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姗姗
(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
PPT课件是当前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和制作PPT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教学技能之一,许多教师希望提高PPT课件制作水平以增强教学效果。虽然目前有许多教授PPT的课程或者培训项目,但是大多数的教材、课程和培训偏重技术的应用,或者侧重于从“教”的角度研究PPT的设计,容易忽视对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分析。本文从学习者“学”的角度出发,以认知心理学的注意、理解与记忆、认知负荷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及多媒体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在分析、比较大量优秀PPT课件的基础上探讨其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总结出适用于课堂教学的PPT课件设计方法与技巧,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好的PPT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视觉、心理、生理上的感受,能够综合考虑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多媒体认知原则、信息加工理论和美学等知识,能够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境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PPT。
1.“表象”与条目信息提取
人可以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充分运用表象有助于理解和记忆。PPT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信息条目化。教学内容分条目呈现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清晰的表象,既有助于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如果教师需要向学习者呈现大量的文字信息,那么,要先把内容目录展现给学习者,帮助学习者对内容有大致了解并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象。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利用PPT美化大师等插件帮助形成条目信息。方法如下:①用PPT美化大师中的“目录”工具制作清晰且美观的目录;②使用PPT美化大师中的“图示”工具分条目呈现教学信息并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③用Smartart工具呈现知识结构,明晰知识点的关系。
2.“认知地图”与知识结构表征
知识在学习者大脑中的存储方式并非无序堆积而是互相有关联的一个网状结构,这类结构在认知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地图。学习发生的重要标志是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关联。因此,在PPT的设计中可以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结构性图表来表征主体知识,运用这类结构性图表来呈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呈现形象清晰的知识网络,帮助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地图。例如:在教学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可以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来呈现完整的章节知识网络,方便学习者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进一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记忆容量”与关键信息提炼
George Miller关于人类工作及容量的研究表明,个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7±2”的规律,即每个人一次只能存储5~9条基本信息或信息块。因此,在PPT的设计中要尽可能提取关键信息,同时把关键信息数量控制在限定范围内,不超出记忆容量。理查德.E.迈耶在《多媒体学习》中提出的“一致性原则”强调:当把多媒体呈现中不必要的词语删除时,学生的学习会得到促进。因此,PPT中的文字信息处理必须要素化、极简化,删减原因性文字、解释性文字、重复性文字、辅助性文字、铺垫性文字,以突出内容重点并有效减少认知负荷。
4.“记忆干扰”与删除冗余
研究表明,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材料会夺取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学生对重要材料的注意力;会干扰材料的组织加工,误导学习者围绕不恰当的主题来组织材料。因此,PPT的呈现要去掉无关内容,画面中只出现和学习内容有关的材料。单纯为了吸引学习者注意力而增加的动画、图形、音乐等媒体属于干扰媒体,必须引起设计者足够的重视。判断一个图像、图标、动画、音效、音乐是否冗余的标准是:该媒体与教学内容相关吗?如不相关应予以坚决删除。
PPT的使用重在信息的传载,同时也应该关注信息表现的形式。大多数一线教师没有受过视觉设计等相关训练,制作PPT单凭直觉和内容呈现需要等设计PPT的页面布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一般来说,PPT的页面布局应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分配性注意”原则进行合理的设计。
1.“分配性注意”与画面布局
