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解辨析与对策思考

2018-02-08 18:58陈力
价值工程 2017年35期
关键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

陈力

摘要: 攀枝花市是一座典型的山地资源型城市,近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城市钢铁工业也随市场萎靡,整个城市经济面临转型。而攀枝花市城市经济的转型,转换的不是城市职能或是城市定位,而是转换对不同资源的开发。本文将就城市资源的再度理解,特色的辨析以及对城市经济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对攀枝花市发展“康养”相关产业的建议。

Abstract: Panzhihua is a typical mountain city based on resources (primary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economy and market downturn, urban industry has been flagging, as a result the city is facing transformation. Rather than based on urban functions or urban positioning, instea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nzhihua requires to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sources. This article will re-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sources whi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unctions of urban economy. Moreover, we will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of related industr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关键词: 城市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特色资源;康养产业

Key words: urban resources;natural resources;social resources;characteristic resources;health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5-0007-04

1 攀枝花市城市转型的背景

攀枝花城市的建设始于50多年前的“三线”建设,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与曾经的“盟友”、共产主义的老大哥前苏联逐渐交恶,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夹缝中,内忧外患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强国防军事力量。中央领导人为准備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入侵,将大部分集中于大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的工厂搬迁至祖国的大后方。毛泽东还曾说过:“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 攀枝花搞不起来, 睡不着觉。”

发展至今攀枝花市从一块“不毛之地”到“百里钢城”到现在的“钒钛之都”,已经建成了辖三区两县①总计人口120余万人②的大城市,并且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基地工业型城市。

攀枝花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移民城市、山地城市。因国家经济下行,加之钢铁产能过剩,攀枝花城市钢铁工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钢铁产业又是攀枝花市的支柱产业。据统计,钢铁业产值曾一度占到全市 GDP 的近90%,如今虽下降到仅27%。但城市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对城市经济贡献度达到72%以上。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城市经济抗拒市场波及的能力较弱,换句话说,一旦市场急剧萎靡,城市经济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更会引发次生的社会问题。因此攀枝花市的城市转型也是时势所趋、形势所迫。

2 资源型市转型的再理解

2.1 城市资源的定义

根据黄兴国③的研究,城市资源是城市范围内所有资源的总和,大致可将城市资源分为两类,即城市自然资源与城市社会资源。城市自然资源包括在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而城市的社会资源包括了所在城市的人力资源、人文资源、政策资源等。

城市自然资源在一定的区域内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例如:长江下游流域的城市的地势地貌、生态环境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城市的社会资源便不同,城市社会资源中受自然条件影响的项目如:人文资源、区位资源具有自然资源的相似性。而城市社会资源中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如政策资源、人力资源、基建资源等在同一区域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如长江流域的上海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差异巨大。

2.2 “特色”之再定位

特色一词从字面上进行理解,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④。 “特”意味着“人无而我有”;“色”可理解为“有人而我优”。

城市自然资源之所以成为特色是因为需求大于供给,与此同时资源的拥有者具有独特区位优势、资源的集中度、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等等。

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看,攀枝花地处北纬26 度,年平均气温20.3℃。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高峡平湖、溶洞温泉,森林草甸共存一地,气温四季如春,生态坏境宜居。攀枝花很适合休闲、度假、旅游,尤其适合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最有希望成为中国第一流的老年宜居城市。近年来,基于对康养的理解和对攀枝花禀赋的珍视,攀枝花把阳光康养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升级和民生持续改善的重要突破口。2013年康养产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52.9%,荣膺中国最具魅力的节庆城市。因此,应构建复合型康养产业体系,将攀枝花打造成国家级康养基地和具有国际水准的阳光康养、休闲度假胜地⑤。由此可见攀枝花市具备了集集中度、丰度、不可替代性等等优势的阳光与森林等的城市特色自然资源。endprint

城市社会资源由人力资源、政策资源、基建资源等等组成,其资源本身就具备了时效性、特殊性,即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挥出其潜在价值。而城市社会资源如若能成为特色社会资源,必定是满足了天时地利下的“人和”。其“人和”不单单指人心向背,更指的是人活动的行为而产生的结果,或是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攀枝花市已经具备开发以康养为主体的旅游产业的自然资源条件,应适时的创造“人和”的条件,满足由以金属冶炼为支柱产业的转型为对另一种城市特色自然资源开发的社会资源条件,既是成为满足开发以“康养”为主题,以阳光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气候资源的旅游产业的城市特色社会资源。

