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婷雪杨才德
(1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上接第8期)
荨麻疹,中医称为“鬼饭疙瘩”“风”“风疹”“瘾疹”“风疹块”“赤疹”“白疹”。瘾疹,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黏膜、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发生的暂时性局部水肿性损害。一般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季为发病高峰,病程超过六周以上者为慢性荨麻疹[1]。荨麻疹以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点。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常选用抗组胺药物和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多具有不良反应,个别还会引起显著的过敏反应,其效果多不理想,对人体会产生毒副作用,其往往作用快且短暂,但停药后复发率高,易有依赖性[2];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无依赖性,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回顾近几年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1 风寒束表型 《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风瘙瘾疹”[3]。本证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临床表现为皮疹淡红或淡白,寒冷刺激或遇风吹,皮损突发而起,当温度上升,则皮损渐消,舌淡苔薄白,脉迟缓[4]。本证患者可能禀赋不足,不慎乘凉饮冷,外袭肌肤,外感风寒,营卫失调发病。王贝文等[5]运用玉桂宁荨汤治疗此型荨麻疹,方药组成:黄芪30 g,白术15 g,桂枝15 g,白芍15 g,防风15 g,荆芥15 g,炙甘草10 g,生姜15 g,大枣10 g,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3.3%)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73.3%),说明玉桂宁荨汤能有效减轻此型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玉桂宁荨汤疗效明显优于咪哇斯叮缓释片。
1.2 风热犯表型 《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曰:“若赤轮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轮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灭也”。本证多由于禀赋不足,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感受风热,或食辛辣、荤腥等,生风化热之物而致。症见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扁平丘疹,稍高于皮肤,疹块色红,剧痒,遇冷减轻,遇热加剧。可伴有恶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苔薄黄,脉浮数。周丰宝等[6]治疗此型荨麻疹方药为:荆芥20 g,防风20 g,秦艽20 g,龙葵 30 g,黄芩20 g,浮萍草30 g,银柴胡20 g,地肤子30 g,白鲜皮20 g,苦参15 g,陈皮20 g,生地黄30 g,牛蒡 15 g,甘草20 g。若瘙痒剧烈者加白蒺藜20 g,夜交藤30 g;风团色鲜红灼热者加牡丹皮30 g,紫草20 g,地骨皮20 g;口渴甚者加玄参30 g,天花粉30 g;大便秘结者加枳实20 g,生大黄15 g(后下)。3个疗程后评价近期疗程,停药1年后随访,总有效率93.33%。
1.3 胃肠湿热型 清代《疡医大全·斑疹门主论》曰:“胃与大肠之风热亢已极,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皮毛腠理之间,轻则为疹”。临床症见风团色红而痒,发作时常伴有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腹痛,大便干或溏泄,甚至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张正杰等[7]认为治宜健脾燥湿、活血祛风,方用燥湿消疹汤,药物组成: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2 g,荆芥8 g,防风8 g,地肤子15 g,苍术10 g,黄柏10 g,广木香6 g,甘草3 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 g,大便溏泄者加炒薏苡仁30 g,泽泻12 g,疗效显著。
1.4 气血两虚型 荨麻疹患者因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亏虚,气不足,则卫外失固;血不足,则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腠理不密,气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8]。本证常见风团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劳累时病情加重,体弱或虚胖,乏力,唇甲无华,舌淡苔白有齿痕,脉细弱[9]。张万义[10]治疗一患者王某,男,20岁,周身皮疹反复出现1年余。自诉无明显诱因于面部、躯干、四肢出现大片风团,疹色淡红瘙痒。自诉曾多方治疗,疗效不佳。风团夜晚多发,躯干、四肢、耳部可见少量风团,高出于皮肤表面,色淡红,瘙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临床诊断为慢性荨麻疹。辨证属气血亏虚,血虚生风。治拟益气养血、祛风止痒。处方:当归10 g,川芎10 g,黄芪10 g,党参10 g,茯苓10 g,白术10 g,广陈皮10 g,白芷10 g,葛根10 g,羌活10 g,防风10 g,地肤子10 g,白鲜皮10 g,甘草6 g。水煎服,连服7剂,每日1剂。二诊:服药后,风团量减,色淡红,时有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守法继服原方,日1剂,连服7剂。三诊:无症状,巩固治疗1周后停药。随访半年,未再起皮疹,治愈。
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之一的李振华教授在治疗气血虚弱型荨麻疹患者时采用益气健脾、活血祛风之法[7],给予补气消疹汤 (自拟)治疗,药物组成:黄芪20 g,党参12 g,白术10 g,茯苓15 g,当归12 g,川芎10 g,赤芍15 g,桂枝6 g,白芍12 g,防风4 g,羌活10 g,荆芥8 g,地肤子15 g,厚朴10 g,广木香6 g,甘草3 g。10剂,水煎,1日1剂。气血虚弱证多发生在年老或久病体弱之人,此型临床虽比较少见,但可久病缠绵,反复发作难愈。本病是由久病导致气血不足,卫阳不固,风湿之邪郁于肌表,故每遇冷空气而发作。方中黄芪、党参、甘草补气固表,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当归、川芎、赤芍配黄芪可以补气和血,桂枝、白芍为小建中汤调和营卫,防风与黄芪、白术为玉屏风散固肺卫之表,防风之量不宜过大,以免祛邪伤正;羌活、荆芥、地肤子祛风透表,散皮肤之风湿而治瘙痒,厚朴、广木香宽中理气,运化中焦,使补而不滞。诸药合用,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故疗效显著。
