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勿令九窍闭塞”探讨张仲景通腑思想的应用

2018-02-08 19:49:56盛国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仲景通腑张仲景

盛国法

(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中医内科,河南 郑州 450016)

“勿令九窍闭塞”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张仲景防病、治病的重要法则。通腑理论源于《内经》,依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历代医家习惯于将通腑指代为泻下大肠实邪的方法[1]。但《金匮要略》中对于杂病的诊治从人体脏腑经络的整体性出发,强调气血以通为顺,人体元真通畅为正常人的标准,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又提出“勿令九窍闭塞”,且立法用药涉及通腑思想之处颇多,应用范围更广,本文将对该书中通腑思想的应用进行探讨,为其在临床杂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1 “勿令九窍闭塞”是张仲景防病治病的重要法则

“九窍”所指的概念,现代多数医家认为“九窍”是指目、耳、鼻、口及前后二阴,认为是人体沟通上下内外,气机出入升降的门户,但不同时代医家有不同解释。“九窍”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2]:“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同时也提出了九窍闭塞不通对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的影响,如“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实,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难经·三十七难》[3]亦有关于九窍的描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内经》和《难经》关于九窍的理论,说明了九窍与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的生理和病理的联系,张仲景在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勿令九窍闭塞”的预防和治疗思想,且贯穿《金匮要略》中杂病辨治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医家认为仲景所言的“九窍”不单是指鼻、耳、眼等狭义“九窍”,而是指遍布人体上、下、内、外、经络、脏腑、四肢百骸,具有特殊功能的“门、孔、穴、空、关、隙、府、隧、道、焦”等窍隙组织,人体通过这些窍隙组织的开合而启闭,保持着机体的“元真之气”的畅通协调[4]。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元真之气以通为顺,巧妙运用通腑既可以去除闭塞九窍之邪气,又有助于引动人体气血的运行。因此,从“勿令九窍闭塞”探讨《金匮要略》中杂病通腑思想的应用,有助于更深层次理解张仲景防病、治病的法则。

2 《金匮要略》中通腑思想的应用探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多处用到通腑思想,涉及“八法”中的下法、汗法、清法、消法、吐法、补法等多种治疗方法,通过对积滞、瘀血、水饮、湿热等病邪的去除,使得人体九窍闭塞得除,五脏元真通畅,达到预防和治愈疾病的目的。

2.1 通腑导滞 《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根据不同的病证,创立了不同的通腑方剂,腑气不通,邪无出路,气机郁滞,应用下法使闭塞邪气有出路,同时通过泻浊引动人体脏腑气机运行。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中也有记载:“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5],大黄荡涤肠胃,逐实泻热,芒硝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三药共同峻下荡涤腑实。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在痉病、腹满、宿食、实热下利、产后实热瘀结腹痛五处应用大承气汤,泄浊通窍,使脏腑气血运行通畅。此外仲景还应用温下之大黄附子汤,应用附片、细辛散寒通经止痛,大黄泻下通腑,去除闭塞的寒实之邪。又有小承气汤、十枣汤,以及治疗脾约的麻子仁丸等,张仲景在通腑导滞时不局限于苦寒,根据外邪入里、宿食郁滞化热、燥屎内结等,阻碍五脏元真之气运行等病机,灵活运用寒下、温下、峻下、缓下、润下等多种方法,丰富了通腑导滞的应用理论。

