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营徐华明段文慧仝 岩任伟宏宫洪涛张振强*
(1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免疫学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6;2 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处,河南 郑州 450046;3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作为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分子生物学在DNA双螺旋结构提出后的几十年间迅猛发展,现已成为帮助临床诊断、指导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验已成为了医学检验中的新兴领域,随着该项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与应用,国内外的众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该课程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其他多门学科的知识点相互交叉渗透,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极广的知识面,是一门技术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同时由于其课程内容抽象难懂,使学生在学习时易产生距离感和畏惧感,给教学增添了极大的难度[2]。再加上中医院校学生生源文理兼收,文科生生物学基础差、相关知识匮乏,甚至会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还有障碍和厌烦感,现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历,通过对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医院校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众多学科的内容,各种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充实,发展速度迅猛,但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其复杂的知识体系构成、过少的实验教学课时安排、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是目前多数中医学院校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时无法提起兴趣,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修学分,很难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2.1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概括分为三大章节:基础理论知识、检验技术、临床应用。其中基础理论知识章节与生物化学的内容有重叠,但又各有侧重,在讲课时应注意合理安排这部分的学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检验技术章节则主要介绍临床中常用的基本检验技术及其原理,还会适当地介绍一些近几年来的最新技术,因为这些新技术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及科研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能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而临床应用章节主要通过深入讲解分子生物学检验在感染性疾病、遗传病及肿瘤等方面的研究,让学生对该技术在临床疾病诊疗中的实际应用有更形象更充分的认识[3]。
在教学方法方面,改变以往“填鸭式、灌输型”的传统教学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合理精简教学内容,借助模型、动画等多种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紧跟潮流,开通教学微信公众号,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共享库,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及国内外的新技术新理论,更加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4]。另外,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各章节的授课学时,增删部分内容,使教学更趋合理化。
2.2 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2.2.1 应用多媒体教学 相较于以往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形式更灵活、内容含量更丰富,可以通过幻灯片、动画、视频等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理论抽象、技术原理复杂的分子生物学课程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时,插入讲解发明人莫里斯的发明经过,讲解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时,就可以在PPT中插入一段蛋白质合成的视频,将枯燥难懂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更加生动形象的图像展示出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加深了学生趣味性,增强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当然,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绝不能只是一味追求课件的花样展示,导致课件内容过多、节奏过快而学生的实际接受度却很低。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交互、直观的优势,强化对各知识点框架的整理和组织,把各知识点串连起来,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为首要原则[5]。2.2.2在教学中合理引入临床实例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与临床联系密切,将临床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对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临床的实际运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引入临床实例时要特别注意时机、内容和方法的合理掌控[6]。在授课之初应以举例论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主题,讲课过程中以小组问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授课结束时再以归纳总结的方式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样穿插于教学中的临床实例,才能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将临床病例与循证医学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但能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检验水平,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
2.3 重视实验教学 理论联系实践 实验教学对于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作用巨大,在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帮助其正确掌握实验方法,更重要的是还能锻炼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项有关实验课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有71.35%的学生表示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足,有51.62%的学生表示实验教学内容和学时较少[4]。针对此种情况,结合笔者自身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经历,特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首先,适当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多数院校受课时所限,仅开设了5~6个验证性实验项目,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不高,只需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技能和思辩思维。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则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实验自身的特点自行选择适当方法,分析、整理实验步骤并完成整个实验。之后可由实验老师对其实验设计及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科研态度。其次,开设开放性实验室。由于自身特点,分子生物学实验大多耗时长、步骤复杂、需反复操作练习。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室,可以更加全方位地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利用晚上或周末的空闲时间进行再次的实验训练,大大地弥补了实验学时的不足[8]。最后,注重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一般开设的都是一些基础性实验,与临床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差距,将课堂中的理论及实验技术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去医院见习,通过操作临床中先进的仪器设备,让他们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更清楚的认识。总而言之,将系统的思维方式与总体的设计理念贯穿教学始终,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验,更要他们掌握实验的整个设计、筹备及开展的全过程,为将来工作或科研打好基础。
2.4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当他们遇到不懂的地方时要注意反复强调。课后及时了解学生对该堂课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反馈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多为学生介绍一些与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相关的权威实验网站,或是专业的中外文献资源。鼓励学生成立科研小组、申请科研课题,从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相关的研究技能。
2.5 改革考核方式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的考试大致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寻找合适的考试模式是尤其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其中理论考试涉及面广,涵盖知识点多,概念抽象难懂,学生容易陷入“重记忆、轻思考”的怪圈。近年来,对于理论考试已经采取尝试了许多措施,如随机从题库抽题、增加客观题比重、增加病例分析题型等,这些举措对于过去考试中常见的弊端起到了一定的纠正。但理论考试仍然侧重于记忆成分的考查,忽视了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围绕教材重点强记硬背,不利于真正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笔者认为,应该以“考核评估”代替“考试评价”,通过增加课堂提问、撰写小综述论文等方式,使考试分数的构成多元化。同时还可尝试开卷考试的形式,在没有现成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学生只有深入理解各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才能完成试题。而实验考核常常因为耗时过长,无法真正全面地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知识考核”三者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9]。由老师现场提问,学生操作解答,每次的实验项目的操作、作业及实验报告均纳入最后的考核成绩。总之,通过借助改革考试方式,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验技能水平的效果。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特别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测。在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教学,更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应用好这项技术。教学时应合理选择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理论联系实践,改革考核制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真正做到学而有成、学而有用,将学生培养成医学高素质人才。
[1]梁大敏,陈莉,宫路路.大专院校分子生物学检验与技术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2):2603-2604.
[2]熊伟,左绍远,周静华,等.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的教学反思[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0):828-832.
[3]行书丽,张华果.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模式初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4):487-488.
[4]张晶晶,陈元球,李江滨.分子生物学检验教学情况及改革效果的调查分析[J].教育观察,2016,5(11):98-99.
[5]姚军.渗透式双语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中的实践[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6):730-733.
[6]张小华,刘向勇,秦加阳,等.医学检验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45-1047.
[7]王海英,周太梅,张申,等.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病例引导与循证思维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4):3402-3403.
[8]王艳琴,袁才佳,蒋显勇,等.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11):80-82.
[9]张徐,周丽萍,孙梓暄,等.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实践和探讨[J].科教文汇,2014(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