赖新生教授[11]治疗血虚风燥型荨麻疹患者治以益气养血,熄风潜阳之法。方选当归饮子加减。处方:当归12~15 g,黄芪、生地黄各15 g,白芍、何首乌各12 g,荆芥、防风、白蒺藜各10 g,川芎、生甘草各6 g。加减:心烦易怒,胸胁胀满者加沙参12 g,川楝子10 g;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30 g,合欢皮20 g,酸枣仁15 g;月经不调、痛经,舌有紫象瘀点者加丹参、益母草各15 g;口干欲饮者加天冬、麦冬、玄参各10 g。
周丽君等[12]运用马齿苋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疹合并慢性荨麻疹1例,方用:野菊花15 g,马齿苋20 g,牡丹皮15 g,龙骨20 g,川射干15 g,紫荆皮15 g,连翘15 g,金银花15 g,生地黄15 g,知母10 g,生石膏20 g,五味子6 g,茯苓15 g,山药20 g,炒谷芽20 g,生甘草6 g。服药一星期,患者自诉瘙痒显著减轻,睡眠改善,皮损基本消退。
现代医学临床研究,针灸是通过神经、体液等途径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和调节细胞、体液免疫作用来治疗疾病的;它能使抗体在血液中的维持时间有效延长,从而调整机体免疫的平衡,在抑制炎症细胞的游出、降低炎症灶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促进细胞修复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灸治疗荨麻疹有效是针对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利用针灸特殊的治疗机理,其疗效稳固、不良反应率低,易被患者接受。
吴正远[13]治疗13岁风寒型荨麻疹女患者1例。患者因外感风寒,皮肤出现淡红色风团,瘙痒难忍,到药店购买马来酸氯苯那敏、息斯敏等药服用2天后无明显疗效且症状加重,晚间伴随有刺痛。该症状属本虚又兼外感风寒,应取双侧曲池、合谷、血海为主穴,足三里、太冲、风池穴为配穴,加艾灸10分钟,以祛风止痒;20分钟后,患者全身风团疙瘩全退,稍感痒,经治7天痊愈,追访未见复发。第2位患者男,47岁,患荨麻疹5年,每晚病发,伴随有瘙痒、刺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服用中西药治疗一直无效,初诊为反复发作性慢性荨麻疹。吴正远认为该症状应取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为主,取膈俞、脾俞、胃俞,配穴以委中、天井为主,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清热毒瘾疹蕴于血分者;再交替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加拔火罐10分钟,以疏风邪而清血热;经治7天症状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付露[14]运用电针脐周四穴为主加隔盐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取穴: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配穴:风热犯表加大椎、风门;风寒束表加风门、肺俞;血虚风燥加风门、脾俞;胃肠湿热加内关、支沟、足三里;呼吸困难加天突、天容、列缺、照海;女性经期风疹伴月经不调加关元、肝俞、肾俞。试验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王同庆[15]运用毫针结合电热针治疗血虚风燥,肝肾两虚型荨麻疹患者,用电热针针刺百会、气海、关元、血海 (双),其中百会穴采用与皮肤平行的进针方向,进针0.5寸,气海、关元、血海(双)采用与皮肤垂直的方向进针,进针深度为0.8寸。接通电热针仪,电流定在50 mA,以病人舒适为度。毫针针刺太冲、三阴交、太溪、合谷、曲池等配穴,与皮肤方向垂直进针1.0寸,留针40~6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中间未起风疹,瘙痒缓解,同时未服用任何药物治疗,随访至今未复发。
穴位埋线是在针灸的发展和延伸,把针刺效应、留针及埋针刺激的长效作用、穴位封闭、刺血效应、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组织疗法、复合刺激等多种刺激方式融为一体,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通过神经一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腑机能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而产生良性诱导,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16]。穴位埋线疗法通过埋入可吸收线体长期持续刺激穴位,从而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长期发挥疏通经络的作用。而且治疗一次便可获得长久的治疗作用,被认为是使穴位受到长时间良性刺激的理想方法之一[17]。
马重兵等[18]观察以“三风穴”(风门、风市、风市前)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性及疗效。将60例符合标准的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穴位埋线治疗荨麻疹安全有效,副作用低,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卫哲等[19]观察“三风穴”为主穴位埋线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的影响,将60例荨麻疹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 IFN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可能与升高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水平,从而调节Th1和Th2失衡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马婷雪等[1]运用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治疗荨麻疹将60例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以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对照组以普通穴位埋线。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说明以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治疗荨麻疹有确切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盘文丽等[20]运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胃肠湿热型慢性荨麻疹,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结论说明:穴位埋线法与西药均能改善胃肠湿热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西药治疗快速起效,早期疗效优于穴位埋线法;穴位埋线法起效较慢,但疗效稳定,远期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王军[21]运用中药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女患宋某36岁,2年来反复发作风疹块伴瘙痒,曾经多种方法治疗,效差,身体暴露部位可见大片风团,遇冷加重,遇暖则缓,脉象濡细,食少,便溏,怕冷。证属脾虚胃弱,治宜益气固表,甘温健脾,方用四君子汤加减,配合穴位埋线,主穴:大肠俞、曲池、足三里;配穴:膻中、脾俞。埋线 2次治疗后,风团基本消退,痒感减轻,遇冷皮疹发作不显,原方 3剂,埋线1次,以巩固之。追访半年,无复发。