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学习者通过对比、比较来发现异同,探索规律,此时需要学习者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能够同时注意两种或多种信息,这就涉及到分配性注意的使用。为了有助于学习者在面对多种信息时能够对每种信息做出合适的反应,PPT的呈现可以根据呈现内容的相似性设计画面布局。具体的方法有:①把需要注意的内容集中呈现,并且使其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根据学习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控制注意的范围和数量;②保持呈现内容的相似性,画面中高度相似的内容更能引起学习者的同时注意,如保持PPT中字体的颜色、大小、字号和样式的一致性,将相似的内容同时呈现等。例如:在三角形的教学课件中,把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中呈现,用相同颜色的字体描述二者相同的部分,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注其不同之处,能够有利于学生把握两者的异同。
2.“眼跳眼动”与插图的使用
眼睛从一个位置到下一个位置的非常快速地移动被称为眼跳眼动。有研究表明,PPT中的插图会直接影响人的眼动效果。在图文结合的画面中,人眼首先注意到的信息是图形,其次才是文字。因此,在PPT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插图来影响眼动,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导向关键内容。具体方法如下:①呈现抽象概念的同时配合使用相应的扁平化图标;②呈现大量文字信息时插入少量图片;③需要学习者重点关注的位置使用图形、图标。需要注意的是,插图的使用要与文本内容相关,切忌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图形图标。
3.“意象思维”与图文结合
意象思维是人们日常较为常用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思维本身的特点,使得人们的日常思维具有迅捷性、意象性、朦胧性等特点。所以,在教学呈现的画面中结合人们的思维意象的特点,用较为直观生动的画面呈现,会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一般情况下,教学内容中的大部分抽象概念直接使用文字符号进行描述,实践表明这不利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多媒体学习》一书的媒体对比实验证明:文字和画面配合的信息呈现方式比单纯使用文字的呈现方式学习效果更好。当词语和画面共同呈现时,学习者就有机会形成言语和图像的心理模型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因此,PPT的设计要尽量把抽象内容可视化,将词语和画面组合呈现,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在词语和画面之间建立认知联系,促进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课件中,英语单词“Cow”可以和牛的图像一起呈现,“China”可以和五星红旗或者国徽的图形一起出现。
PPT是通过画面和声音向学习者传递信息的,因此,PPT画面信息的呈现方式、教学重点内容的强调方式、信息的呈现次序等都是在设计PPT时要考虑的问题。
1.“持续性注意”与信息传递设计
持续性注意指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某个目标或某种活动上。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维持好学习者的持续性注意。影响持续性注意的因素包括刺激物的特性、感觉通道的特性、主体的期待和知识经验等。在PPT课件的设计中,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注意内容的连贯性、适当重复等方式来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具体方法有:①在整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适当变换信息呈现方式。一成不变的PPT容易引起学生厌倦疲乏,有所变化则容易引起注意。例如:一个PPT中不同的内容模块可以使用不同的色调,根据教学需要偶尔改变幻灯片的切换方式等;②注意保持PPT内容的连贯性,以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来维持学习者的持续性注意;③适当重复重要内容,利用反复的信息刺激来维持学习者的注意。
2.“选择性注意”与重点内容强调
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在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输入时,必须选择其中一种信息,并对这种信息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的信息则不进行加工。理查德.E.迈耶的研究也指出:当多种媒体信息通过人的感觉记忆时,学习者只能对其中的某些信息给予注意。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需要学习者分配更多的注意。因此,在设计PPT时应该帮助学习者更容易判断哪些信息是关键信息,需要对重点的信息加强刺激的强度。具体的方法有:①对于关键内容用放大、特写、弹跳、鲜艳的色彩和特殊音响等加强刺激;②利用形象的动画突出需要重点观察的部分;③增加箭头、注释、图标等引起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
3.“逻辑思维”与动态信息呈现
个体的思维活动遵循一定的逻辑,因而在设计PPT时应该遵循思维活动的逻辑和规律来动态呈现信息。比如:教学内容中的实验操作步骤、工作原理、历史进程、写作方法、解题技巧等都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PPT可以根据内容合理设计信息呈现次序,利用信息的动态呈现引领学习者的思路,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要合理利用PPT的动画效果,根据学习者的思维活动过程逐步呈现教学内容。需要注意动画不宜使用过度,以防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一般使用“出现”“擦除”“闪烁”等基本的动画效果来辅助呈现即可。同时,还可以使用动态的图标、箭头、线条、时间轴等形状强调内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例如:对于数学解题,可以根据解题的步骤使用动态的箭头或闪烁等顺序地向学习者呈现知识点;对于历史事件等具有时间先后顺序的知识内容,可以利用时间轴动态地呈现知识点。
教学环境下使用的PPT课件强调教学功能的实现,其设计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应当重视学习者认知心理规律的运用。本文从学习者认知心理的视角探讨了PPT设计的若干方法与技巧,以期更多地从学习者“学”的角度分析PPT的设计与制作。