2.2 上病下治 张仲景在应用脏腑经络辨证的同时,重视整体性,在治疗上巧用通腑思想来泻热、散瘀、祛痰,起到上病下治的效果。中风篇中按照病情分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四个阶段,邪气由经络深入于腑,腑失输泄,浊气上扰影响神志。“盖神藏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6],因而腑气不通,气血逆乱,邪热内蕴上扰心神或灼津为痰蒙蔽清窍,而出现不识人等神志症状。在中风治疗中“风引汤”应用大黄为主药荡涤肠胃,泻内实之热,使风动得以平息。《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中有“产后七八日……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宜大承气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下利谵语者……小承气汤主之”等,通过通导大肠腑实治疗烦躁、谵语等神志病变。腑气不通,易阻碍气机,瘀热又易耗津,使脑窍失于濡养,而导致神志错乱。有医家临床观察发现,对急性脑血管病一周内出现大便秘结、腹胀、口苦、苔黄燥等中脏腑者,为腑气不通、邪热内蕴所致[7]。若及时应用通腑法,使秽毒之邪下泄,气机闭塞可通,腑气通畅,可使中焦气机升降正常,从而间接调理逆乱之血。胡建芳等[8]将通腑法和玄府理论相结合应用于中风病的研究,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中医理论的创新及现代化。“瓜蒌薤白三方”是张仲景治疗胸痹的主方,薤白、瓜蒌是治疗胸痹要药,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薤白可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瓜蒌既可宽胸散结,又可润肠通便。胸痹为上焦阳虚,下焦阴寒水饮等上逆痹阻不通所致,经过薤白瓜蒌散结通腑降气,引动阴寒水饮向下,使人体气机通畅。此上病下治之法为后世治疗中风、健忘、失眠等精神神志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理血祛瘀 《金匮要略》中有“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即通过攻下瘀血法,使闭塞之瘀血去而热无所附。仲景在治疗瘀血证多用大黄,大黄本身既可活血逐瘀,又有通降阳明肠腑作用。通腑浊气下降,可引血下行,腑气以通为畅,通腑可使全身气机升降归于正常,血随气行,瘀随气散,祛瘀达络,使气血运行通畅,起到理气理血作用。在治疗虚劳干血时用大黄虫丸,大黄活血逐瘀通便,杏仁理气润燥通便,既可助虫、桃仁、水蛭、虻虫、蛴螬、干漆破血化瘀之功,又可使腑气得通,推动气血运行,共同起到理血祛瘀的作用。同时,通腑逐瘀泻热,可防止瘀而化热,热邪耗血动血。同理张仲景在产后腹痛应用下瘀血汤,也以大黄为主药,又加桃仁活血化瘀、润燥通便,助虫破血逐瘀;治疗水血互结血室的大黄甘遂汤,治疗瘀热内结经水不利的抵当汤,都用通腑思想助理血逐瘀。

2.4 逐水消痰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仲景多用通腑思想来助逐水祛痰消饮。痰饮为阴邪,易阻滞气机,又易闭塞人体的机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水通调水道,腑气通利,既能助痰饮出又能使上下气机通畅。如肠间饮结成实,气机壅滞者用己椒苈黄丸,方中用防己、椒目和葶苈从小便利水,同时用大黄泻饮实,葶苈泄肺气利大肠,通过前后分消共同逐水消痰饮[9]。“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饮邪停于胸膈,壅滞肺气,方中大黄泻下通腑,枳实破气通腑,厚朴行气除满,通过行气导滞,使气机引动胸中饮邪下行。饮流胁下,气机阻滞者,用十枣汤。甘遂、芫花和大蓟合用攻逐峻下,使腑气通利,引邪外出。留饮邪实者,仲景又用甘遂半夏汤,增强峻下利水之力,攻逐留饮。通腑推动气机,引饮邪下行,可使饮邪有出路,有助于饮邪的消除,上下之气血运行通畅,津液输布正常。

2.5 助泻热退黄 黄疸发病,瘀热郁积,湿热邪气溢于于血分,熏蒸体表发黄。《金匮要略》中治疗湿热黄疸的代表方剂茵陈蒿汤,方中用大黄既可引瘀热下行,又可通肠胃泻湿热[10]。而其他治疗黄疸的方剂中栀子大黄汤用大黄和枳实上下分消,除腑实于中,大黄硝石汤中亦用大黄和硝石通腑泻下瘀热。瘀与郁相通,湿热郁积于气分,瘀滞于血分,大黄与栀子相配,既可达气分除烦开郁,又可达血分泻热散瘀。因此仲景在治疗黄疸时,通过应用通腑思想,从根本上利湿泻热退黄。

另外,仲景在湿病治疗应用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苡甘汤,既有麻黄宣肺发汗,又有杏仁利气,助通泄之用,共同达到发汗祛湿的目的。在太阳中暍病中应用瓜蒂能吐能下,去除头面四肢郁闭水气,使水去而暑无所依,使暑湿俱去。通腑思想不仅用于实证,亦可用于虚证,如在阴吹的治疗仲景应用猪膏发煎补充胃中津液不足,使津液充足输布正常,浊气重新归旧路[11]。

综上所述,仲景在“勿令九窍闭塞”的指导下,多次巧妙恰当地应用通腑思想,涉及“八法”中的下法、汗法、清法、消法、吐法、补法等多种治疗方法,使闭塞在人体机窍的积滞、瘀血、痰饮、湿热等邪气去有出路,气机通畅,窍闭得通,又可使气血正常运行,助驱邪外出。因此,在应用通腑思想时应当灵活,还应注重祛邪不伤正。

猜你喜欢
仲景通腑张仲景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22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5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6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