戴安琪[22]运用温针灸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所以在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中,无论选用温针灸疗法还是口服氯雷他定疗法,均能有效减轻风团 (数量、直径、水肿程度、持续发作时间)及瘙痒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愈显率、风团持续发作时间、直径及瘙痒程度方面,温针灸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氯雷他定疗法,综合评价温针灸疗法在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更好。温针灸疗法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无需用药、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在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张晓菊等[23]采用自血穴位注射诊治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60例患者,经穴位注射自血治疗,选穴:脾虚湿阻及气血不足型取足三里 (双)、阴陵泉 (双);肝郁脾虚型取阳陵泉 (双)和阴陵泉 (双)。治疗后,多数3次即可起效,快者1次即可见效,5次治愈者 12例,10次治愈者20例;显效者26例,无效者2例。此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痛苦小、费用低,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疗法治疗荨麻疹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应激状态,安全有效,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虽起效缓慢,但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无依赖性,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较小,长期疗效肯定。但中医药疗法治疗荨麻疹存在辨证不统一、不规范,缺乏中医药治疗荨麻疹机制的实验研究理论,需要通过完善和规范中医药治疗荨麻疹诊断及治疗标准,深入探讨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机理,进一步提高研究文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才能更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发展。
[1]马婷雪.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治疗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3):111-112.
[2]李兴春.慢性荨麻疹中医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3):213.
[3]钟卫红,莫惠芳,储开宇.从风邪论治荨麻疹[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2):8-9.
[4]王秀杰.荨麻疹中医治疗初探[J].中外医疗,2011,30(25):93.
[5]王贝文.玉桂宁荨汤治疗风寒型荨麻疹的临床观察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6]周丰宝.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荨麻疹60例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2):1098.
[7]张正杰,李郑生.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荨麻疹学术经验[J].中医研究,2011,24(11):56-57.
[8]张剑.杨文信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1,43(12):146-147.
[9]董灵玉.特发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施治[J].光明中医,2013:27-29.
[10]张万义.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3):51.
[11]张云凌.赖新生教授治疗荨麻疹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2,44(2):142.
[12]周丽君.马齿觉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疹并慢性荨麻疹1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9):79.
[13]吴正远.针灸治疗荨麻疹浅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12):2310.
[14]付露.电针脐周四穴为主加隔盐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5]王同庆.毫针结合电热针治疗荨麻疹经验拾要[J].环球中医药,2014,7(7):566.
[16]杨才德,雒成林.穴位埋线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90-295.
[17]伦新.实用针灸手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1.
[18]马重兵,杨才德,等.“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9):107.
[19]卫哲,杨才德.“三风穴”为主穴位埋线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0):106.
[20]盘文丽.穴位埋线法治疗胃肠湿热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6.
[21]王军.中药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冷性荨麻疹5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2):30.
[22]戴安琪.温针灸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3]张晓菊.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