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华
(南开大学,天津 300350)
由160所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组织发起的学生能力素养评价联盟,以霍肯高中校长Scott Looney为发起人,在美国现有招生考试体系的基础上,推出了一项新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在2017—2018年度获得了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等113所高校的使用和支持,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关注,以至于某些媒体上出现了一些说法,比如“唯分数论”将不复存在,新的评价体系将取代标准化考试成为美国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等言论。本文拟聚焦透视这个新模式,分析其核心教育理念、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以及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借鉴价值。
审视美国顶尖私立高中发起的这个学生评价新模式,其实际秉持的是现代美国高中一贯主张的全人教育理念。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全人教育理念。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外,学校特别重视对学生品行的培养[1]。而这个品行的相当一部分,如创造性、好奇心、冒险精神和抱负是无法简单用纸笔考试去测试的。因此,新评价模式构建了包括心智习惯、领导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全球视野、口头及书面表达等沟通能力、适应性与探索力、信息技术及数理能力、诚信及决策力、分析及创造力8种能力体系共计61项具体能力的评价指标。学生每修完一门课,将会获得教师按照上述指标体系评价的没有具体分数的能力描述报告。从本质上看,这份学生档案袋评价实际是美国精英高中基于学生全面能力素养培养的标准参照评价结果,既包括了如信息技术及数理能力、分析力、口头及书面表达等明确的认知能力,也包括了如心智习惯、领导力及团队合作能力、适应性与探索力等大量的非认知技能,还包括了如全球视野评价中兼有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诸多要素。
这份全面的学生素养评价体系由美国顶尖私立高中提出,反映了美国顶尖私立高中在整个高中教育体系中发挥的领头羊作用,并在贯彻美国全人教育理念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这些顶尖私立高中之所以能发挥这种作用,在于它们自身的教育传统和优势条件。美国私立精英高中招生具有极强的选拔性,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其教育对象本身就是同龄者中的“精英”:它们资金实力雄厚,单是学生每年缴费就在5万美元左右;它们把全球视野的国际型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普遍实行小班化教学,班额大概为12~15人,师生比例不低于1∶8,有些学校的师生比例为1∶5甚至更高;它们的师资力量优秀,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一般都在60%以上,94%以上的毕业生都能申请四年制大学并被录取;它们能够以培养全人为教育理念,十分重视开设多种多样的非学术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方面能力[2]。单从这个新评价的发起人所在的霍肯中学来说,该校的师生比例为1∶8,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7%,学校捐赠基金达到3 600万美元,学校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AP)有14门。
从这些条件看,除了少数满足中产阶级子女教育需要的优质郊区公立高中,一般美国高中特别是城市公立高中,要实现不用分数表示学生素养评价并获得高校招生的认可,还远不太现实。事实上,美国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好的学区和坏的学区如同两个世界,种族和家庭经济状况又是造成学生成绩不佳的客观原因。另外,城市公立高中教师的水平普遍不高,教师待遇比较低,很多数学和科学课程由非专业毕业生担任任课教师,一大批美国高中毕业生因在高中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到大学后还必须重新进行数学和英语补习,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浪费[1]。
学习的发生是认知和非认知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二者兼容的新评价模式无疑可以在高校招生中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考试是评价学生认知素养的重要手段,这是全球教育界的常识。但从客观上看,考试并不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发展需要的许多非认知素养,这是全球高校招生特别是选拔性高校招生都努力采取综合评价的重要原因。如果仅仅用各州统一考试分数标准评价高中是否成功,无疑扭曲了学校教育体系,这就必须设计新的评价应对大学和职业成功都需要的非认知技能[3]。
在评价高中学生方面的一个历史事实是,为应对二战后的国际竞争,美国顶尖私立高中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AP课程,如今AP课程成绩已经是美国高校招生的黄金标准。1950年,美国私立顶尖名校安多福高中校长John Kemper邀请新成立的校友教育政策委员会与教职员协商修正学校课程,发现课程修改涉及学生升学和大学后续学习,单纯依靠高中解决课程严谨性问题很困难,需要中学和大学合作才能有效解决。于是,1951年,安多福高中和另外2所私立高中名校,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组成研究小组,决定设计实施一个以促进高中教育严谨性,更好地衔接高等教育,避免学生课程作业重复,促进天赋聪明的学生更快发展,尽快爬上大学教育阶梯的课程项目,这就是如今美国大学理事会管理的AP课程,AP课程名称在1952年首次出现于《中学和大学的通识教育》合作研究报告中。60年来,AP课程一直是美国精英大学招生最看重的标准之一,也是大学承认学分或让学生免修相应学分课程的依据。美国大学理事会最新报告显示,我国130多所高中开设了美国AP课程,全球114个国家的3 600多所大学招生承认AP课程考试成绩。如今,美国超过70%的高中都至少开设了一门AP课程,AP课程特别是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课程已经成为美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4]。