2.3 转型的内容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攀钢集团一时间成为了攀枝花市的支柱企业,金属冶炼也成为了城市的支柱产业,由于钢铁需求的下降,以及市场经济的萎靡,城市的产业面临着转型。因为城市主要产业由钢铁冶炼慢慢的转为以康养为目的的第三产业,那么是否意味着城市的定位将从资源型城市转换为服务型城市?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即使是大力发展“康养”及相关服务型产业,也无法改变其资源型城市的定位,只能定义为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的转换,由原来的矿产资源转换为现阳光资源、森林资源等的环境资源。

由此可见城市仍然依托自然资源,即便是城市转型,也是只是依托不同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发展相关产业活跃城市经济,再通过相关产业经济所产生的经济势能加之城市的特色社会资源再度开放另一种城市特色社会资源。而这种从一种城市特色自然资源的开发再到另外一种城市特色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提高城市产业的丰富程度、避免城市产业链单一性,还可以有效地规避来自于市场的风险,同时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外来的投资与消费,提升市场的活力。因此攀枝花的城市自然资源开发应由金属冶炼产业转型对城市阳光、森林自然资源的开发,并大力建设以“康养”为目的综合旅游服务型产业体系,若有此举便是对城市自然资源从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到另外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的体现。

3 开发发展“康养”产业建议

3.1 制定相应具有特色的城市规划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其特点是地形变化多样,坡度较大,城市的可建设用地极少。在这种情况下应制定相应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因为目前攀枝花市规划依然按照国家规范进行控制,我国幅员辽阔,用一纸规范无法针对所有城市特殊的地域性及地点性,导致了规范不一定完全适用,造成土地资源、道路资源等等一定程度浪费。

通过制定相应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可以将规范进行精细化、体现出地域的特点。如攀枝花市道路坡度按照国家规范进行控制:城市主干道坡度不大于8°,那么在道路选向以及道路平整上將花很大的功夫,浪费资源的同时也将“山地当做平地”来设计,这样便无法体现城市的地域性。

此外,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建筑可根据相应的日照间距以及绿地率的不同标准控制。攀枝花市日照充足,年日照在2700时以上,多数建筑可在满足消防间距的同时也满足了底层冬至日满窗1小时日照间距,造成了城市局部区域高密度的情况。所以相应的规划条例可以控制并且保障“康养”主题的旅游建筑日照时长,以及城市特色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国仅有两个国家级的“康养”产业试验区,攀枝花便是其中之一。这说明攀枝花市的阳光、森林等城市特色自然资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独特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如何保证将其特色自然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其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前提。

“康养”产业针对的不仅仅是攀枝花市及周边城市,更是面向整个四川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其对外交通、过境交通、市域范围内的交通显得至关重要。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能够大幅提升“康养”服务享受者的消费体验,更能增加“康养”产业的对可达地区的吸引力。

3.3 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

攀枝花市开发城市特色自然资源,即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产业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因为目前城市产业过于单一。上世纪 60 年代,伴随国家开发攀西钒钛磁铁矿应运而生的攀枝花市,钢铁业产值一度占到全市GDP的 90%。虽然到2016年,攀钢集团公司产值占全市GDP比重已下降到 27%。但是城市第二产业对城市GDP的贡献程度依然居高不下,达到了72%。一旦钢铁工业受到影响,那么整个城市的经济将会受到波及,正如近年来国家钢铁产量过剩,加之整体经济下行的趋势,钢铁需求量锐减,攀枝花钢铁集团效益急剧下滑。

开发“康养”产业是第一步,还需以“康养”为契机,大力发展与其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如:“康养”下的饮食产业绿色生态饮食等、“康养”下的体育产业康体保健运动等。不仅“康养”原动力足,并且可以丰富“康养”的产业类型,促进消费,活跃经济氛围,使原本单一的依托阳光、森林等特色自然资源发展为以“康养”为核心,辅以其他多元、立体的特色服务产业,成为一种特色社会资源。

3.4 城市文化的意识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羽翼。

并不是只有文人骚客留下了笔墨才可以被称作文化,凡事城市在历史特定时期所经历的一些事件,都值得被铭记。如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被纳粹屠杀,城市也铭记这一段历史,修建了犹太人纪念馆,悲怆也成为了柏林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再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柏林墙将城市一分为二,东柏林的人对西柏林的向往,对西方世界的渴望被涂鸦在墙上,柏林墙倒塌之后,柏林墙不仅成为柏林城市街头、公园、公共空间的构筑物,同时也成为这座城市向往自由的标志,成为了一种城市文化。如今柏林居住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文化在此的包容与交融。再如: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有意将码头文化、船舶文化植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之中,是本地人、外来人能够直观的意识到城市的港口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资源自然资源
资源依赖理论与乡村草根组织的健康发展
法律未界定之自然资源
浅析越南经济发展展望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浅析历史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