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区书院;社区图书馆;社区教育;转型
摘要:从古至今图书馆与书院密不可分。新时期社区图书馆与社区书院都是社区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图书馆是社区书院开展各项课程、活动的源头活水,以社区图书馆为载体发展社区书院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1-0132-02
“社区书院”是2015年厦门为推进社区教育设立的创新平台,是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又一新载体。2015年6月18日,厦门首个社区书院在翔安区新圩镇云头社区成立,以此为始,截至2017年10月底,厦门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办了25家试点社区书院和11个非试点书院[1]。社区书院旨在传承闽南文化,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据统计,目前厦门共有社区图书馆371个[2],社区图书馆既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承当地文明的重要载体。从文字的表述来看,二者的功能十分接近,因此厘清社区书院与社区图书馆的关系、思考社区图书馆在新时期的转型,才能更好地传承当地文化,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
1相关概念
1.1书院与图书馆
传统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衰亡于清末,历时千年的书院一直以“拥书讲学为务”,是中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藏书、讲学和供祭是构成传统书院的三大要素。书院藏书一直是书院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的收藏及管理是书院的重点工作,书院有专门的藏书制度、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专人进行管理并设有一套完整的借阅制度,已初具图书馆的基本要素。肖东发在《中国古代书院藏书概论》中就提到古代书院的教学特色是以自学书本为主、讲学为辅,教师教学时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进行导读和讲授治学之道,可以说书院藏书直接推动了古代学术研究的发展。传统书院在没落以后其藏书成为近代图书馆的一部分,其藏书管理经验及制度也为近、现代图书馆藏书制度及管理制度的建立开辟了先河[3]。从书院的沿革来看,古代图书馆与书院一直相辅相成,关系密不可分。
1.2社区书院
传统书院在清末被清政府以“新政”之名废止后,进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期,但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书院的精神与形式有很多值得继承与发扬光大的地方。笔者对现代书院的发展进行了一个简单梳理: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界有些学者开始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不同见解,书院的教育方式又重回人們的视野。1984年,由北大哲学系的魏常海、王守常发起并成立了中国文化书院,书院在新时期从沉寂中开始复苏,此后“万松浦书院”“白鹿书院”“北洋书院”等相继出现,甚至在许多高校也使用书院制进行管理,如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书院的模式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但新型书院都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建立,根植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综合文化素养。
社区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类型的书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相关资料,笔者认为社区书院指的是由社区创建,街道政府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辅于社会支持,开展各类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培训、讲座等,是当地文化得于延续的平台,社区居民共同学习的课堂,培育居民公共精神的载体。
厦门社区书院采用“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自2015年5月至今,25家市级试点社区书院累计开课2,000多门次,开展活动8,000多场次,参与人数29万多人次[4]。
1.3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在社区范围内为所有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服务机构,可由政府核拨经费进行建设,也可由当地公共图书馆通过多种形式在社区建设分馆或者设置流通点。社区图书馆是传递各类信息,培育社区文化,开展社会教育并提供休闲的场所。
2社区书院与社区图书馆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必要性
笔者所研究的书院与图书馆都是以社区为区域进行建设,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和开放性特点,私人性质的书院与图书馆不在笔者探讨范围。社区书院与社区图书馆都是以社区为建设主体,社区是自治组织,实际上是街道政府的附属,而社区图书馆的经费本来就少,基本属于一次性拨款,再加上管理人员的缺乏与技术支撑的薄弱,更会使社区在同时负荷书院与图书馆运转时产生困难[5]。因此,将社区书院与社区图书馆相结合,构建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信息需求,就显得非常必要。
2.2可行性
将社区书院与社区图书馆相结合,首先解决了场所的问题,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历史较久且已成规模,厦门在2007年就开展了“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2008年至2009年开始了“农家书屋”的建设,并已在厦门所有行政村实现全覆盖[6]。社区图书馆一般具有专门的读者活动空间,因此有条件和能力办书院的社区可在现有社区图书馆的基础上进行布局,或者扩大规模。其次解决了管理人员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倡导的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日益提高,在社区服务人员普通匮乏的情况下,以社区图书馆为载体建设社区书院,必会形成双赢的格局。
3以社区图书馆为载体发展社区书院的模式
社区图书馆和社区书院的共同目标都是要使社区成为文化认同的中心,使社区成为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起点。笔者认为,现代社区书院的教育就在于要充分利用社区里的各种资源,以社区居民为教育的对象,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终身教育的场所。而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教育的源头活水,为社区教育提供生生不息的养分,因此以社区图书馆为载体发展社区书院是社区教育的趋势。
3.1有利于整合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包括:①文献信息资源。社区图书馆存放的文献信息资源就是支持社区书院开展工作的有力支撑。②古迹文献资源。古迹指的是本社区的历史街区、古建筑、具有历史价值的考古遗址及历史文化遗址,而古迹文献资源指的有助于社区居民了解本社区古迹的相关典籍、手稿、照片等文献资源。③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是指社区居民用来学习活动的自然环境和具有本社区特色的自然环境。④组织资源。组织资源是指用于协助社区居民进行学习活动所需的机构和组织,例如各社区的各种活动团体、企业团体等,还包括一些协助社区举办活动的非营利机构。⑤人力、物力资源。社区人力资源指的是有助于社区书院开展各项活动和培训所需的人力,可以是社区具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士,也可以是热心于社区教育的人士。endprint
以上5类资源必须经过社区图书馆的挖掘、整合,才能为社区书院所用,将各项资源系统地建立档案,在社区书院运行时可以加以运用,也能为课程的设置提供必要的参考。
3.2提供教育素材
随着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度的日益完善,作为分馆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社区图书馆实现了与总馆纸质资源的通借通还,同时共享总馆的学术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因此在社区书院举办活动时各类丰富的资源将成为有利的支撑。
3.3辅助设计活动课程
专业化是实现社区书院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基础。上级机构在对社区书院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时,首先要对社区资源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环境的社区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特色资源,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是发现和识别社区需求、配置社区资源、定制社区服务的根本前提。社区书院在课程设计中强调规范化,全市标准统一,核心课程配送统一,岛内和岛外统一,城市中心和边远乡村统一[7]。显然统一的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区域居民的学习需求,課程的设计要切合居民的需要,了解居民的关注点,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社区资源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社区图书馆在整合社区资源后,能根据不同社区特定的人文、地理和社会特点,有针对性地协助管理人员设计社区书院的课程。
3.4评鉴成果并分类归档
在每一项课程结束后,社区图书馆可以协助社区书院做好评鉴工作,例如适合市区的课程未必能引起普通村民的兴趣,参与率过低的课程经过统计、评价后可进行淘汰。每类课程完成后都有一个评价机制,可通过参与人数的统计、参与者的意愿进行分类归档,并将评鉴报告反馈给课程设计者,以便课程设计者及时调整课程。
参考文献:
[1]厦门社区书院[EB/OL].[2017-10-10].http://www.xmsqsy.cn/Front/Pages/Index.aspx.
[2][6]林丽萍.厦门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1(6):98-101.
[3]肖东发.中国古代书院藏书概论[J].图书馆,2001(1):70-75.
[4]厦门6区兴起社区书院集教育、活动等于一体[EB/OL].[2017-10-27].http://fj.qq.com/a/20170102/007618.htm.
[5]李玉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5(5):57-60.
[7]吴小健,郭常斐,郑瑾.社区书院: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2017(3):66-69.
(编校:崔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