大多突发疾病,且发病时患者疼痛剧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不利于AMI患者的康复,需要护士根据患者恐惧、焦虑程度,做好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护士要及时安慰患者,采取积极措施缓解其不良情绪。护士要耐心倾听,细心解答,语气要温和,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避免造成医源性伤害或纠纷)[6]。护士在护理操作中要镇定、稳重,熟练掌握各环节中的操作,给患者以安全感,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依从性,以配合急救治疗,尽最大努力缓解AMI患者额外心脏负担。心理护理与其他各项护理相互配合,以达到救治AMI患者的更佳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AMI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差异。统计并分析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从护理态度、护理时效性、护理行为等方面评估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得分≥85分为满意,70~84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数×100%,对比两组患者的护士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 13.0展开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进出急诊室时间(min)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7 55.7±27.3 13.3±6.4观察组 47 37.4±13.1 10.4±5.1 t值 4.14 2.43 P值 <0.05 <0.05
2.2 两组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要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数及百分率(%)]
2.3 两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对比 在护士满意度上,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要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比较[例数及百分率(%)]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严重缺血而坏死,发病突然,情况紧急,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7]。在急救的“时间窗”内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护,使冠状动脉再通,可挽救濒临坏死的缺血心肌,是挽救AMI患者的关键[8]。传统急诊护理侧重根据医嘱进行急诊救护工作,在流程上不是最优化的,缺乏预见性、规范性,不能在最短时间内主动为AMI患者提供一系列前后各环节有机衔接、科学、快速的急诊护理,达不到救护AMI患者的理想效果[9,10]。无缝隙护理克服了传统急诊护理的弊端,有一套从诊断、转运到治疗全过程的最优化“系统、规范、科学”的护理程序,急诊护士在这种优化护理流程下变被动为主动[11],体现了“有计划、有预见、人性化”的特点,能迅速为AMI患者提供有效的优质护理,为救护AMI患者赢得时机。
本研究中,接受无缝隙护理的观察组AMI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说明优化后的无缝隙护理流程能缩短AMI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可尽早为AMI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急诊PCI,提高治愈率,缩短AMI患者住院时间。陈健兰等[12]认为,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心肌梗死静脉抢救效果,缩短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此外,无缝隙护理在防止院内心肌梗死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方面也体现了良好的效果,观察组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低(P<0.05),能提高AMI治愈率,改善AMI患者生命质量。江琳[13]认为,对行急诊PCI术治疗的AMI患者使用全程护理模式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生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存在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李小峰和陈敏[14]认为,系统规范的护理急救措施能大大提高AMI的抢救效果,降低疾病的再发率。“标准化、快速化、科学化”的无缝隙护理“以患者为本”,效果确切,受到患者的欢迎,观察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无缝隙护理救护效果更令人满意[15]。
综上,无缝隙护理更具计划性、预见性,护士在这种人性化的新护理模式下,能主动为AMI患者提供从诊断、转运到治疗全过程的一整套有机衔接的“科学、规范化”高质量护理,减少AMI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提升患者的救护效率,降低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令人满意。
[1]郭爱清,袁小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785-788.
[2]曹松梅,赵阳,严金川,等.院前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350-1353.
[3]梁晓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中严重并发症的急救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76-1878.
[4]王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效果观察.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57-59.
[5]王曼,李蓉,辜丽梅,等.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9-11,24.
[6]田兰松.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075-2077,2160.
[7]谢建仪.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全科护理,2016,14:1262-1264.
[8]陈转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与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082-2084.
[9]赖碧莹.院前与院内无缝隙救护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42-143.
[10]冼少眉,陈丽斐,张艳红,等.个案追踪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护理学报,2016,23:12-15,16.
[11]林敏桥.院内外无缝隙流程化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14,12:2956-2957.
[12]陈健兰,杨金环,叶维雅,等.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体会.中国急救医学,2013,33:50-52.
[13]江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 PCI术的全程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36-1137,1138.
[14]李小峰,陈敏.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中的应用研究.护理研究,2015,29:861-863.
[15]张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护的护理方法探讨.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