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基于实用中医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2018-02-08 19:49:5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刮痧中医学方剂

叶 敏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03)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西医院校中如何有效开展中医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笔者所在教学单位为海军军医大学,是一所以开展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性医学院校,笔者从事教学工作6年来,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西医学生学好中医学,爱上中医课,能在将来的工作中会用中医药。笔者认为,要做好这几点,应当从“实用”二字出发,我们应该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给西医学生带去实用的中医学课程。以下是笔者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1 “辨证”和 “辨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中医学是一门宇宙视角的生命医学,是一门探究生命的功能医学,是一门文理并存的自然医学,是一门呵护生命的健康医学。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深奥难懂,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理论,在教学过程始终贯穿,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鲜明特征。但是中医这种以四诊收集临床信息,以中医理论加以分析的诊病模式,是在古代那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显露出其不足之处。许多疾病早期症状隐匿,单纯以外在表现无法察觉。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弥补中医诊病的不足,同时又能发挥中医的特长,就必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同时也需要将这一点融会贯通在西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施教者需告诉学生,临床中许多专药都是直接针对疾病的,如百部抗痨[1]、常山截疟[2],可不必辨证。然而施教者还需告诉学生,辨病只是指明了疾病的大方向,所谓辨病识源,要真正全面掌握疾病,还需在整体观念下,辨证识机。如2003年肆虐全球的SARS,中医人一句SRAS属于“风温”的呐喊,使中医药防治SRAS的疗效大增,其成果最终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3]。在教学中,辨病和辨证结合的中医诊疗观是教授传统中医药的优势,也便于西医学生更加容易清晰地理解传统中医。

2 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药

在传统的中医药大学教学系统里,中药的教学系统详细,以疗效及临床运用为主,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痰平喘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等。这是为了中医科班出身的学生系统学习,但是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分类显得有些种类繁多复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也无实际的临床应用意义。笔者认为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并不在于教给他们大量的中药种类数量,而是需要更有针对性的中药选择。

以补益药为例,可以选择人参、当归、党参、黄芪、冬虫夏草、西洋参,这些补益类药物在市场上被广泛推崇,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其性味归经,辨别其寒热属性,引导其正确适应证。

我校作为海军军医大学军队院校,笔者认为还需加重常用军队用途中草药的比重,一些清热解毒解表药也可以归于此类。避秽药,凡具有避除秽浊疫疠之气,抵御邪气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多属辛味,具有解表散寒、解暑化湿等功效,可以治疗感冒、急性胃肠炎、中暑等军队常见病。如紫苏、藿香、生姜等。清热解毒药,凡能清热解毒,治疗各种热毒证的药物,这类药物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虚热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各类感染、烧烫伤、中暑、湿疹、虫蛇咬伤等多种部队常见病,如金银花、蒲公英、青蒿、马齿苋等。止血药,凡能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此类药物具有收敛、凝固、清营、凉血等功效,各种出血性疾病是部队的常见病,在野战环境下出血性疾病更是战争死亡的首要原因,如大小蓟、三七、蒲黄、艾叶等。止痛药,凡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性辛温,有行气止痛、镇痛解痉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各类跌打损伤等部队常见病,如延胡索、细辛、洋金花等。

3 中成药穿插于经典方剂的教学

对于中医医生或是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方剂学时绕不开的记忆是背诵方歌。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背诵方歌尚且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如果要求西医院校的学生去记忆方剂更有些强人所难。同时西医院校的中医学课程学时少,通常学习时间仅为一个学期。通过短短一个学期中医学的学习,就想让学生们在以后的行医生涯中,学会如何开方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在中药这部分的教学中,完成几部分关键点的学习。

第一是了解经典方剂。经典方剂是传统中医学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让西医学生看到传统中医的魅力,有助于推动和发展祖国医学。授课者需要让学生们了解祖国医学几千年来总结的经典方剂,比如桂枝汤、麻黄汤、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逍遥散、十全大补汤等。在了解这些经方后,我们想让学生掌握的是这些经方幻化出来的中成药,如逍遥丸、藿香正气滴丸,麻子仁丸,即为第二点,要求学生能掌握临床常用中成药。第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应当让学生牢记中成药的寒热属性。授课者要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感冒都用小柴胡颗粒,也不是所有的咳嗽都用川贝枇杷膏。这一点也是目前临床上实际存在的普遍问题,中成药在临床上大范围的使用,呼吸科的西医医生往往不辨寒热、有痰无痰、新咳久咳,有咳嗽就用川贝枇杷膏,可能会造成治疗效果不佳,更有甚者可能会认为是中成药效果不好。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弥补西医医师的这部分短板,应该从学生抓起,在课堂上就重视这部分的教学,选取临床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咳嗽、便秘等,融会贯通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教给学生实用的临床辨证辨病用药的能力。笔者曾以感冒为例,写过类似的教学论文。风寒感冒当以正柴胡颗粒为主,风热感冒当选双黄连口服液为主,暑湿感冒当选藿香正气散为主[2]。

4 治疗中医疾病时实际操作运用的重要性

传统医学治病,除了中药方剂,还有博大精深又实施有效的其他治疗方法,比如针灸、推拿、拔罐、灸法、刮痧等,这些治法操作简洁又疗效明确,有些甚至是平时家中就可以自己操作。笔者认为,在中医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实践教学,增加临床实践课程比例,突出中医特色实用技术课程,增加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等中医传统实用技术课程比重,教会西医院校的学生这些治疗手段,远比教会他们强记几个中药疗效、方剂组成有意义的多。

比如操作简单的刮痧疗法,其刮痧用具易得,无论是牛角类、玉石类,或者是最方便的陶器类,器材随处可见。其刮痧方法易学,知道刮痧板手持方法,了解刮痧次序及刮痧方向,掌握刮痧时间及程度,即是大致掌握了刮痧的诊疗要点。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这些带有操作性质的诊疗方法,不仅形象生动,便于掌握和学习,而且比方剂更具有临床实用性。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西医院校中开展传统中医学的教学,需要与中医院校做出本质的区别,无论是从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授,还是中药方剂、治疗方法的选择,都需要从“实用”出发,这样可以激发西医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增加临床操作运用的可能性,而不是以往将中医教学仅停留于课堂上,将教育成果体现在试卷上。

猜你喜欢
刮痧中医学方剂
Understand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f gua sha:A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multiculturalism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24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