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贼”:一个诡异且恶毒的名词

2018-02-08 19:55郭松民
铁军 2018年2期
关键词:唱国歌甲午战争爱国

郭松民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用四枚精确制导炸弹摧毁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激起全国性的抗议浪潮之后不久,一个诡异且恶毒的名词,在掌握话语权的新右派公知强力推动下,病毒般的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这个名詞就是“爱国贼”!

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语境中,爱国从来都是一个正面的词汇,它指的是对祖国的一种认同、支持、忠诚、依恋的态度与情感。而“贼”则是一个确定无疑的负面词汇,它指的是“邪恶的、不正派的、有危害的人”。把“爱国”和“贼”拼接在一起,表面看起来是要用来指代那些“不理性爱国”的人,实际上却构成了对爱国这一高尚情感的亵渎与践踏。

为什么说“爱国贼”这一词汇的“创造”是包藏祸心呢?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祖国在内的共同体认同、支持与热爱,是一种需要特别保护的情感,没有这种情感,共同体就会一盘散沙、有名无实、不堪一击。公民的爱国情感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恰似钢筋水泥和建筑物的关系,没有钢筋水泥的粘合,无论怎样宏伟的建筑物,也会在顷刻之间轰然倒地。

正是因为爱国情感如此重要,所以即便是有人在爱国激情下做出了一些过激的举动,也应该把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其行为区别开来。但“爱国贼”这个名词的邪恶之处,在于创制者借用了“卖国贼”的结构,由于“卖国”是成“贼”的原因,所以“爱国贼”这个名词,则把“爱国”强烈暗示为成“贼”的原因,其追求的实际效果,不是去掉不理性的行为,而是去掉人们的爱国情感,最终构成了对爱国主义的彻底否定。

坦率的说,没有对中国极度刻骨的仇恨与祸心,是发明不出这个词的,也不会使用这个词。

在当今世界,也许只有在中国——由于她的主流舆论场被不认同中国只认同美国的新右派知识精英把持——才敢如此肆无忌惮的用“爱国贼”这样的脏词打压爱国者。在其他国家,比方说美国,孩子们从幼儿园就要开始背诵《效忠宣誓》:“我宣誓效忠国旗和它代表的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在上帝之下,统一而不可分割……”云云,学校每天要升国旗唱国歌,大型体育比赛之前要全体起立唱国歌《星光灿烂的旗帜》,重要节日家家户户悬挂国旗等。如果有人胆敢用“爱国贼”指称美国的爱国者,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中国近代史上,由于爱国主义的缺位,中国长期一盘散沙,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作战每战必败,每败必割地赔款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较典型的就是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远没有如日本那样形成国家认同感,也没有遍及民间的爱国主义情绪。陈独秀1904年在《说国家》一文中回忆:“我十年以前,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天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就是发奋有为,也不过是念念文章,想骗几层功名,光耀门楣罢了,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精神状态。由于缺乏爱国主义的支撑,对普通百姓来说,战争是朝廷的事,跟自己没关系。对普通士兵来说,“吃粮当兵”,并没有为保卫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准备。

甲午战争中,中国一盘散沙的表现也使日本建立起了对中国的心理优势,直至全民抗战兴起后,日军在敌后遭遇了八路军、新四军的顽强抵抗,才恍然领悟到原来还有这样的中国人。

一部中国近代史,与其说苦于爱国主义的过剩,不如说苦于爱国主义的不足。现在世界远未实现大同,人类仍然处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时代,如果中国自己放弃了爱国主义,等于选择自我瓦解。

把“爱国贼”这样的词汇丢到垃圾箱里吧,永远不要再出现在我们眼前!同时,要高度警惕那些用“爱国贼”嘲笑你的人,在他们“理性”画皮的背后,真正包裹着一颗汉奸卖国贼的心!

(责任编辑 李赞庭)

猜你喜欢
唱国歌甲午战争爱国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港府新春酒会首次加奏国歌环节
瑞士一州将对学生进行国歌考试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日本拒唱国歌教师被判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