再看今天的美国私立高中联盟,如果它获得大学、社会和国家的进一步支持,经过若干年努力,真正完善新的具有普适应用价值的档案袋评价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很有可能成为战后美国高中学生评价和大学招生评价的又一个里程碑。尽管这比创设AP课程在公平性和科学上的难度大得多,但这种前瞻性创新实践带来的学生评价的雏形,也让我们感受到政策研发机制的价值以及真正的精英高中在国家进步中发挥的引领作用。霍肯高中校长Looney指出,新评价模式还在发展过程中,但大学招生官可以用2分钟读完清晰而连续的学生网络在线素养评价结果,只要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点击鼠标,还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活动。每所高中的教学内容不同,都可以有自己的不用分数表示的素养成绩单,但独立的学生成就测量如AP和SAT考试成绩,仍然会发挥重要作用[5]。可见,从考试具有检测学生认知素养的强大功能来看,美国私立高中联盟发起的学生素养成绩单,几乎不大可能代替美国高校招生中的标准化考试。
课程考试分数反映的内容知识和学术技能如阅读、写作、问题解决能力等,主要还是属于体现个体智力状况的认知因素。影响大学学习除成功、生活或者事业成功的因素外,还包括一系列行为、态度和策略的非认知因素。这是新评价模式隐含的观点,即评判学生的真正标准包含认知和非认知能力,这也是学生评价和高考评价的重要改革方向。我国恢复全国统一高考40年来,高校招生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始终面临很多难题。反思历次考试内容改革后的相应招生制度,几乎都属于过分倚重认知维度的招生综合评价政策,它直接导致了影响学生发展的两面性效应。为了切实贯彻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未来我国高校需要从影响学生发展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以及学习环境条件出发,逐步完善招生综合评价政策。
非认知能力也被称为“软技能”,是大学成功的重要元素。一个世纪以前,学者就注意到非认知技能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功需要依赖注意力、意志和品质[6]。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必须学会管理时间、与同学相处、处理挫折。美国许多高中GPA得4.0的学生到大学后成绩变成了2.0,主要不是认知问题,而是很多非认知因素起了重要作用[7]。斯密特通过对美国35所大学招生目标陈述文本的分析,发现有12个主题包含了这两种能力,这12个主题分别是:知识和一般原理的掌握、持续学习和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文化艺术欣赏、多元文化欣赏、领导力、人际交往技能、社会责任、身心健康、职业定位、适应性、毅力、伦理道德[8]。按照芝加哥大学团队的总结研究,影响学习成功的结构性非认知因素主要是学术行为、学术毅力、学术心态、学习策略、社会技能5个方面[9]。
非认知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预测工作成就的因素。尽管认知因素与工作成功相关性较大,但非认知因素如个性、兴趣、自信、价值观等,也是与工作成就相关的可靠因素。芝加哥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认为,动机、时间管理和自律等非认知因素,是个人在未来生活和劳动力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偏好员工的软技能。在合格大学生的前提下,世界500强公司看重大学生位列前6位的素养是积极的态度、尊重他人、采取主动、自信、值得信任或诚实和良好的道德、优秀的交流者或优秀的人际交往技能,位列倒数6位的素养是全球化或国际化商业知识、高中平时成绩GPA分数、定量/统计/数学技能、在学生专业组织中的活跃性、计算机软件技能、专业领域的知识[10]。
高风险招生考试采用非认知评估容易造假,这是目前推行非认知评估的主要障碍[11]。另外,如何处理公平的可比性,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除了考虑申请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知道影响学生成绩的非认知因素体现在哪里,接下来就是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显然,相较考试分数的课程综合评价,学生背景维度的招生综合评价更具有相对公平性。美国高校招生考虑的学生社会背景数据通常包括低收入家庭数据、联邦资助费用或者免费午餐情况、父母教育水平、学生所在高中GPA历史数据、高中特殊课程开设情况、种族和民族情况[12]。在美国这个地方分权制的国家,解决招生起点公平问题主要依靠公立大学的公平招生政策,比如加利福尼亚州,无论各地高中的教育质量高还是低,只要学校年级排名前4%的学生就可以进入伯克利大学学习,而在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则是年级排名的前10%,这一做法一度引发了是否会降低学校管理者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动机的争论,因为对于许多高中而言,即使你设置高水准课程并雇用高水平教师,也并不能让更多学生进入高选择性大学[13]。由此看来,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都要处理好与竞争的关系,而只要有竞争,就可能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全球教育概莫例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做大教育与经济供给的“蛋糕”,在程序公平和照顾弱势群体的条件下,逐步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样的选择,让学生潜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